卢绾为什么叛变刘邦
汉初运气最好的人可能就属卢绾了,他鲜有上战场的经历,找不到可表的功绩,最后竟然被封为燕王,放眼陪刘邦沛县起兵的那兄弟,没有人一个人能比上卢绾这份幸运。
为什么会如此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同刘邦的关系太铁了,二人是光着腚长大的兄弟,也就是俗称的发小。
卢绾是于公元前201年当上的燕王,仅六年之后,就发生了变故。
公元前196年,刘邦带兵去消灭英布,结果被流矢射中胸口,回到京城伤势一天比一天加重,知道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刘邦剧照
遥想当年,刘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夺得天下,何等的威风豪气,如今却躺在床上,萎靡不振,奄奄待毙,真是人生一世,变幻无常!
即便如此,刘邦还不能清静地走,有人禀告他说卢绾反了。
卢绾是刘邦的发小,穿开裆裤长大,玩过尿泥无数,而且还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
卢绾剧照
刘邦沛县起兵时,卢绾没有缺席,但是他并没有提刀去阵前拼杀,而是陪着刘邦坐镇大帐,喝茶解闷儿。
卢绾还可以自由出入刘邦的卧房,想必刘邦与女人做些亲密的事情也不避讳他。
所以梳理同刘邦打天下的那帮兄弟,卢绾很少经历战场的撕杀,是最受照顾的一位。
垓下之战后,临江王共尉还在为死去的项羽站岗,刘邦打算拨掉这颗小小的钉子。
派谁去呢?刘邦想到了卢绾。
在刘邦看来,这件事情好比去库房撵只耗子一样容易,再说马上就要面临封赏功臣,卢绾多少也得立点功劳,否则封赏他时也难以服众呀。
可是让刘邦没想到的是,卢绾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挨了共尉一顿胖子,灰头土脸地回来交差。
刘邦没有责怪卢绾,卢绾有几斤几两他很清楚,所以只好又派出了别人。
齐邦称帝不久,燕王臧荼造反,刘邦亲自去平叛,特意带上了卢绾。
此举,刘邦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往卢绾身上刷点金粉,好让他堂而皇之地享受特殊照顾。果然,刘邦班师回朝后就问大臣们说,如今臧荼已死,王位空悬,寡人想让一位英武的贤者继之,不知谁堪大任?
大臣们听后,一致推荐卢绾。刘邦心里很舒畅,于是卢绾就成了刘邦第一个心甘情愿赐封的异姓诸侯王,而且在那帮沛县起兵兄弟当中独一份儿。
按理说,刘邦对卢绾绝对够意思,那么卢绾为什么要背叛刘邦呢?
实际上,用“杯弓蛇影”来形容卢绾很恰当,他是自己把吓自己吓反的。
卢绾公元前201年被封为燕王,公元前195年造反,在这六年中,大汉王朝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刺激他的神经,让他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
什么事情呢?就是异姓诸侯王的覆灭。
刘邦称帝前,一共封了七个异姓诸侯,分别是:齐王韩信(后改楚王)、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韩王韩信(另一个韩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前三位被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功劳最大,但结局最惨,都是在公元前196年被杀或被灭。
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也被刘邦找理由除了封国,贬为列侯。
韩王信被刘邦赶到西北边境,充当防御匈奴的“防火墙”,结果匈奴来犯,韩王信献马邑城投降。后来刘邦一阵穷追猛打,总算把韩王信干掉。
长沙王吴芮摆一副老实巴交的面孔让刘邦看,再加上他的封国不仅偏远,而且以大大小小的越族及其他部族为主,刘邦不想接手一团乱麻,所以没有动他。
重点是燕王臧荼,他这个人很有野心,最初他跟着陈胜吴广混,但属寂寂无名一类。
陈胜称王后,派兵部将韩广去攻略赵地,但韩广打下几座城就自立为赵王。
之后,韩广派部将臧荼去攻略燕地,结果臧荼到燕地后马上就复制了上司的成功。
项羽分封时,将燕国分成两半,一半给了臧荼,还称燕王。另一半给了韩广,称辽东王。
可是回到封地不久,臧荼就起兵吞并了韩广,所以说臧荼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楚汉战争开始后,大将军韩信兵临燕国,臧荼不战而降,可是当刘邦称帝后,臧荼又是第一个举起反旗。
臧荼的反叛,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自己被灭后,卢绾成了新燕王;二是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开启了异姓诸侯主动造反或被动被消灭的序幕。
待到英布被灭时,汉朝的异姓诸侯王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与燕王卢绾。
对于刘邦来说,他不打算动吴芮,但是也没有迹象要动卢绾,即便想动,现实也不允许,因为他伤势很重,没有折腾的精力与时间了。
但是卢绾在目睹了前几个异姓诸侯的遭遇后,终于还是沉不住了气,因为物伤其类,他也是异姓诸侯王,从而体会到了潜在的危机。
先将时间往前推一年。公元前197年,代相国陈豨叛乱,并勾结了匈奴,卢绾本应该协助刘邦平叛,所以他派使者去告诫匈奴不要淌浑水。
可是使者张胜到达匈奴正好遇到了避难于此的臧衍(臧荼之子),结果张胜被对方洗脑。
张胜回去见到卢绾说,燕国的存在价值就是维持陈豨叛军余部与匈奴间的平衡,如果陈豨残部被清除,那么刘邦必然要把燕国收回,封给刘姓族人,到时大王您也不见得会有好下场。
听了张胜的一席话,卢绾如梦初醒,于是不仅不帮汉军围剿陈豨军队,而且还处处给陈豨军队提供一些方便或支助,对匈奴方面也是主动示好。
刘邦出征英布归来后,陈豨叛军正好刚被樊哙消灭,一个俘虏向刘邦透露了卢绾那些“偷鸡摸狗”的小勾当。
好兄弟往眼里扬沙子,刘邦那能受得了,所以马上派人去燕国调查卢绾,并召其到长安问责。
卢绾不敢面见刘邦,带着家眷逃往边境,好随时跨入匈奴地盘。
刘邦认为卢绾做贼心虚,于是坐实了他的谋反罪名,并派樊哙去平叛。
卢绾得到消息,大车小辆满载着金银珠宝去投奔匈奴。
两个月后,刘邦去世。
卢绾的结局很惨,冒顿单于封他为东胡卢王,但不保障他生命财产的安全。于是,附近的匈奴部落见财起义,对卢绾轮番劫掠。一年之后,卢绾忧愤而死。
卢绾死后,家眷又逃回汉朝,并得到了吕后的愿谅。
如果卢绾沉住气,对刘邦保持住忠心,那么他很可能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吴芮,只可惜他不再信任刘邦,而刘邦也不相信他。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呢?
其实前面已经透露了一些原因,那就是刘邦容不下异姓诸侯,异姓诸侯不想坐以待毙,最终刘邦用了多种手段将他们逐个剪除。最后卢绾是否能被刘邦容下?卢绾心里没底,所以他要为自己的前途做打算,于是正好进了臧衍的圈套,被对方利用。
卢绾“上当受骗”,根源在于刘邦。
对于刘邦来说,异姓诸侯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他们迟早会成为江山社稷分崩离析的推手,但是当初为了打败项羽,他又不得不对这些人进行利益出让。
既然是权宜之计,“卸磨杀驴”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在这些异姓诸侯中,有些人警惕性强、觉醒快,所以主动反抗刘邦,比如燕王臧荼;还有些人抱侥幸心理,比如韩信、彭越、张敖;还有些人被逼无奈,如韩王信及英布。
卢绾的情况同韩王信及英布有相同的地方,所以他的背叛,是刘邦与异姓诸侯信任危机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