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劳力”趣事顾景

审核 |李 惠
编辑 |滕新晶
图片 |网 络
“一等劳力”趣事
文/顾景
初中毕业插队四年,当了四年的一等劳力,经历了很多收获也很多。50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就象喝了一杯50年的老酒,回味无穷啊!
“一等劳力”是一等生产劳动力的简称,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在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工具比较落后的年代。人民的生产活动和劳动模式基本上是以“蛮力”为主,劳动报酬也是以“力量”的付出来衡量的。你成了一等劳力,什么样的挑担重活儿你都得拿得起,你的工分也是生产队的最高标准。1968年11月我插队的时候17岁,1969年春节一过,我就加入了一等劳力的队伍,信心满满地去挣那个最高分。
挑粪
到一等劳力组的第一天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生产队的肥料来自于各家各户的厕所,要先集中起来放在一个大“公池”里发酵然后下地。我们的工作是用一根扁担两只粪桶把农民自己家里的粪肥(人、牲畜粪便)挑到生产队的公池里去。一担水粪大概120斤左右,在生产队的范围内是一肩到底中途不好休息的。我参加的这一次距离大概150米左右。平时我在家里挑水的时候感到自己力气老大的,粪担子一上肩膀开始还洋洋得意,50米以后就感到怎么还不到地方?然后就开始头上“卖杏子”脚底下卖“绞绞”。就是头也开始使劲肌肉紧张不自然的颤抖,脚底下由于没有力气迈不开步了。一脸尴尬的回去还不好意思说,硬着头皮再来第二担,到最后是越来越害怕肩膀也压红了开始要破皮。实在的老农民告诉我:不用怕:开始都这样,“肩三脚四,”过几天就好的。我听了感到舒服一点了。果然,三天以后我自由得多了,一个星期以后,我完全自由自在了。
一等劳力在生产队里有不成文的特别权力和义务。比如:一等劳力分的口粮比二等劳力多、生产队杀了猪不好分的东西比如猪头、下水一等劳力可以集体“打拼伙”,弄上几棵黄芽菜,仓库里弄点饲料粮做成饭,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但到了关键时刻,你一等劳力是让不掉的,比如,生产队的牛跑了你必须参加去追堵,电闪雷鸣的时候只要叫到你你必须去田里看排水沟。那时候每年春节以前国家都要利用农闲时的枯水时节兴修水利,疏通或者新开河道,习惯上叫“开沟”,那挑河工的任务就是按照生产队的一等劳力安排的。
挑河工
按照部队的编制人民公社是团,大队是营,生产队是排。在需要开挖的河道两边的老百姓家里安营扎寨自己开伙。开沟不但体力劳动量大,而且时间要求也非常紧,几十里河道必须在同一时间完工。所以,在吃饭方面是基本能保证的,每天自己带大米一斤,生产队补贴大米一斤,土方粮大米一斤,另外还有各方面的物资慰问不在其内。
我参加了70年、71年两次开沟,印象比较深的是71年那一次,我作为大队的工程员和现金会计参加。我的土方任务在我们生产队算半个。地点在我们通州区的海宴镇,是一条东西向连接南通市长江口九圩港和通州湾(团结闸)出海口的二级河道,叫团结河。我们住在海宴镇和平四队的一户姓沈的人家,二十个人打地铺睡在一间带有灶的房子里。
任务是分到每一个生产队的,按照各生产队来人的多少有一个算一个。其实摊到每一个人的任务只有10公分左右,你不要小看了这个10公分,它的概念是长几十米,厚几米的10公分(宽)。开始挖上层土的时候日子还好过,基本是在平地运土到100米左右的地方,开沟的方式是挖掉30公分向河中心收30公分,越到下面深度越大,送土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爬沟塔子是民工最害怕的事,挑上近百斤的土爬几十个塔子,每上去一步都要使出浑身的力气。人家不休息时你也不能休息。你生产队速度慢别人下去了留下来的土肯定多,而且你也不好挖。人们用肩膀组成的运输链就这样慢慢的不停歇的转动,由于不停地爬坡最显累的是小腿肚子,最后就是麻木了失去了知觉,完全靠毅力在机械地向前移动。超负荷的劳动过量地消耗了人们的体力,民工们吃饭时就像一群饿狼。早上,他们在“起床号”中不情愿的起来,1斤米的大米饭就着酱油汤呼呼啦啦就进到肚子里。把吃饭的家伙带到工地上,中午1.2斤大米做的饭和一盆子黄芽菜如风卷残云一般还没有吃出是什么滋味就完成了。晚上回去,还有0.8斤米的大米饭在等我们。一般情况下我们晚上是不出工的,口袋里有几个钱的主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去附近的小卖部看看,买一点饼干(要粮票)弄4两洋河大曲老酒(那时特有的小包装),坐在被窝里咪咪养精神。
河开挖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抢龙沟”,也就是河底那一段。那时候要求河底的标高是国家“水准点”(青岛黄海水平面)下一米,那一段由于比较深开始见水,天寒地冻的要尽可能快的一次性完成。两个不同单位的工作面交界的地方一般都留一条埂,尤其是挖得快的单位,防止别人家的土和着水流过来,别人好开挖自己就要抽水了。和我们15大队相邻的是16大队,他们的速度比我们快,第二天稍微整理一下就可以了。我们位置上由于见水了,施工有困难。晚上我们大队开会,一致决定晚上派人去把我们与16大队的土埂挖开,让水流过去,我们明天就可以干手干脚的干活了。他们要我带6个人去做这件事。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吃过晚饭就懵里懵懂的带几个人去了。他们的意思是时间上晚一点比较好,最好是后半夜没有人的时候,我说早一点弄完拉倒。到了目的地,我用手电筒照着让他们开挖了一个口子,几分钟时间水就流得差不多了。第二天16大队的人进工地以后,看到他们工地满满的水,再看看我们工作面上干干的土,也不好说什么。后来听说他们为了防止我们放水,昨天晚上派了16个人看,上半夜8个下半夜8个。上半夜那8个人说没有哪一个痴候会上半夜来放水,就放心大胆的到小卖部喝酒去了,后半夜那8个人倒是老老实实地在不远处守看,一直到太阳出来也没有发现什么动静。也许他们认为是水自己冲破土埂流过去的呢。要是当时被他们发现了,免不了一场斗殴,在双方使用铁锹的野蛮冲斗中弄不好会出人命的啊!想想真有点后怕。
行船
“要说苦:行船、打铁、磨豆腐”,可见行船活儿的艰辛。插队的第二年就给了我一次体验的机会。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天,我们晚上接到大队的通知,每个生产队派两个人连夜到100里以外的平潮镇去运化肥:氨水。生产队没有人去,队长叫我和另外一个上海知青陈志强去,我们抱着一条被子就上了船。几个人轮流控船。去的时候是空船我们就睡在中间的船舱里。五吨水泥船三公分的船底下是冰冷的河水,在我们睡觉的脑袋上方靠船沿的地方,撑船竿起落的积水冻成了一个大大的冰坨子。轮到我们驾船的时候我们才真正领会到了冬天行船的艰辛。由于是在夜里站在船头掌握方向的人就是风再大也要站立船头,一方面要看有没有来船好早早地告诉掌舵的人避让,另一方面要用竹竿掌握船离岸的距离不能搁浅或者碰到岸边的设施,还有在拉纤的人无法拉船失去动力的时候要用竹竿来撑船前进。
拉纤人的日子也不好过,由于气温太低纤绳不能着水,有了水马上就冻成了一根棍儿不小心就会断,所以拉纤的人要注意尽量把纤绳拉离水面,到了过桥,河岸上有房子或者有河汊不好拉了要收纤,收的时候要一把一把收整齐还不能有水,一般情况下这是很难做到的,在河边簌簌的冷风中,用冻得红红的双手拉着冰一样的纤绳,早已潮湿的鞋里冻得近乎麻木的脚不停的交替着踩动以抵御透心的寒冷。
在漆黑的夜里拉纤的我们是多么的渴望能有太阳给我们照亮脚下的路、带来温暖的风。第二天中午我们赶到了平潮从一条大船上放了三吨氨水。那氨水的气味呛得人透不过气来。在船头撑船的还好说,后面掌舵的人眼睛都开不开,鼻子用棉花塞住也受不了。回到大队以后我们赶紧上岸跑得远远的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气。
插队落户的日子已经过去50年了。所有吃苦经历都变成了财富,靠着它我战胜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曲折。如今我更加坚信:劳动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勤奋、努力、奉献,是我们战胜困难走好人生路的基础!

作者简介:顾景,1951年生人,老三届初中毕业生,高级经济师。插过队、当过兵、进过厂,参加成人高考获得两个大专文凭。从事行政执法管理工作以后,先后在国家、省级权威杂志上发表工作论文20多篇,为中国知网、维普网收录。

征文启示链接:
《西散南国文学》社“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大型主题征文活动启事
首届“志建·银杏杯”全国大型征文启事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南国文学社
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西散南国文学社】
总 顾 问: 刘志成
总 编: 杨年华
特约学术委员:李汉荣 梅雨墨
顾 问: 董守和 依 凝 丁铭春 周耀华
熊建华
艺 术 顾 问 : 陈 超 龙怡珍 黄国梁
主 编 : 卢小夫 李 景
执 行 主 编 : 若 兰
财务 部 主任: 李 惠 策划部主任:袁非
制作 部 主任: 妙 妙 审核部主任:卫云 空谷幽兰
推广 部 主任: 吴人民
副 主 编: 杨 青 吴开岭
编 委:次 央 郭 磊 肖 龙 杨雯兰
孟丽华 魏来安 章厚安 滕新晶
赵志峰 问 问 傅沐辉段鹏尧
独孤白 张 军黄传安(实习)
主管单位: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编辑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商务厅13层
邮编:850000
国内统一刊号:CN15_1196/GO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LSSN1008_7176
《南国散文》投稿邮箱:
2155074933@qq.com
《南国诗刊》投稿邮箱:
1935320444@qq.com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