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故事简短20字,冬至的来历故事简短20字幼儿园?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冬至的来历故事简短200字.jpg” />
网友提问:
冬至的来历故事简短20字,冬至的来历故事简短200字?
什么是冬至?冬至的由来?
优质回答:
我们常说的“冬至”,主要是指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排于二十二位的一个节气,是代表子月的中气。在公历里看,一般在12月22日前后交,这时太阳黄经到达270度。天文学上冬至节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节气上是以立冬开始,冬至正居冬季之中。这一天太阳行至北回归线之顶点,然后折返。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北极圈内有夜。南半球则相反,日最长亱最短,南极圈内有极昼。冬至又是我国的一个传统大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有冬大过年的说法。
从说冬至的谚语里,就可知冬至的由来与特征,作用等等了: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
冬至至短,夏至至长。
冬至数九,冷在三九。
冬至前后,冻破石头。
冬至夜长,夏至夜短。
冬至前后,泻水不走。
冬至不冷,冷到芒种。
冬至雪白,夏至田白。
冬至月中,无雪过冬。
冬至鱼生,夏至狗肉。
冬至晴,百物成。冬至过,地皮破。
冬至雨,元宵晴;冬至晴,元宵雨。
吃了冬至面,一日长一线。
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
冬至干年又干,冬至雨年又雨。
。。。。。。
其他网友观点
在中国,“冬至”,至少已经有了七八千年的历史。
“冬至”,顾名思义,就是冬天的“极至”、“顶点”。
《史记.律书》云:“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
这是说,到了冬至,阴气开始下降,阳气随之上升。
从冬至这天,昼最短夜最长开始向昼增夜减转寰。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为“气”。再经过“小寒”“大寒”,就进入了春天。
“冬至”,是中国远古先民“观象授时”取得的重要成果。
距今8000-7000年之前的河南舞阳贾湖和安徽蚌埠双墩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那个时候的先民,已经建立起了系统的时空体系——不仅懂得了“四方五位”,而且规划了“八方九宫”,构建了完整的“天地宇宙”完整“模型”。
这意味着,至少在当时,“二分二至”四个时间“标记点”已被测得,原始历法已经形成。
“二分二至”,即指“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亦被称为“四气”。
距今6500年左右的河南濮阳西水坡眼少时代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圭表。由此证明,当时的人们或者更早,可以规律地观日月星辰的运行,并准确地测定“四气”的时间。
这个时期,“司分司至”的“四神”宗教想象已然形成,标志着传统政治观和宗教观实现了结合。
距今5500年的红山文化的“祭天圜丘”和“祭地方丘”;几乎同时的淮水流域出土的占验式盘;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圭表仪具,标志着远古天文观的哲学化,阴阳思想已经成为表述这种哲学的基本形式。
《尚书》第一篇的《尧典》,是目前可见记载“二分二至”这“四气”的最古老文献。
《尧典》开篇,即讲述了上古的“观象授时”制度。
其曰,帝尧命“春分神羲仲”,住在日出之地“旸谷”,恭敬地迎接“春分”的日出,并辨察依次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星辰。
又曰,帝尧命“夏至神羲叔”,住在南方极远之地,夏至之日,太阳从东方极北方位升起,然后会逐渐向南移行,“夏至神”要辨察太阳升起的这种变化,夏至日正午要立杆测影,以确定这是一年中日影最短的一天。
再曰,帝尧命“秋分神和仲”,住在极西叫“昧谷”的日入之地,恭敬地为秋分的落日送行,并辨察依次从西方地平线没入的星辰。
还曰,帝尧命“冬至神和叔”,住在极北叫“幽都”的地方,冬至日,太阳出升于东方极南之点,而后会向北移动,“冬至神”要辨察太阳升起的这种变化,冬至日,白昼极短。
帝尧要求以上“四神”,要以一年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循环周期,这是“阳历”的长度,以此配以十二个“太阴历月”,并设置闰月以调整“四气”与“历月”的对应关系。
《说文》曰:“天,颠也。”“颠”,就是最高处。
又曰:“尧,高也。”
“尧”,最初就是先民所认为代表“天”的“天神”。所以,帝尧才有资格管辖“四神”。
《尧典》中,说到了“四神”的“出处”,即“析”、“因”、“夷”、“隩”等“四民”。
这“四民”,在甲骨卜辞中,已经明确地称为“四方之神”。
《山海经》中,同样出现了这“四神”的踪影。
以上,就是“冬至”的含义和由来。
近现代天文学,对“二分二至”做出了更为科学的解释。
“春分”和“秋分”,太阳阳光直射在赤道上。
“夏至”,太阳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冬至”,太阳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其他网友观点
什么是冬至?
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依据“北斗星的运转规律”而人为将一年划分为24个“节点”的“农业历法”,其主要的参照标准有“星宿、时间、气候”等因素。早先的时候,以“干支记年法”标记时间,一年的时间按“24节气”去划分,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一年分为24段”,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过程中,随着传统手工农业发展,慢慢建立起来,其对于耕作等方面的辅助作用还是很大的。
目前,“24节气”已经由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而冬至,字面上理解便是“冬天来了”。民间自这天开始,便为冬天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三九……到“三九寒冬”之际,便差不多是北半球最冷的时候。
星宿上的现象则呈现:这一天是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
日常规律便呈现:包含中国在内的北半球地区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的由来
冬至的由来是从属于“二十四节气”而来的。
最早的“”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前179-前121)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据文献记述,我国北方中原地区在商时已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时期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
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大致在西汉时期,便已经开始了。
综述
结尾悄悄告诉大家一个事儿: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在向联合国申报非遗的时候,收纳了一个艺名“小林”的中国传统国画作为材料的一部分。
而这个@小林也入驻今日头条了哦。
下面这幅,便是当时“冬至”的那一张。
其他网友观点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其他网友观点
两至两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立竿见影。古人用土圭观测日影,中午时分,日影最长一日为冬至,最短为夏至,长短均分为春分,秋分。
两个冬至日为一个太阳年,古人定冬至日为一年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