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什么名字?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在中国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称其为“史学界最初有组织之名著”,实不过誉。
关于《国语》的作者,过去一般认为是左丘明,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到左丘明撰作《左氏春秋》,又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这种说法自宋代以后就不断被人怀疑和否定,《国语》是一部汇编之书,它仅仅记载了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每一个国家所记史事详略不同,写法各异,不像出自一个人手笔,很可能是当时各国的史官记下来以后,后人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整理、加工、润色而成,《国语》的最后成书,应该是由战国时期的学者完成的。
《国语》全书七万余字,共二十一篇,内分《周语》三篇、《鲁语》二篇、《齐语》一篇、《晋语》九篇、《郑语》一篇、《楚语》二篇、《吴语》一篇、越《周语》二篇,所记史实,上起公元前九百六十七年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公元前四百五十三年三晋分家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五百多年历史,它所记载西周史事较少,主要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史实,是我们研究春秋史乃至上古史不可或缺的典籍。
《国语》最明显的特点,是以记言为主,它往往通过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辞议论来反映历史事件,这与《左转》以记事为主的特点大相异趣,譬如“邵公谏厉王弭谤”一节,记周厉王凶残暴虐,一意孤行,拒不纳谏,“里革论君之过”一节,主张君主应关心民事,怜悯百姓,“子常问蓄货聚马斗且论其必亡”一节,谈统治者聚敛财报和名马必然遭至败亡,“勾践灭吴”一节,反映越王勾践用文种、范蠡之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打败吴国的经过等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谈话的方式表达出来,说理充分,人物性格鲜明,只是《国语》偏重于记言,取材零散,缺漏甚多,远不如《左转》那样完整、系统、可靠,但二者言事相参,可以互证,有无相备,可以互补,后人把《左转》和《国语》看作姐妹篇著作,称《左转》为《春秋内转》,称《国语》为《春秋外传》,并非没有道理。
《国语》首创国别体这种体例,在历史编撰上是有其突出贡献的,这种以国为记事单位,以时间先后排列材料的体例,对后世史书的编撰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战国策》便是分国编排的,《三国志》、《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虽然是纪传体,却分明是分国编写的,《史记》的《世家》、《晋书》的《载记》,明显地受到国别史这种体例的启发,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六家二体”之说,把《国语》称为“《国语》家”,与《尚书》、《左转》、《史记》、《汉书》并列为六家,足见其重视程度。
《国语》所反映的进步思想虽不如《左转》鲜明,但精彩之处也不少,如祭公谏穆王伐犬戎说“先王耀德不观兵”,邵公谏厉王弭谤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比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些都包含着深刻的兴衰治乱之理,从文学成就说,《国语》虽然不具备《左转》平实严谨,言简意赅,逶曲叙事的突出特点,也没有《战国策》那种纵横捭阖,妙趣横生,设喻言理的高明技巧,在刻画人物上更不能和《史记》相提并论,但它仍不失生动风趣的篇章词句,无愧于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jpg”/>
网友提问: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什么名字?
什么是纪传体史书?
优质回答:
纪传体史书,都属于正史,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如史记,资治道鉴,三国志,历史所言的二十四史,纪传体看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等,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记。
其他网友观点
纪传体,以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二十四史全都是以纪传体手法写史。
纪传体史书说白了就是以人物或事物为中心讲故事。
《项羽本纪》以项羽为主角讲述项羽的一生,将项羽破釜成舟,鸿门宴,沐猴而冠,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故事都精彩的呈现出来。
《高祖本纪》以刘邦为主角讲述刘邦的一生。将刘邦的斩白蛇起义,约法三章,登基称帝,剿灭功臣也都进行了精彩的描述。
《淮阴侯列传》以韩信为主角讲述韩信的一生。一饭千金,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等精彩故事都是出自其中。
项羽,刘邦,韩信同时代的人物,纪传体就是分别写一篇文章记载他们的一生。
还有一种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记载什么时间,发生了一些什么故事。
《左传》是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写的,记载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27年的事迹。
里面都是以鲁国国君为时间线,比如,鲁庄公十年,齐国进攻鲁国,引出曹刿论战的故事。我们只知道这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曹刿起了什么作用,但我们也不会了解曹刿一生的事迹。
其他网友观点
纪传体史书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本纪”的内容是记述帝王生平事件的,按时间顺序记载重大事件,排列在全书最前面。“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纪传体史书,“列传”都是全书中篇幅最多的。在“二十五史”中,一般把列传放在最后面。
在“本纪”、“列传”之外,还有“表”、“书”、“世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谱列人物和事件。“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每一篇“书”,犹如一部专史。“世家”主要用来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
纪传体,很有助于有条理地记载历史。它是《史记》的伟大发明。当然,这种体例非常深刻地烙上了中国儒家的思想道德的烙印,“天地君亲师”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直接的体现就是帝王的特殊性。
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最伟大的史学著作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如《左传》、《资治通鉴》。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其他网友观点
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情景的史书体裁,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将先秦时期的史书所具的各种体裁融于一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成为了《史记》的主体,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是全书的总纲;世家以诸侯和一部分虽然不是诸侯但在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特殊影响力的人物(比如,孔子、陈涉)为主。列传又分为专传和类传,专传主要是记载一个人的传记,比如《李斯列传》就是记载李斯一个人的传记,而《刺客列传》则是类传,记载同一类人的传记,在《刺客列传》分别记载了专诸、荆轲、豫让、聂政等刺客的事迹。
班固作《汉书》的时候,沿用了《史记》的体例,而又有所改造。班固将本纪改为了纪,取消了世家,将列传改为了传,将书改为了志,于是形成了:纪、传、表、志为历代正史所遵循的史书体例。
其他网友观点
纪传体史: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这一史书体例,为西汉司马迁所创并成功应用于《史记》中。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分五大部分,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它是我国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著作。
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所记载的地理范围,西至中亚,北至大漠,南至越南,东至朝鲜、日本,把通史的时空界限第一次扩大到前所未有的范围。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因全书以《本纪》和《列传》为其主体,故被称之为纪传体,《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是一部组织相当严密、内容极其宏富的百科全书式通史。把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本纪,主要是以能左右天下大势的代表人物为主体,连续而集中地记述了夏、商、周三代到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大事,以反映朝代的兴衰和更迭。表,以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形象、直观,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便于阅读。书,主要记载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各项典章制度的发展过程,具有专史的性质。世家,记载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对社会起过突出作用的人物及大事。列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物传记,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另一类是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国内民族关系史。这五种体裁各自独立,又交织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记述人类社会史的体系。以后所有的正史,都毫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著作形式,被简称为“纪传体”史书。
其内容,可谓博极天地,囊括古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学者、游侠、卜者、农工、商贾等等,都得到了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史记》反映生活面不仅广博,而真实可靠,向以“信史”著称。此即史家所乐道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1]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在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价值成为后世的光辉典范。其中的十表和八书是集中表达古今之变的篇章,表的序文概括了古今之变的大势,八书主要论述各项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敝通变”,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基本写法,“综其终始”和“原始察终”就是把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国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著作。
司马迁在著作《史记》时,在选材上最重视真实的原则。他所收集的材料都经过严格的考证,主要来自于先秦的史籍和司马迁游历时的所见所闻。
《史记》充分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史记》中有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对一些爱国英雄的热情赞扬和肯定。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史记》在描写上十分精彩,大至壮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小至微妙的人物心理描写,都能得到生动的展示。特别在人物的塑造上,《史记》所重点描写的上百个历史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同时,司马迁还注意通过人物的活动和际遇,去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
司马迁接受了儒家的思想,但他并不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同时还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思想,在《史记》中也得到了很大的体现。所以《史记》著成之后,并没有立即流行,甚至遭到了一些封建正统文人的批判。到唐朝中叶以后,《史记》开始广泛流传,韩愈、柳宗元等把《史记》当作古文的典范加以提倡。
我们来读《史记》,基本上是从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史记》既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巨著,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真是当之无愧。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取自《谍记》《五帝系谍》《尚书 》《秦记》《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 (史书)》《国语》《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