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简单概括)

网友提问: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简单概括?

优质回答:

怎样评价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的匡衡?

我认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是匡衡及其家人为了包装他,编造出来的一个拙劣的故事,事实根本不是那样。可能就是开个洞想偷窥邻居,然后被发现了,所以找了这么个不靠谱的借口。

第一,匡衡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点不起灯油,但是邻居家有钱,能点得起灯。旧社会,确实大部分人点不起灯,鲁迅的阿Q正传中就写到,未庄赵太爷家这样的地主晚上都舍不得点灯,这么看来在汉代能每天点得起灯的人家绝对是非常有钱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个有钱的人家,邻居却是一户穷棒子,可能吗?哪怕放在今天来讲,那些身价亿万的人愿意住在贫民区?所以,一个矛盾的问题,两个身价悬殊的家庭,竟然能当邻居,很难让人相信。

第二,凿墙壁偷光,这个光是来自哪里?肯定不是探照灯,只能是油灯或者蜡烛,匡衡凿壁我想他也只敢开一个小洞,绝不可能拆半扇墙。油灯的这点光线,穿过院子,通过那个小洞,强度还能剩多少。汉代的书,都是竹简,反光度很差,除非匡衡是夜猫子眼,否则我不相信他能看清字。

第三,想让光线的强度达到能看清竹简上的字,墙壁另一面光线必须很强烈。就当邻居很有钱,不怕失火,愿意把灯火点的满堂亮,但是这个灯光肯定是在房间而不是院子里。匡衡是把人家客厅还是卧室的墙给凿开了?我想他那就肯定不是为了看书,而是为了偷窥了。

第四,自己家客厅被凿了一个洞,很长时间都没人发现,这家主人的心得是多大啊。难道说他们也有偷窥的爱好,愿意看看旁边的穷邻居怎么过日子的?

所以,这种没有时间,地点,人物等详细信息的故事,几乎都是当事人处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编造出来的,可笑的是还能骗了我们两千年。两千年里就没有人去真正的点个油灯,只留一个小孔去实际确认一下。

其他网友观点

记得小时候都说“凿壁借光”,后来知道史书中是“凿壁偷光”。你看,一个字的更改,感觉就变了,读书人还真是文雅。就像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文人的光辉事迹真不能全信。

(凿壁偷光)

匡衡无疑是有才的,但是这个“凿壁偷光”的故事肯定是假的。

故事告诉我们,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个贫苦孩子,非常爱读书。但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蜡烛,只能把墙凿一个洞,用隔壁富人家的蜡烛光读书,最后终于出人头地。

多么励志的故事啊,可惜在西汉的时候,蜡烛极其昂贵,别说穷人,一般的富人也点不起。你看后来晋朝的超级大富豪石崇,就用点蜡烛来炫富。更关键的是,电视剧里一根蜡烛能照亮整间屋子,都是骗人的。真正的一根蜡烛光,只能照亮一小圈的地方……要想亮到够隔壁的匡衡借光读书,那可不是一根两根蜡烛能解决的事情。

然而,每天晚上都能点一群蜡烛的大富豪,人家住的也是别墅区,都是有院子的大府宅。穷孩子匡衡,怎么可能隔壁就是大富豪?大富豪家都是有院墙的,院墙上开个洞,是借不到蜡烛光的……还要防止被家丁发现,拎过来暴打一顿。

所以,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就是一碗鸡汤,温暖读书人的心而已。

这碗鸡汤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匡衡是个读书很用功的孩子。

(匡衡)

和现在相比,西汉时候能读的书不多,不像现在的孩子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再加上美术、音乐和体育,再上个舞蹈班、口才班和编程班,西汉人要是穿越过来,能活活吓死。

匡衡那时候,就是把一本《诗经》研究透了。虽然他考了九次才中了“丙科”(最低等),只能混一个小官当当。但是,人家《诗经》研究的很透彻啊!要知道,《诗经》并不是什么长篇巨著,当时一般人不太懂,你要是能搞明白,还能给大家解释一下,那就是高人——就像当年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一样。

匡衡当时就算是牛人一个,文人们搞个聚会,一旦聊起了《诗经》,匡衡就是学术泰斗。

汉元帝是个喜欢儒家的人,他继位之后,匡衡的好运气终于来了。

匡衡到了皇帝身边,时不时坐在一起唠个嗑,一碗一碗的鸡汤灌给汉元帝……恰巧那段时间京师附近发生了日蚀和地震,这在当时很可怕,人们都习惯性的认为,天灾代表皇帝工作不到位,惹上天发怒了,搞不好还会有人趁机“替天行道”呢!

汉元帝可是吓得不轻,立刻找匡衡,希望能灌两碗鸡汤安抚受伤的心灵。匡衡当即表示:莫得问题,根据《诗经》来看,这就是给您提个醒,该轻徭薄赋,对老百姓好点了。表怕,就是个通知,连警告都算不上……

匡衡一解释,汉元帝心情大好,更加欣赏这个臣子了。于是,匡衡一路升迁,官至丞相,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可能有人要问了:这么说的话,除了读书,匡衡还有啥本事?

记住,在那个时代,能把皇帝逗开心了,就是最大的本事。所以就算没啥实质性的政绩,也无所谓了。

(汉元帝)

汉元帝晚期的时候,重用宦官石显,干了不少伤天害理、剥削百姓的事情。朝中大臣都不敢说话,纷纷扭头看着匡衡,希望他能用《诗经》怼死石显……不过匡衡还是很明白自己水平的,他选择了随波逐流,《汉书匡衡传》记载他时不时“阿谀曲从”,看来正义感不太够。

直到汉元帝死了之后,汉成帝继位,匡衡立刻找了一帮人,狠狠的从背后踹了石显一脚,弹劾石显。一朝天子一朝臣嘛,石显顺利的被汉成帝干掉了。

当然,匡衡也不受待见了,大家纷纷出来弹劾他,各种黑料也摆了出来,尤其是他非法占有了四万多亩土地,那就是偷皇帝的东西啊!汉成帝顺水推舟,就把匡衡贬为庶人,回家养老去吧!

匡衡孤苦伶仃的回到老家,没过几年就病死了……

所以,匡衡是个聪明的孩子,读好一本书,成就了一辈子。虽然没啥突出的政绩,这辈子也算是值了。

其他网友观点

我想我明白提问者想说什么,我想表达的是无论匡衡最终变成什么样的人,但是通过凿壁偷光的故事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人的努力与痴迷,就如古往今来,我们不能以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结局来衡量一个人的好与坏,纵览一生方能客观全面。

其他网友观点

西汉成帝初年,此时的长安已经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在这繁华的城市中心,有一座漂亮精致的府邸,此刻,正发生一段有趣的对话。“宰相大人,您看这地?到底怎么处理呢?”府邸的书房内,一名下层官员打扮的男子正跪在地上,脸上直冒冷汗。“这有什么难的?让原先的属官再下去量一次不就行了?这种事还要问我?”对面,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训斥道。“可,可是,这可是足足四万亩地啊!这样合适吗?”官员问道。“怕什么!”官员一抬头,只见那衣着华丽的男子正怒目圆睁,恶狠狠的盯着自己,不由得再度低下了头。“下官明白了,告,告退!”官员颤抖着身子,慌慌张张的逃离了这府邸……

不久,皇帝颁布圣旨:“宰相匡衡,强占田地,违反国策,着及革职返乡,抄没贪污所得,钦此!”此刻,那衣着华丽的男子跪在地上,耷拉着脑袋,双眼无神的盯着那圣旨,久久不能释怀。

匡衡剧照

他,就是西汉中晚期著名的文学大家——匡衡,小学课本上“凿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公。对于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名人,他的身上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凿壁偷光”终成才

“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宿夕不梳一苦十年寒窗。”许嵩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庐州月》便取了西汉著名的勤学故事匡衡的“凿壁偷光”典故。小时候的匡衡啊,真的是一个勤学苦练的好孩子。

小时候的匡衡家里很穷,父母都是农民,但小匡衡却非常热爱学习,向乡间贤达学习《诗经》。只是由于家庭原因,匡衡平日里还要帮助父母做农活,白天看书学习时间往往不够,而晚上,家里又买不起油,点不起灯,正巧,匡衡看到墙壁另一边有些许光亮,原来是邻居地主家的光亮。于是用凿子凿了一个洞,借着那点微光继续学习。这就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凿壁偷光”的故事由来。

小匡衡凿壁偷光

后来,匡衡拜京城的博士为师,专攻《诗经》。由于对《诗经》的喜爱,匡衡往往对其中内容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当时流传一句名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使人颐。”这句话说的是人们听匡衡讲解《诗经》的内容,往往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匡衡也一跃成名,成为元帝时期的《诗》学泰斗!

二.顺风使舵保官位

元帝时期,由于他从小柔仁好儒,因此,即位之后,一改父亲宣帝的治国手段,选择用纯粹的儒学去治理国家。一时间,西汉的儒学达到了又一个顶峰,元帝时期的重臣萧望之,周堪,张猛,贡禹等人都是当世儒学大家。作为儒学经典《诗经》的泰斗级人物,匡衡也顺理成章的得到了元帝的重用。久经宦海之后,匡衡也逐渐学会了一身见风使舵的本领。

原来,元帝宠幸宦官石显,石显把持的中书省与萧望之和匡衡等人的尚书省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但,一堆书呆子哪里是老谋深算的石显的对手,在石显的阴谋下,气死了萧望之,罢免了周堪,害死了张猛。匡衡作为尚书省的一员,此时却选择了明哲保身,三缄其口,石显见匡衡没有和自己作对,也没有故意针对他,匡衡一路做到了丞相的位子上。

一代奸宦石显剧照

可到了汉成帝即位,成帝在太子时便对石显颇有不满,元帝去世,石显又没了靠山,一时间,弹劾石显的奏章比比皆是。匡衡找准时机,也上表弹劾,朝中官员笑道:“当年石显权倾朝野,丞相您一言不发,如今失势,丞相却开始检举他的罪过!”把匡衡说的非常尴尬,只能呆呆的立在那,无言以对。

三.贪得无厌一场空

可能是小的时候太穷,有了学问,做了宰相的匡衡对资产财务特别看重,一时间,有些求职小官和奸佞小人开始往匡衡那里送礼,匡衡一开始还拒绝,但渐渐的便开始接纳。只是匡衡毕竟是儒学大家,又位及丞相,做这种事的时候非常低调,一时也抓不到他什么把柄。

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成帝即位后不久,匡衡那里就出了一件大事。原来,匡衡被封为乐安侯后,他的封地应该是三十一万亩,但是,乐安县的官员却测量失误,多给匡衡划了四万亩地。成帝即位后对天下土地进行重新测量,新上任的官员发现了这个失误,于是报告给了匡衡。原本,匡衡对这件事也不知情,按理说发生这种事应该及时退还,但匡衡没这么干,贪欲占据了他的内心,到手的鸭子还能飞了?可他毕竟是丞相,不好明说,于是便推脱让原先安乐县的官员再进行测量,言下之意就是要把这土地给私吞了,属官无可奈何,只能默认了这件事。

汉成帝刘骜剧照

不久,这件事传到了司隶校尉的耳中,他上表成帝:“衡位三公,辅国政,领计薄,知郡实,正国界,计薄已定而背法制,专地盗土以自益。”听到这件事,成帝大怒,严禁土地兼并,打击豪强地主本就是西汉的国策,再加上汉成帝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怒之下,罢免了匡衡,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沦为平民的匡衡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却因为自己贪污之事早已经流传乡里,百姓不愿与其为伍,匡衡气病交加,没几年便与世长辞,结束了他功过参半的一生。

结语:

每次看到匡衡,总会想起此前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赵德汉,同样是家境贫寒,同样是后期位高权重,却也同样倒在了金钱的腐蚀之下。两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鲜明的例子,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引以为戒!有了成绩也不能骄傲,不然,你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匡衡”!

其他网友观点

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匡衡“凿壁偷光”苦读的故事就成为了读书励志的典范,然而老师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只讲了前半段,却没有把后半段讲出来。

匡衡是西汉时人,农民家庭出身,家境贫寒,很小就去地主家做工了。匡衡打工不要工资,地主家很奇怪,问他原因,他说,我知道您家里藏书多,所以希望借阅您所有的书籍。地主听了非常感动,就答应了。

因为白天要干活,匡衡只好在晚上看书,但家里实在太穷,点不起油灯,于是就凿穿了墙壁,借邻居家微弱的光亮发奋读书。

匡衡天资聪颖,精力过人,很快就博览群书,学有所成。他对《诗经》的理解几乎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时人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赞语。后来,匡衡受到太子的师傅萧望之的推荐,博得了喜好儒术的太子刘爽的赏识。

刘爽即位后将他召入京城,封为博士、给事中。进入中央高层的匡衡经常上疏奏事,他的治国之策皆以儒家经典为理论基础,以“仁爱”大义为落脚点,深合汉元帝(刘爽)的心意,这也使他在仕途上一路扶摇直上。

公元前36年,匡衡升为丞相,受封乐安侯。一个出身卑微的农家小子,通过不懈努力,最终以广博的学识位极人臣,匡衡的成功可谓后世无数出身贫寒又好学上进的有志青年的榜样。

如果这个故事到了这里结束,那么匡衡的人设依然立得住,“凿壁偷光”的励志典范依然完美无瑕。然而,后面的故事,却使得匡衡的形象不再是那么的“正面”了。

汉元帝晚年,宦官石显仗着皇帝的宠信,结党营私、把持朝政,还怂恿皇帝加强对百姓的剥削,自己趁机中饱私囊。匡衡作为百官之首对石显的胡作非为听之任之,有时还曲意逢迎。

几年后,元帝驾崩,成帝即位,匡衡立即联络其他大臣弹劾石显,出手之迅速,堪称老辣。当时,司隶校尉王尊上书成帝,说匡衡早知道石显专权误国却不闻不问,甚至还阿谀奉承,而道了新帝登基时才跳出来弹劾奸臣,自表其功,这完全是奸佞之徒的做法,应该予以治罪。但因匡衡为先帝老臣,汉成帝没有追究这个事情。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匡衡被封侯的时候封地应为31万亩,由于地图的错误多划了4万多亩,匡衡的下属发现后,为了讨好上级,没有声张。匡衡对此也心知肚明,可一时贪心让他完全忘记了圣贤们的教诲,他佯装不知,并心安理得地将多余的地租收入囊中。

可惜此事最终还是被司隶校尉查六年出来,并联合廷尉向成帝上书,弹劾匡衡盗取徒弟。成帝念其往日有功,没有对他处以重刑,只是将他免为庶人,让其回家终老。

从当年那个除了一肚子学问一无所有的少年,到向享尽荣华富贵又孑然一身回到家乡的老叟,匡衡的一生因“偷光”而名留青史,但最后竟以“偷盗土地”而身败名裂,这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足以让我们深思。

其他网友观点

最近听说“我爸是李刚”那位小公子出狱了,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凿壁偷光”的匡衡,您问我为啥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还得听我慢慢道来。

“凿壁偷光”的成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让我们熟悉了一个勤奋的小朋友:匡衡。

从小家里穷,晚上小匡衡晚上为了读书便在邻居家的墙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故事到这里一般就不往下讲了,大家是不是很纳闷?

其实匡衡的故事的开始很美好,发展也不错,可惜结局却烂尾了。

匡衡通过勤学苦读终于有所成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儒,尤其对《诗经》擅长,因为名气太大,他被还是太子的汉元帝看重,从此匡衡的人生开始逆转,完成了从屌丝到高富帅的转变。

太子登基,成了汉元帝,好儒学,尤其是《诗经》,匡衡更是不得了,讲解透彻,分析到位,元帝十分受用,匡衡一路做到了丞相的位置。

好了,励志的故事结束,接下来是盛极而衰的故事。

匡衡做了高官,再也不用凿别人家墙看书了,事实上,他很久不再看书了,身为高官,他没有造福天下苍生,却想的都是如何自己占更多土地,如何获得更多的财富。

朝中很多人都弹劾匡衡,但汉元帝信任这位《诗经》老师匡衡,把弹劾的奏折都压了下来。

除此之外,他的教育也出了问题,儿子匡昌,就是个典型的欺男霸女的衙内,口头禅就是“我爸是匡衡”。

结果匡昌有一天喝大了,酒后杀了人,出了人命,不管“我爸是匡衡”还是“我爸是李刚”都没用,匡昌被捕入狱。

但匡家嚣张惯了,匡昌的狐朋狗友做了一件更过分的事情:劫狱,救出了匡昌。

这下闹大了,坑爹的匡昌终于让匡衡丢了官,墙倒众人推,匡衡贪赃枉法的事情败露,在被封为安乐侯时,本来已经有31万亩的匡衡,又贪污了几万亩土地。

这下汉元帝也保不了他了,匡衡被贬为庶人,曾经的王侯将相,终成南柯一梦。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简单概括.jpg”/>

与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