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感悟分享,道德经的感悟分享2000字?
老子不但是我们中国的圣人,而且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救星。盼望大家用心研读老子的金言玉语。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800字,深度阅读需8分钟,受益终生|
今天是3月17日,农历二月十五,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2593周年纪念日。
每年这一天,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都会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伟大的哲人先贤。而且,“老子祭典”也已经成功申报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的活动还是申遗成功后举办的首次系列活动。但由于疫情,鹿邑取消了线下活动,改为线上,接续纪念,生生不息。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他所著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最高的帝王学之作,也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影响深远。
我们敬爱的曾仕强教授生前多次到访老子故里,并在多个公开场合,解读老子和《道德经》的智慧,录制多部视频,出版多部书籍,致力于老子文化的传播发扬。
他说:“老子不但是我们中国的圣人,而且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救星。盼望大家用心研读老子的金言玉语。”
当然,读懂《道德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很可能需要一辈子去领悟践行。
今天,我们分享来自《道德经》的10条精华,背不下道德经没关系,至少悟透这些受用一生的精华!
01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1章
这句话有三种标点方式。
第一种: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道之可说的那一部分,不是所谓的长恒不变之道。
第二种: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只要有人说这样可以,就有人说这样不可以,这是常态,这个就叫做常道。
第三种,也是一般最常用的: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大家所说的都是道,没有错,但是只是道的一小部分,大家没有办法把“道”完完整整地说清楚。
02
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8章
人应该修道,但是修道要有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就是水。
水,很善于无私地帮助万物,无私地利于万物而不求回报,它没有说你用它,就要收你多少钱。人都很讨厌比别的人低下,可是水却往低处流,冲走污秽,几几乎乎接近于道。
做人,向水学习好修道。
03
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第16章
虚掉心中的执著,去除不必要的欲念,减少莫名的烦恼,然后使内心保持原来的虚和静,这样才能够有新的发现,才能够知道原来道清清楚楚地在这里,只是自己糊涂,看不见而已。
我们常讲的四个字“清心寡欲”,其实就是从这里来的。“清心”,就是把内心清一清,不要杂念太多。“寡欲”,就是把欲望减一减。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但是减一减总可以吧。
人生就是这样,耗损的补不回来,就越老越快;耗损的补得过多,就越来越惨。
04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18章
大道被丢掉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好事情。所以,我们要回归“道”,当在大道之行的时候,人不行仁义,仁义自然就出现了,这叫无为之治。
0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
有人常常讲,中国人不讲究方法,你叫我们修,讲了半天,都在讲理论,不是空谈吗?这里老子就给出了方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人法自然,而是这样一层一层地讲呢?就是在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先把地气接好。地才能够法天,天才能够法道,道才能够代表自然。
人要一步一步来。你要走路,先把地看好,脚步站稳,才不会摔跤,才能抬头去看方向。看了方向以后,才知道哪个是正道,哪个不是正道,慢慢养成习惯,就自然而然了。
06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道德经》第41章
上等智慧的人,听到道,是跟他的内心相通的,他会非常勤劳,不断地用实践来增强对道的感悟。他不但不会怀疑、不会评论,更不会到处讲给人家听。
中等智慧的人听到道,好像听得懂,又好像听不懂。下士听到道,认为你在乱讲,认为肯定不可能有这种事情,才会哈哈大笑。
你想做哪一种人?
07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
我们的中华文化跟西方文化是很不同的,西方文化重视分, 而我们重视合。
而且我们知道,分跟合要互相起作用,有分有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所以把它归纳起来,用一个字作为代表,叫作“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我们是“生”的学问,不要说我们是“合”的学问。
“合”是“生”的一种作用,“分”也是“生”的一种作用,因此叫作分分合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生生不息。
0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德经》第48章
学习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增加你的见闻,使你懂得更多的东西。可是这个时候你就要提醒自己,除了为学以外还要为道。
就是你每学一样东西,都要回归以道,合不合理,合不合天道,合天道就去实证,不合天道,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不做。
把学来的东西筛选,该减少的减少,该忘掉的忘掉,损到你所知道的知识全部都合乎天道,你就会无为而无不为。
09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第79章
天道没有亲戚,没有朋友,但是常常跟那些尊道而行的人在一起,道本来是跟每个人在一起的,只不过你离天道越来越远,天道也莫能助。
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只要顺自然,只要顺天道,尽力而为,不是老天来照顾你,而是你本来就应该得到好的结果。这跟道本身没有关系,完全是你自作自受。
10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81章
天道为什么会生生不已,因为它永远对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为什么会为而不争?因为他仿效天道,天道只有奉献,它没有争任何东西,圣人永远为大家服务,永远施多于取。
那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当圣人?做不到,也不要苛求。
可是我们要把他们当目标,因为一个人肚量大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这样你才能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进步。
《道德经》虽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完成了,但是时至今日,每一句话还是都非常珍贵。
真正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上面,对整个人群社会有很大的好处。
我们靠对人群社会无私的奉献,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这是最大的收获,其他的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不要多去想它。
本文内容:曾教授详解道德经汇编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第一章.jpg”/>
网友提问: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道德经的感悟分享800字?
读《道德经》,你都获得哪些感悟呢?
优质回答:
老子,亦称老聃,与孔子同时代。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和他的身世,今已无法确考。据司马迁说,孔子还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他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宫,后来他眼看周朝衰败,就回到他的老家楚国苦县(今河南归德一带)去当隐士了。
道家的《道徳经》和儒家的的《论语》是战国时代最先出现的子书。《道徳经》是诗体的哲学笔记,比起《论语》来,它是纯粹哲学的、简约的、结构式的文字。
老子处于诸子哲学发展的初期,还没有到百家争鸣的大辩论时代。因此,《道徳经》是用说明的方式,平铺直叙,而不是论辩的方式,反复驳难。
在政治上,老子对日渐衰败的奴隶主阶级的典章制度,也失去信心,主张干脆废弃。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制度和新兴事物,他更是深恶痛绝,加以攻击,谴责封建统治者奢侈挥霍,指责他们对人民繁重的租税和发动残酷的战争造成田地荒芜,百姓饿死,骂他们是强盗。那末,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呢?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他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因此就要“绝圣弃智”,一切循其自然,回到“结绳”的蒙味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小国寡民”,但鸡啼狗叫,人们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老子提出了“道”为世界万物的根本。但是老子提出的“道”,不是物质性的实体,而是一种虚无恍惚的东西,它超越时间和空间,也超越人们的认识,人们对它是听不见,看不到,摸不着,是无形无声无物、静止不动的绝对精神。这个精神性的“道”,在《老子》中,也称之为“无”、“大”、“一”等等。
那末,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又是如何从无到有?老子说,这个变化过程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道”本身是没有目的,没有意志,由它产生的世界万物,它也不去“主宰”它,这叫自然无为。
老子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他把复杂的变动的世界万物,抽象出长短高下,刚柔强弱、智愚巧拙、生死胜败之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矛盾着的双方,一方依另一方的存在而存在。这种矛盾的统一观,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重大发展。不仅如此,老子还提出事物的发展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所谓“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这是老子对“运动”观点的一个重要认识。老子这些扑素辨证法,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其他网友观点
我没有读过《道德经》,只是从个别《道德经》的句子中感悟道:《道德经》道出宇宙规律,万事万物都有道,只是道的道不同。道就是万事要把握中,中为道。人生在世,无论干什么都要把握中,要遵寻道的规律、按照道的原则行事就不会出错。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您的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读《道德经》感悟良多,书之道,在于学以致用。故总结如下:
第一,教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不足。《道德经》里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别人批评我了,或者指出我的缺点了,或者认为我的做法不好了。如果反唇相讥,对提出问题的人恶语相向,只会激化矛盾。还不如就事论事,改变别人是很难的,改变自己也很难,但至少不会生闷气,而且如果想通了,发现别人指出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所在,改正了,反而对自己有利。这就叫做不自以为是。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很难避免不出错。有些是自己造成的,改正之后对自己也是有利的提升。
第二,教会了让我如何正确做事。《道德经》上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把困难的事情分割成细小的环节,一个一个环节扎扎实实分步骤落实执行,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细小问题之所在,解决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例如自行车坏了,不能骑了,这是大而无用的问题,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自行车坏了,是车胎漏气,还是轴承磨损偏移,漏气就补胎,或者更换新车胎,轴承磨损偏移,如果更换里面的钢珠可以校正偏移,就更换,如果不行,就更换轴承,更换辐条和排圈。只有把大的问题分解开来,划分成一个一个具体的细小的问题,对细小问题进行精准定位,才便于找到着手的具体解决办法,使得坏了的自行车能正常骑行。工作生活中,看似难办的事情,如果能抓住矛盾的关键点,将关键点再进行细分,找到具体的着眼点,就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或者突破。
第三,正确对待荣辱。《道德经》上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有了荣誉或者有了耻辱,要像祸患来临一样对待它们。得到了不过分开心或者忧愁,失去了,也不过分追悔。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心理和身体不被外界的刺激左右,回归到平静恬淡的状态,有利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乐极生悲,忧思成疾。这就是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荣辱走向了自我伤害的悲剧。
第四,尽量不生气。《道德经》上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别人以怨报德于我,我以德报怨于人。宽容对待他们,自己心理宽厚,如果锱铢必较,非要争个高下输赢来,苦了自己,累了别人,两败俱伤,得不偿失。宽容待人,给自己留退路,给别人留方便,自己心安理得,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血雨腥风。所以,宽厚处世,反而身心统一,不容易自寻烦恼。
第五,简单就快乐。《道德经》上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心理烦乱是因为想的多了,欲望多了自然就焦虑不安,可做的事多了,就手忙脚乱,不如删繁就简,抱守简单的做事方式。自足然后止,简单就快乐。
以上五点,希望对您有用,我是美文创作者钟子美,也可浏览我的文章,欢迎您提出不同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邀请回答,《道德经》五千多字的著作,可以说从其中吸的营养能让人一辈子受益。我经常读《道德经》,我的感悟有如下三点,大家一起品析。
一,处世的学问。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是世上最高善。水能乐意使万物滋长,并不与万物竞争。水又能甘心居众人不愿意处的位置,并无怨言,这才是最接近的道。
人处世要像水一样唯善是举,谁能够做到这一点,谁就是真正活在快乐之中。现代社会,人不能孤立起来,我们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家人有朋友的支持。我们处世之道,要学会不争之争,别人都去抢的事,不一定是好事,只要心里一想争,那么为人处世多了敌人,别人都不抢不一定是坏事,我们处世之道又多份承担。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做事要向高处看齐,做人要学会水的低调。只要你与水一样与人为善,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二,做人的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认识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人,但认识自己的人最高明的人。在社会中做人首先要会了解别人,他是什么类型的人,值得交往,值得把心掏出来吗?别到时候让别人出卖,让自己后悔,能了解一个人,能清楚判断出他的弱点在那里,以后与他交往需要注意什么,这样的智慧只是识人。最难是识己,因为自己的缺点错误,是通过成长逐步认识的,原来的我是如此,自我感觉良好只是一个假像,当撕掉后,看到真实的自己是如此,记得看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日记,记载年轻时一对女人萌动的语言,那么赤裸裸的。后出版日记时,问季老删除吗。季老拒绝了,说道,我非圣人,年轻人的正常的想法。这就是自知,这就是高明,不活在虚伪中,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三,做事的态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你看自然界,合抱粗的大树,也是从小树苗一点点生长起来,九层的高台,都是从第一层层打地基起的,想要到远方千里之外,要从脚步一步步的起程的。有的人好高骛远,一下着就想干大事业挣大钱,其实那有什么大事业,只是巨多的小事合在一起,利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都要从零开始,想要去改变命运,就要走出第一步,先改变自己的生活。小事都做不好,何谈大事,一屋不扫,敢扫天下,扫天下你知道从哪里开始吗,无非在网上人云亦云罢了,一个人的成功是走好脚下每一步,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了解别人认识自己,然后像水一样择善而流,一定会有收获的。
其他网友观点
《道德经》其实是教我们如何超凡入圣的经典之作!我们都掌握了道不就可以成为圣人了吗?
老子在几千年前写的很清楚了,他观察天地万物,发现有一种东西是万物的本源。在你这里,也在我这里,而且同时在你这里也同时在我这里。它他发现,任何一种东西都是由它组成!无二无别!老子实在不知道该给它起什么名字,也不知道怎么描述它,就称这种事物为“道”!
只有到达圣人的境界,才能真正明白老子所说的“道”到底是什么!孔子到达了这个境界,但是孔子和老子所走的路又不相同!老子是教圣人的。什么意思呢?通俗点说就是,他的学问是高层次的人类才能懂的!而孔子的学问是教中间阶层的。比如,士大夫、精英人士、企业管理层等等。释迦摩尼佛更加是到达了这个境界,甚至比这个境界还要高。因为文化领域分:魂、道、法、术、器五种境界!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道,帝王将相、中国社会高端人士,他们承载的是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思维和革命性的突破!孔子的《论语》教的是中层人士,告诉他们遵纪守法、尊重规律才是生存之道,他们是为了执行高层人士的思维和变革!而还有芸芸众生,数不清的劳苦大众,他们活着的内在精神谁来解决呢?是释迦摩尼佛来解决。佛祖是讲“魂”的。佛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轮回的,还有来世,给了众生希望!不管他们三位哪一位,都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只是我们的境界低,被各种物质的欲望蒙住了眼睛,无法理解他们真正的大爱![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