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工作总结,防灾减灾工作总结报告?
2017年,在扬州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省地震局悉心指导与帮助下,我局围绕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力求创新突破,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地震监测工作
1、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和运行,规范地震观测数据处理
全市测震台网和前兆台网正常运行,江都小纪数字化水井、江都小纪数字化电磁波、仪征铜山数字化电磁波、宝应地震台电磁波观测运行率达100%。我市纳入全省台网的观测项都参加了省局组织的年度地震观测资料质量评比,其中:宝应电磁波获得电磁波学科评比第一名;仪征电磁波获得电磁波学科评比第三名;扬州市地震局获得强震动评比综合管理二等奖,高邮强震台、宝应强震台分获强震动评比运行和维护第一和第二名;全市其余参评测项成绩优秀。我市地震台网运行正常,全年测报本市境内M1.0级以上地震7次,前兆流体仪器捕捉上报异常2次,台网整体运行率超99%。配合省局做好平山地震台数字化改造,为深井测震项目钻井工程提供协调、监理服务。
2、做好地震仪器管理和台站观测环境保护工作
2017年1月9日扬州市地震局印发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文件 “关于加强全市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的通知”(扬震[2017]1号),通知发至市发改委、经信委、建设局、交通局、规划局等市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功能区)地震局(工作机构),明确全市地震监测设施的具体位置和相关环境保护规范要求,明确保护范围。2017年3月和9月,扬州市地震局定期赴全市各地震监测台(站、点)检查监测设施保护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
按照地震专用仪器管理行业规范加强对各类仪器的管理和支援。全年未发生地震专用仪器设备不按规定停测等违规行为。
3、继续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稳步推进,提高了具体工作规范化程度。2016年以来以“关于设立市级宏观观测点的通知”(扬震[2016]31号)规范了宏观测报点的管理,建立了10家市管宏观测报点。各县(市、区、功能区)也加强了各自宏观观测点的管理。
4、抓好地震异常处置工作,坚持会商制度
2017年2月28日制定了“关于印发《扬州市2017年度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措施》的通知”(扬震[2017]8号)。本年度市地震局处置了1起宏观异常事件,2起地震观测异常事件,异常处置规范及时。2016年11月末,我市江都区地震台深井水温出现异常,我局接报后立即实地调查了江都区地震台深井水温的观测环境和观测情况,确认该异常非性质并报省地震局。2017年6月30日,扬州市地震局在月会商上对高邮苏09井水位的上升异常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将形成报告报送省地震局。
市地震局每月内部召开月会商,半年和年度召开全市地震会商。综合月度、年中、年度会商意见形成了《扬州市地震局2018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报告省地震局。市地震局组织编写的《扬州市地震局2017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在全省评比中获第三名。
二、继续强化震害防御工作
1、防震减灾法制工作富有成效。
认真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将防震减灾法制相关内容列入政府目标责任书,年初制定《2017年度防震减灾法制工作计划》并下发各县(市、区、功能区);完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制度,完善部门制度建设,制定20多项相关制度并汇编成册;按照要求及时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调整优化业务流程;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和“两法衔接”等工作;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向建设工程业主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帮助建设工程项目业主协调推进工作进度,提供优质高效法律保障服务;扎实做好第五代区划图的宣贯工作;做好窗口审批工作,截至目前办理61件;承接好省局不再审批事项,做好安评单位的备案协调,做出重大建设项目行政许可5项,全部抄报省局。
2、涉企服务工作更加规范。
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实现抗震设防监管全覆盖、全过程;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出台双随机一公开实施细则,年内开展双随机检查3次,涉及近50家单位,并在局网站开辟专栏,对一表两清单及人员库、名录库和检查结果等进行公示;在全市率先开展“多评合一”工作;行政权力全入库,落实权责清单制度,融入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使用好“双公示”平台和江苏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开展并联审批,目前已完成并联审批项目28个;针对市委、市政府“2号文件”要求,市地震局先后出台一系列落实措施,逐条对照分解,制定序时进度表,切实优化涉企服务。开展减隔震技术运用和推广,高邮市人民医院东区医院病房楼采用了消能减震技术。
3、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进展顺利。
我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一直按照序时进度有序推进。年内又有四个子专题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项目进展顺利。
三、不断增强公众防震避险能力
1、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成效显著。
市、县两级地震部门精心制定防震减灾宣传计划,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突出抓好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在“5·12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等时间节点,组织大型宣传活动,通过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和物品、电台访谈、户外电子屏、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专题宣传;投入四万元经费制作一批防震减灾宣传挂图、宣传用品,在机关、学校、社区、乡村等地发放;举办了多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每月编印一份《防震减灾工作简报》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大力发动市民参与全省防震减灾知识网络竞赛活动,及时与市民政局、市科协联合转发了开展竞赛的通知,并组织县市区参加竞赛,在市地震局门户网站显著位置上加载了参与竞赛的活动链接,同时在我局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活动推广。我局工作人员获全市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2、各项创建活动圆满完成。
年内新增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两个,第二批申报工作(1个)正在进行;创成9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按照新的工作要求新申报省级防震减灾教育基地一个;拟创建两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待省局发文通知申报;今年我市认定首家“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并进行了授牌。
高邮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开展“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县”创建活动,今年初,高邮市被命名为“江苏省防震减灾示范县”,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县”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四、着力提升地震应急水平
1、不断完善预案体系建设
我市已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完整预案体系。以《扬州市地震应急预案》为统领,各县(市、区、功能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重点企事业单位等均在市地震局的指导下编制了地震应急预案,并在市地震局备案,汇编成册。今年,继续完善预案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专项预案建设,特别是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预案的编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指导和备案工作,并形成工作常态。新增应急避难场所专项疏散预案十余份。
2、进一步落实应急准备物资条件,并加强管理
为强化应急保障,在扬州机关车改中,市地震局积极向市政府争取,保留了应急车辆,全市仅有6家单位获得保留。设立专门应急装备库,配备对讲机、发电机、应急电台等装备,今年还新更换了海事卫星电话、应急包、应急照明手电、应急服装等。建立了应急救援装备管理制度,坚持按制度规范管理,正确维护,对老旧设备及时更新更换。
3、依规开展应急工作检查,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10月23日、24日,根据市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办公室统一部署,结合防震减灾年度目标任务专项督查。联合市政府法制办、市民防局、市建设局等部门对各县(市、区、功能区)政府(管委会)的应急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包括应急工作基本情况、应急装备配置情况、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12322灾情速报系统建设情况等。
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每季度组织一次地震现场工作队演练,并扩大到全市地震系统范围,采取不同内容、不同形式,提升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应急桌面演练系统,开展全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指导学校、乡镇、社区等单位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参与省市联合通信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4、加大应急避难场所工作推进力度
2017年,市建设局牵头,规划局、应急办、地震局、民防局五部门协作,出台了《扬州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扬州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复印发。9月份,市应急办会同建设、地震等部门对全市十家重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检查。10月16日,市建设局牵头,规划、民防、地震等部门,召开了建设计划讨论会,对2017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行总结,对2018年-2020年应急避难场所工作进行讨论。
市地震局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常态化备案管理,并指导编制应急预案。年初,向全市印发了对避难场所建设指导、备案的通知,要求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备案和指导预案编制工作。年末,将各县区新编制、备案的预案,收集。
5、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1)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采取开展培训、讲座、演练等多种形式活动,提升志愿者队伍对应急救援专业知识的掌握。今年市地震局被评为“江苏省十佳应急志愿者服务组织”奖;多名同志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应急志愿者”。10月13日,我局联合邗江区地震局在邗江区石桥社区开展了志愿者应急知识培训及疏散实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一步打算用3年时间对各县(市、区、功能区)志愿者队伍进行轮训。
(2)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收看国家局、省局演练、讲座,参加省地震局应急培训等方式,拓展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视野。通过组织现场工作对演练,进一步熟悉预案,强化流程操作,提升应对工作的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应急工作者参加“长三角防震减灾论坛”,撰写专业论文,加强专业理论水平。
6、保障应急指挥系统良好运行
指定专人负责系统维护,建立了指挥系统管理制度,保证每月按时按质完成与省局指挥中心视频互通及电台联络。高邮市地震局率先完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应急联动协同技术支撑系统建设。
依托省地震局“12322”系统推广,对全市灾情速报员数据库进行了更新,并保证内容有效。邀请省局专家来扬进行地震系统“12322”系统学习培训班;开展全市灾情速报员培训班,全市130余人参加会议,并进行了全市灾情速报测试4次,回复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准。
扬州市地震局
2017年12月29日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2021年防灾减灾工作总结.jpg”/>
网友提问: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2021年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防灾减灾手抄报内容是什么?
优质回答:
防灾减灾手抄报内容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震减灾类:
受伤类型:
①机械性外伤。是人们被倒塌体及各种设备直接砸击、挤压下的损伤,一般占地震伤员的95%~98,受伤部位有头面部伤、骨折。其中颅脑伤的早期死亡率很高,骨折发病率占全部损伤的55%~64%,软组织伤占12%~32%,其余为内脏和其他损伤。地震伤害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创伤性休克。这里再一次看到“瞬间抉择”中的首择是保护自身的头部是何等重要!
②埋压窒息伤。指人们在地震中不幸被埋压身体或口鼻,从而发生窒息。在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中,能将整个人体埋在土中,虽无明显外伤,但可能窒息死亡。
③完全性饥饿。指因地震长时间被困于废墟隙中断水断食所致;恶劣的被埋环境造成人体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濒于死亡,被救后神志不清,全身衰竭,需有专门救护技术,否则往往在搬动时死亡。
④精神障碍。强烈地震和生死攸关的精神刺激出现的精神反应。常见的症状是疲劳、淡漠、失眠、迟钝、易怒、焦虑、不安等。
⑤其他尚有:淹溺、烧伤、冻伤等伤害。
其他网友观点
面向全社会公众普及洪涝、地震、风雹、地质、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生态环境等各类灾害以及安全生产、火灾、燃气泄漏等事故的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
创新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形式,提升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采取有效举措提醒社会公众,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加强灾害事故风险防范,深入开展灾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事故风险。
因地制宜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演练,提高灾害事故发生后的转移避险能力,以及灾害事故救援中的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
防灾减灾日宣传标语
1、防震减灾,造福人民
2、尊重规律讲科学防灾减灾重行动
3、传播减灾文化共创人类文明
4、全面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
5、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6、积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7、牢记汶川、唐山地震教训,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8、减少灾害利国利民
9、重大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
10、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高震害防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