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简介,谭嗣同简介资料?
人们提起谭嗣同,总会想起他那句慷慨激昂的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行刑时,谭嗣同大声朗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绝命诗,气壮山河,青史留名。
在大家的心目中,谭嗣同是一个舍生取义,敢于以一己之头颅来唤醒民众的英雄。这是对的,但不足以准确描述谭嗣同对时代的贡献。
谭嗣同
在戊戌变法之前,谭嗣同在湖南参与创办了时务学堂和《湘报》。时务学堂是湖南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以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谭嗣同等人担任中文分教习。100多年来,时务学堂几经变迁,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湖南大学。《湘报》以唐才常担任主笔,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担任撰述,抨击封建专制,宣传“爱国之理”和“救亡之法”,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舆论中心。
不仅如此,谭嗣同还积极参与具体的社会事务,比如修建铁路。
“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现代人对于铁路建设有着很高的热情。这些年,相邻省市区县为了高铁的走向和设站,争得头破血流。其实,在100多年前,湖南和江西曾经为了一条铁路的走向,进行过一番激烈的争夺。
这条铁路叫粤汉铁路。
粤汉铁路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了修建卢汉铁路(京汉铁路)的庞大计划。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看到了铁路在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决定开工建设卢汉铁路。就在卢汉铁路进入前期工程时,张之洞又在1896年提出了修建粤汉铁路的建议,将粤汉铁路与卢汉铁路联在一起,形成一条横穿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
卢汉铁路的走向和设站早已明确,不存在争议。倒是粤汉铁路是经过湖南还是江西,引发了一场争论。
清廷官员倾向于经过江西。江西位于两江地区,历来就是人文荟萃、经济活跃的地方。而且从广州到北京的传统驿路,正是由广州出发,翻越大庾岭进入江西,经过赣州、南昌、九江等地进入湖北,随后北上。如果是这样的话,粤汉铁路就没有湖南什么事情了。当湖南士绅闻讯后,立即行动起来,争取粤汉铁路从湖南经过。
粤汉铁路
谭嗣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没有置身事外,在《湘报》上发表文章《论湘粤铁路之益》,“道江西有不利者六;道湖南,则利铁路者九”。
在谭嗣同看来,如果粤汉铁路经过湖南,会对铁路建设有9大有利条件:“一曰径直”;“二曰坦易”;“三曰免造巨桥”;“四曰易招劳工”;“五曰产煤足以行车”;“六曰产木足以垫道”;“七曰有能任事之官”;“八曰有能分任之民”;“九曰力争形胜之地”。
《湘报》
除此之外,粤汉铁路还将对湖南产生10大利好:一、“复固有之利权”;二、“杜觊觎之外患”;三、“收百粤之海口”;四、“作全湘之士气”;五、“振疲顿之商务”;六、“运重滞之矿砂”;七、“尽耕耘之地力”;八、“起组练之新兵”;九、“兴精巧之工艺”;十、“拯困乏之穷黎”。
谭嗣同恳请朝廷:“逆知民隐,而慨然沛以殊恩,特允南干路不道江西而道湖南,秉持即行开办。”如果粤汉铁路果然经过湖南,则湖南全省士绅民众必将“载山知重,感激涕零,额手拭目,以俟大功之成,而欢喜赞叹曰:‘盛哉乎斯世!’。”
那么封疆大吏又是什么想法呢?
湖广总督张之洞是卢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倡导者,希望粤汉铁路经过自己的辖区(湖北、湖南),而非两江总督的辖区(江苏、江西、安徽)。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虽然是江西修水人,却没有拘泥于故乡观念,反而为湖南呼吁,主张粤汉铁路从湖南经过。
张之洞
经过谭嗣同等人的据理力争,粤汉铁路最终经过湖南,放弃了江西。粤汉铁路建成后,成为京广铁路的一部分,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湖南与沿线省份一起,昂首阔步走进了新时代。江西则错过了这条交通大动脉,直到1996年才融入另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总算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骤。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谭嗣同简介及主要事迹.jpg”/>
网友提问: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简介及主要事迹?
谭嗣同简介?
优质回答:
谭嗣同生平:
(一)谭嗣同1865年出生。他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拜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广博,反对八股,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好。他仰慕除强济弱的草莽英雄。
(二)1877年,他拜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884年,开始周游四方,观察风土,结交名士,他的思想更富于斗争性。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
(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退让,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千余名举人上 书清政府,表达拒和、迁都、变法。谭嗣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他感到必须对腐朽的封建制度实行改革,救亡图存。梁启超谭嗣同于1897年夏秋间,写成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1898年初,接受了倾向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湖南协助举办新政。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自己担任了分教习,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1898年3月,他又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以联合南方各省维新力量。还创办了《湘报》,任主笔。不久,有人向光绪帝推荐谭嗣同,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参预新政。表示自己是愿意变法的,只是太后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此时,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已是剑拔弩张。西太后发动政变,捉拿维新派。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9月28日,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终时还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一位爱国志士以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为生命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