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华冬至泪饺香

冬至泪饺香
作者简介
李海华,山东临清市人。中冶纸业银河有限公司《银河纸业报》责任编辑,喜爱文学,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网络。

冬至这一天,北方比较寒冷,全家人无论多忙都会像过节一样赶回家吃顿饺子。其实每个人心里想的不是饺子,而是亲情。
至于从何时开始,冬至吃饺子预防冻耳朵的风俗,我们无从考证,但至今盛行。只记得上学时看书了解一个传说:古代名医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这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医治冻疮。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名曰“饺子”。
上中学时候学地理,知道太阳最靠北的那天是冬至。后来随着知识积累,知道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压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
北方冬季过了冬至就是数九寒天,从我记事起就记得,每年冬至这天,母亲必让我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预防被冻掉耳朵。那时鲁西北的冬季确实寒冷,零下15℃多度是常有的事,手脚生冻疮是那时候孩子冬季的专利,我也不例外,年年冬季手都会肿得像面包,脚裂满张嘴笑的口子,耳朵更是红肿的像挂在脸两侧的隔夜饺子,母亲包的冬至饺子虽然解决不了我冻疮的痛苦,但冬至这顿饺子会让我心里幸福,全身发热。
小时候冬至吃饺子是我兴奋的一天,那时刚改革开放,农村还很穷,吃饺子也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的奢求,平时,很少包饺子。进入冬季我就早早就惦记冬至这一天了,母亲也会提前几天就开始琢磨这一天包什么馅的饺子,是白菜大肉馅的、还是萝卜大肉馅的,那时北方冬季没有塑料大棚种的反季蔬菜,怎么挑选也是二选其一。一般母亲都会征求我们的意见在去准备肉和菜。等到了这一天,一大早母亲和面,调馅,我们这些个馋嘴的孩子就围在桌前,眼睛睁的大大的期盼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尽快端到自己的面前,好狼吞虎咽的享受冬至这一天的美食。
看着饺子在锅里翻腾的样子,我会想到奔驰在原野上的千军万马。我更喜欢在冰天雪地的冬至这天,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配着蒜瓣,坐在烧煤的炉子屋里,在阳光照在冻得红彤彤的脸上,慢慢品尝。和着温暖的阳光,独守着这份清香。给我留下温暖的记忆,饺子的香味,至今弥漫在这冬至的日子里。
今年的冬至又到了,想念儿时母亲冬至包的饺子了,也想念那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的气氛了,但十年前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我只能包上一碗她喜欢吃的饺子,放在她坟前,点上冥纸,在冥纸化灰上升的青烟中给母亲送去,让他吃上儿子亲手给她包的冬至饺子了。

本期图片:网络
本平台投稿启事投稿启事本平台稿费发放说明稿费说明
本刊新设“潇湘小作家”,诚征中小学生佳作,欢迎推荐。
小平台有大世界,《潇湘原创之家》欢迎您!
广告位招租: 微信 xiaoxiangzj20161111
苹果手机长按下图二维码输入任意金额
务必在添加留言处写上自己及作者姓名
潇湘原创之家
年终总结 |诗文征稿
不设题目,文体不限,内容以回顾2017年经历、感悟、值得纪念的事件等为主,要弘扬正能量,具有可读性。
必须原创首发,不可一稿多投。新作者要附100字左右的简介和照片一张。(公众号以外的纸刊、网站等其他媒体不限)稿件是否录用,平台会在一天内通知。
字数要求:诗歌不少于30行不超过60行。其他文体:字数不少于300不超过3000字。作品开通赞赏功能,详情点击:稿费规则查看。
以电子邮件形式投稿,文件整理在同一文档中,不要用压缩包、网址链接等。文章左上角写上“年终总结”投稿邮箱:
3521337216@qq.com
1479388035@qq.com
征稿有效期:即日起至2017年12月28日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