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翻译?

前言

诗文中,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古人的解释言简意赅:"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意思是,分开表达,合并理解。可以是一句话的两部分,可以是两句话,甚至多句话。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专门介绍了互文和互体。

一、 一句话的互文

一句话的互文的互文,叫做当句互文。《诗词例话》中,引用了沈德潜解读唐诗的一段话

“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 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沈德潜《说诗晬语》)

“秦时明月”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并非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关隘。这是一句话的互文,需要合并理解,即秦汉时期的明月与秦汉时期的关隘。

我们比较熟悉的有互文句的唐诗,例如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同样是分两部分表达:烟笼寒水、月笼沙。但是要合并起来理解:烟月笼水沙。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其实是宾主都下马登船。

二、对句互文

还有比较常见的互文方式是上下两句,又叫做对句互文或者邻句互文。

例如唐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我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多次见到李龟年,也多次听到他的演奏。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句: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因为天冷,将士们弓箭拉不开,战衣也很难穿上。

三、排句互文

超过了两句的互文,称之为排句互文,例如《木兰辞》中: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又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能诗书。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当句互文、对句互文,在格律诗中常见。而排句互文,因为平仄的关系,很难出现在格律诗中。

四、特殊的互文:互体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提到了互体:

杜少陵诗云:“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上句风中有雨,下句雨中有风,谓之互体。杨诚斋诗:“绿光风动麦,白碎日翻池”,亦然。上句风中有日,下句日中有风。(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周振甫先生解释说:

互体是上文的话里含有下文说出的词在内,下文的话里含有上文说出的词在内。

例如“风含翠筱娟娟净”,风中的竹子,怎么会“娟娟净”呢?因为同时还下着雨,所以“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雨中的荷花怎么会有香味传播呢?是因为有风呀。

这两句可以理解为,在风雨之中,竹子洁净,荷花分香。

从这个解释来看,互体似乎是一种特殊的互文。关于互体和互文的区别,周先生解释为:

互文和互体相类似而稍有不同。互体的句子,不知道它是互体同样可以解释,如说风中翠竹美好洁净。互文的句子,不知道它是互文有时就不好解释,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什么明月属秦关属汉,不好讲。

互体的两部分,比较独立,可以单独解释也通。而互文的两部分,如果单独解释,就不容易理解,必须两部分一起解释。

互文、互体的诗句,可以令整首诗浑然一体,连接紧密。

结束语

在上面举例的这是诗句中,老街个人以为,当句互文最有诗味。看了看自己以前的作品,也有无意中使用互文的句子,如七律《拟古望蓟门》:

【塞雁哀鸣胡马惊】,汉家铁骑绕龙城。

沙场云动飞芦管,月夜风高响旆旌。

射虎威名惊瀚海,闻鸡夙愿受长缨。

安危大计无今古,投笔遥看细柳营。

@老街味道

浮云忽一蔽,不见渔阳城,古人如何含蓄表达自己观点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意思.jpg”/>

网友提问: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暗指什么?

优质回答: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美誉的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的千古名句。全诗内容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的意思是说: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塞外边关,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诗人开句就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将边塞的空旷、沧凉与秦、汉、明月、边关四个历史景物紧密联系起来。这一出句就是高潮和引人入胜,这一出句就让人浮想联翩。这一出句有蕴含着什么意思呢?

《出塞》的开句蕴含着"变与不变"这一朴素的辩证法。

从时空概念上,作者所处盛唐来到边塞,目力所能看到的相对不变的:一是头顶上的一轮明月还是千年之前秦汉时期的明月;二是脚下的边关依然还是千年之前秦汉那时的边关;三是千年以来边关的战事现如今仍在继续。

而相对变化的,虽然诗人没有点出,但是却蕴含在诗文中,让我们自己去想去体会,这也是此诗的高明之所在。诗里蕴含变化的是人和朝代。在秦汉与唐之间,历史早已经历了东汉、三国、二晋、南北朝和隋的朝代更替,帝王将相异主。诗里也蕴含着边关战火依旧,但戍边守边将士早已经物是人非,有血染沙场没有回来的,有换防接替的,有的一辈子守卫边疆至死不渝的。

《出塞》的开句蕴含着借古讽今。

诗人虽然生活在盛唐,但中原的繁荣昌盛、都城的莺歌燕舞与边疆的战火纷飞、不得安宁形成强烈反差,当诗人看到这种境况时,特别是来到边塞后,心中自然产生忧思。这种忧国忧民之情也只有寄托冷月,由此更希望当政者能重用能人,使边关像秦汉时那样稳固,让军事上像秦汉时那样强大,也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国家不受他人欺负,也只有如此才能使百姓安宁。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也确实是诗人所向往的,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也确实是一个国家永固的基石和保证,就像这秦汉的明月和边关那样永恒。

《出塞》的开句蕴含着对边关将士的呕歌和赞美。

这些戍边固边的一代代将士,在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停地战事,不断地前赴后继,这种马革裹尸,充满着残酷、血腥、悲壮和凄美,就像诗人笔下的边关冷月和大漠孤烟,千古以来永远照亮着边关的土地,千百年来激励着后人;边关的安宁那是多少将士的热血和驱体筑成的坚固的秦汉堡垒,

总而言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诗人向上精神的体现,是诗人强烈的自信展现,更是诗人内心渴望和平的表现。

这样的神来之笔,是诗人真正深入边关、感悟边关才能写出的千古名句,也是诗人立足当时超越时空才能道出的不朽之吟,更是诗人深入将士内心又超越人心才能谱出的凄美赞歌。

(文/原创 图/原创+网络)@今日头条

其他网友观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暗指:

防御匈奴入侵边关要塞时间久远,战事频繁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

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战争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其他网友观点

理解一句话,不仅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更要结合为文的时代背景,才能全面领会其中的含义。对于古典诗词的赏析,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秦时明月汉时关”,如果孤立地看这一句,它又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不就是字面的意义吗?,明白如话。如果是这样,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还能叫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吗?

还是搬出原诗读一读:《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夸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读完两首诗歌,诗人描绘的意象一一呈现。清冷的月光照着边关,边关战场的厮杀,将军出征的威猛,等等这一切,都把我们带入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频繁的战争,能带来什么?总是将士们”万里长征人未还”。作者不由地想起龙城飞将,李广也好,卫青也好,如果有像他们那样的威猛将领,震慑并击退匈奴,该多好啊!这也是一种渴望消弥战争的联想或者愿景。

正是战争的烽烟,浸染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苍凉。声犹震,血未干;月色寒,照边关!

其他网友观点

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诗暗着,依旧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牛度过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的人民共同意原,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这首诗,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其他网友观点

这句诗出自王昌龄的《出塞》原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就整首诗来说描写了诗人的壮志情怀,以及爱国激情,同时用了讽刺的手法来表达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和将帅的无才。

“秦时明月汉时关”单从字面上看,我们会觉得诗人是在写景,描写了秦时的明月与汉时的边关。但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交替的写法,为“秦汉时期的明月”与“秦汉时期的关”。那么对于题主提问的“暗指”我认为有以下的可能性。

一,我们首先从秦汉时期的明月来看,这里的明月并不是指天上的月亮,而是指秦汉时期的英雄,我们都知道秦汉时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所以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的爱国英雄,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项羽”“韩信”“蒙恬”“夏侯婴”等等,还有作者后面所指“李广”

因为王昌龄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满怀爱国热情的,所以我认为他在这里的明月所指为秦汉时期爱国英雄。同时也和第二句相呼应,“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些英雄为了自己的国家所向披靡,以至于最后付出自己的生命。

二,“秦汉时期的关”这里的“关”就是指的边塞,当时的匈奴对中原虎视眈眈,屡屡侵犯,那么正是有了这些攻打匈奴的将领,使得我们的边关固若金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及秦汉时期抵御匈奴的英雄“李牧”他善用兵法,打得匈奴十几年不敢南侵。

还有骁勇善战的李广,那对侵犯中原的匈奴是一顿痛击,而且是多次击退匈奴。所以在这里作者借用明月二字来比喻了秦汉时期的英雄人物,为国家,为百姓保得平安。

秦时明月到现在没有改变,汉朝为抵抗外敌兴建的关隘还照样巍峨耸立,时间流逝,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心没有改变

与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