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最简单的一首诗,屈原最简单的一首诗小学生?
屈原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当时七雄五霸争天下,秦国日渐强大,对其它国特别是当时仍比较强大的楚国,经常发动侵略战争。
屈原从小多读诗书,青年时期就组织家乡的青年自发抵抗过入侵的秦国军队,后又在楚国做到左徒,一直力主改革,并联合别的国家抗击强大的秦国。结果心有胸怀,无奈常被陷害流放,面对国破百姓不幸,无力回天,悲愤投江。这样的诗人是许多常做诗文,空谈天下,多在风花雪夜的诗人所不能比的。
而屈原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可以受万千百姓怀念的诗人,每逢端午节,吃棕子,赛龙船,来悼念屈原,千年不变,不用组织,自发而来。百姓心中有杆称,屈原是百姓心中伟大的爱国忧民的大诗人。
说到屈原的伟大,当然也要提他的诗文的文学造诣。屈原就是楚辞这种诗文体的代表人物。楚辞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可洋洋洒洒天上地下联想夸张,但又非常优美而见浪漫,屈原的《天问》和《离骚》,诗韵高低见不同,比喻夸张经常有,读过后是真正的艺术上的享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不仅爱国忧民情怀尽在诗句里,更是读之流畅语言用之非常优美。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离骚》中运用的达到了楚辞诗文体裁运用的最高水平。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抒情杰作,它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合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艺术世界。
全诗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也有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的真实流露。
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悲伤的。由此引发出他向已经死去一千多年的,古圣人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由现实社会,向虚的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索,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挣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
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诗的未尾有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不足。其主题的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
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楚国官员,又是个诗人,也只有用《离骚》这样的诗,可以表达心情。“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的心愿。
可叹的是屈原人格高尚,爱国忧民之心不变,但无法适应当时的楚国的官场风气。而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屈原一心要兴国为民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
爱国忧民的屈原,高尚品格的屈原,赋诗文彩华丽的屈原,又是悲剧性的屈原,他最后绝望的在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史太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
后汉的王逸评价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朱熹评价《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近代学者梁启称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屈原最简单的一首诗端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