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什么是诗词中的“”对偶”?因何而得名?
优质回答:
谢邀
对偶是汉语修辞的一种方式。它是指在汉语中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其特点是文句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
有关对偶类型:
一、在形式上有:
(一)、单句对偶即一句对一句。如:
1.风情张日,霜气横秋。《孔稚珪·北山移文》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江淹·别赋》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二)、偶句对偶即二句对二句。如: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三)、多句对偶即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如: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2.兴废总关情,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江西滕王阁·对联》
二、在内容上有:
(一)、正对偶即上下句意思是同类或相近的,是互补的。如: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反对偶即上下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
1.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甫·天末怀李白》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三)、串对偶即流水对,它的上下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所以意思是紧密连贯的。如: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三、在结构上有:
(一)、成分对偶。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其中“头重”与“脚轻”均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称成分对偶。
(二)、句子对偶。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上下句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句子对偶。
从上述中可看出:对偶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
1.“头重脚轻”,头重与脚轻形成对偶。
2.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上下句形成对偶。
这样看,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而在格律诗词中讲究的“对偶”应该指的是对仗。因为格律诗词中的“对偶”只是指上下两句相对,而并不包括句中自对。对仗主要包括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的平仄对立和句式的互为平仄对立两个方面。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以会使人误认为对偶和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其实对偶和对仗是有区别的:
一、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二、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平仄相对。
三、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对仗是指格律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的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如: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这个句子虽字数相同,但日下和月上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而”字。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于对偶。又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幅对联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一致,平仄相对。所以应归于对仗。
由此可知,对偶不一定是对仗,但对仗一定是对偶。只有严格方式的对偶才是对仗。作为修辞方式的对偶,常常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而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创作技法。
对仗的用法最早出现在骈体文中。可以说对仗是由汉魏时期的骈偶发展形成的。格律诗词中的对仗,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
图/网络
其他网友观点
正确的答案是: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对仗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友说的都对,不重复了,讲几个问题。
一,格律诗律诗中,第二三两联,也就是第三句与第四句一定要对偶,第五句与第六句一定要对偶。律诗分四联,首颔颈尾,颔颈两联必须对偶。首尾两联不论。当然也有四联都对偶的,如杜甫《登高》。
二,词也有对偶的要求。如《沁园春》上阙四五六七句,下阕三四五六句,都要求扇面对。 《渔歌子》第三、四句。(三言句)
《醉太平》第一、二句。(三言句)
《阮郎归》后片第一、二句。(三言句)
《眼儿媚》前片首二句(五言),后片尾二句(四言)
《摊破浣溪沙》后片前二句。(七言句)
《人月圆》后片第二、三句。(四言句)
《南歌子》前、后片第一、二句。(五言句)
《鹧鸪天》前片尾二句。(七言句)《一七令》从二字句到七字句均须对仗《踏莎行》前、后片首二句。(四言句)
《破阵子》前、后片首二句(六言);前片第三、四句。(七言句)
《河满子》前、后片尾二句。(六言句)
《鱼游春水》第五、六句(七言);尾二句(六言)
《法曲献仙音》首二句(四言);第四、五句(四言)
《满江红》前片第五、六句(七言);
《绮罗香》前片首二句(四言句);六、七、八、九句可用扇面对。
《天香》首二句(四言);第四、五句(四言)
《雨中花慢》首二句(四言)
《夜合花》后片第二、三句(一字领四言)必须对仗;前片首二句(四言)可用对仗。
《玉蝴蝶》第三、四句。(四言句)
三,词的对仗与诗有不同,非律诗式的对仗,即平仄不完全相对,甚至完全相同。像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左牵黄,右擎苍”,声律都是“仄平平”。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声律都是“仄仄平平仄仄。岳飞《满江红》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上下句中的第五字是平对平,第七字是仄对仄,平仄是相同的。但第二字、第四字却是平仄相对的。再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是领字,在对仗中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上是“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对“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而“城”与“河”皆为平声,“内外”与“上下”俱为仄声,是平声与平声相对、仄声与仄声相对。
四,格律诗的对仗要避免同字相对,词的对仗则可以重字相对,甚至以为时尚。如苏轼《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龙吟》中“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蒋捷《一剪梅》中的句子,“银字笙调,香字心烧”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都是同位同字对仗。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吴文英“春到三分,秋到三分”,不仅是重字对,而且是韵脚对。
综上所述,诗词创作是个非常费心思的事,律诗有规律可循,词则比较复杂,要看具体的词牌要求,敬请大家注意。
其他网友观点
对,相对;偶,双数,两两;对偶,两两相对成双。
对,相对;仗,仪仗,仪式;对仗,仪仗相对。
对偶和对仗,二者既有相同又有区别,对仗比对偶多了平仄相对。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对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
何为平仄?汉字的读音是由声和韵合读产生,并加入了声调,可以区分同音异义字。声调分为四声,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单理解,平声就是平调,上声为升调,去声为降调,入声为短声调。诗歌格律中,将四声调分为相对的两派,即平和仄,平声即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现代普通话声调四声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前后平仄分布相对和上下句平仄相对,是为了读起来抑扬顿挫!
对偶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在语文中,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偶、偶句对偶,多句对偶等。
对偶类型
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
反对
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
串对
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向关联,两联连接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对仗在对偶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
对仗要求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宽对
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称为”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
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对有两种借法。
1、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如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2、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错综对
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
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
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格律诗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其他网友观点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使诗词读起来更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在诗词中使用对偶修辞手法能够高度概括出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还能够增强诗的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对偶从根据上句和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
1,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例(1)“明月”对“清风”;“惊鹊”对“鸣蝉”,从静与动两个角度描诗人夜行途中的见闻.
例(2)“两岸青山”对“一片孤帆”,描写江中行舟景象。
2,反对
诗中上下句一般表示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
例如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例(1)用相反的词语,从相对的方面,描述了秋令晚秋景色之美,也隐喻了作者孤高傲世的品格。
例(2)用“岁岁”和“年年”的正反利用表现了事物不会因时间儿改变,而人却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意义。
3,串对
诗中上下句根据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承接、递进等关系形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例如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1)上下句是因果关系,上句表原因,下句说结果。
例(2)上下句表示转折关系,内容衔接紧凑、流畅。
总之对偶的诗句在结构上工整严谨,给人以结构美;内容上感染力强,增加蕴味和内涵,给人以意境美。
其他网友观点
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文体,存在于各种文体中,基本要求是“对称性”出现,字数、词语、意含“双双”对应即可,但它是沒有字数限制的,只要上下句相对应,在骈文中3字、4字、5字、6字……10字或更多字等都可以。而“对仗”是诗词中的一种特殊句式要求,比如七律、五律中的3、4句和5、6句,比如《鹧鸪天》词牌中的3、4句等,其实,“对仗”就是“对偶”在诗词中的特殊应用。而所谓“对偶”就是以“偶数”出现,成双成对。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