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录了新中国30周年的文艺复苏

(十四)

我记录了新中国30周年的文艺复苏
许林 撰文/摄影
  1979年,是我入职人民日报的第14个年头,也是改革开放极为重要的初年。那一年,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
  1965年8月,一个美术院校的毕业生,结束了4年的美校学习,走进了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人民日报编辑部文艺部美术组。这个青年就是我。
  4个月后,我被调入人民日报总编室图片组(摄影组)。
  9个月后,随着《五·一六通知》和“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贴在北京大学,文化大革命正剧开始,直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抓,长达十年多的文革才结束。那时,中国经济已经滑到了崩溃的边缘。
  1945年出生的我,是在红旗下唱着革命歌曲长大的一代人之一。文革前曾大唱革命歌曲,文革中唱大量歌颂毛泽东的歌曲,因为那时没有其他歌曲,即使有也不能唱不敢唱,例如刘淑芳的《鸽子》,印尼的《星星索》,新疆的《送我一支玫瑰花》,印度的《拉兹之歌》等,文革前很喜欢,但文革开始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就不敢唱了,也听不到了,并且十几年听不到。
  1978年12月,经过两年多的拨乱反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新中国开始进入一个伟大的新纪元。
图(上下):舞剧《丝路花雨》剧照(红塔礼堂,贺燕云主演英娘)
  1979年,遭受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大地开始回暖,一股股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来。人们面向实际,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抛弃了多年来系在头上的“紧箍咒”,从只允许一种思想开始转向多元思想,政治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同时,文艺呈现复苏景象。
  《丝路花雨》《召树屯与婻木婼娜》(孔雀公主)等新舞剧破土而出,《圣母颂》《波尔卡》《梁祝》等中外名曲重返舞台,《星星美展》《自然·社会·人》等美术摄影展览悄然出世,《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等小说公开出版,《小花》《少林寺》等电影的公映令观众心花怒放……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的万马齐喑局面一去不复返。我国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曲艺、戏剧、电影、文学等文艺领域,正在走出一枝独秀的专制主义怪圈,百废待兴,百花吐艳,改革开放的巨轮调转船头,向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伟大彼岸破浪前进。
舞剧《召树屯与楠木婼娜》剧照,第二场 定情。
上图:孔雀公主婻木婼娜(红塔礼堂,杨丽萍主演),金湖边的独舞。
下图:金湖边的双人舞。
  1979年10月,全国各地文艺团体赴京参加新中国30周年调演。作为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的我,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对文艺演出的采访拍照,骑着自行车奔走于西单以西的民族文化宫,月坛北街的红塔礼堂等剧场,用镜头纪录了那个火热的年代,透过一个个片断,如实地反映了中国文艺复苏的部分过程。
上图:1979年10月,小提琴家盛中国在北京民族宫演出《圣母颂》、《波尔卡》、《梁祝》等中外名曲。
中图: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琵琶独奏曲《歌唱敬爱的周总理》。
下图:中央音乐学院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独唱《祝酒歌》。
  我拍摄的文艺复苏的照片,在改革开放30周年、40周年和新中国60周年、7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陆陆续续被新闻媒体从视觉中国集团图片库下载刊登。它们常常勾起我对新中国30周年和改革开放初年文艺复苏的怀念与畅想。
2009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国庆特刊》选登我1979年10月拍摄的两个舞剧照片(署名人民图片)。
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期,央视播放我拍摄的文艺复兴照片(电视截屏)。
作者简介
许林,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视觉中国集团内容运营部高级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原新闻纪实委员会委员、原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原理事、学术部副主任。
系列阅读:
在国外看升起五星红旗(1)
镇西堡村的孩子(2)
心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3)
迎国庆,七旬老人的巨幅剪纸(4)
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5)
满江红 · 丹霞稠——喜迎国庆70周年华诞(6)
鲜血染红的故乡记忆(7)
农村医疗:满意中还有期盼(8)
一个老记者眼中的中国幸福(9)
极地科考站:共和国的象征(10)
奋进在前进路上(11)
中国,我为你骄傲(12)
《水调歌头?明月驻心间》并序(13)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