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委蛇是什么意思: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

网友提问:

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

优质回答:

“虚与委蛇”是我国2000多年前产生的著名且经典的千古成语,读音xū yǔ wēi yí,出自《庄子·应帝王》,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

那么,成语中的“蛇”为什么不读she而读yi 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虚与委蛇”这个有趣的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个学生叫列子,跟他的老师壶子一同学习老庄之道。后来,列子遇到一个叫季咸的神巫,据说他能掐会算,能知人生死存亡、祸福寿夭,很是神秘莫测,人们都很害怕见到他,听说他来了,都吓得四散逃开。

这令列子很佩服,认为他法术高明、神通广大。列子就把季咸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壶子。

但壶子不信鬼神之说,也不信季咸那一套,就对列子说:“请他来见我,让他看看我能活多久。”列子就带季咸来看壶子,季咸看完后出来对列子说:“不好,你的老师命不久矣,最多能活10天。”

列子听后,很是悲痛,就哭着对老师说了季咸的原话。壶子听了却不以为然,笑着对列子说:“明日继续请他来看我。”

列子又遵师嘱请来季咸,季咸看完后却说:“今天你老师的气色还不错,10天内不会死,可再活1个月。”

列子同样向老师汇报了季咸的话,壶子听后神色淡定,说:“以后每天都请他来看我1次。”就这样季咸一连看了壶子4天后,竟吓得逃跑了,不敢再来看壶子了。

列子很奇怪,他问老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神巫能把别人吓跑,而你却能把神巫吓跑?”

壶子笑笑说:“这没什么,他只是有一点点能耐,就装作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普通人自然相信他,从而害怕他。而我对他那套装模作样早已看透,从而顺从他所谓的法术假意去应付他,敷衍他,用虚与委蛇的态度对付他,使他看不透我。他越来看我,我越装作一次次不同,后来他看出我在试弄他,就不敢张狂了,因此他越看我就越害怕,到最后便没什么法子了,就只好逃跑了。”

从以上典故中,我们不难看出壶子的高超智慧,他听学生一番言语之后就能判断出巫师在装神弄鬼、戏弄世人。

于是壶子通过几次与巫师虚与委蛇,终将对方的心理防线攻破,并让对方吓得落荒而逃,不敢再来骗人。可见智慧的力量有多强大。

《庄子.应帝王》中原话,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这就是壶子评价季咸“总是以自己极有限的所知来揣度万物,而我不得不对他敷衍应对。”

而列子呢?常言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传说列子经过此事后,一下就顿悟了,知道自己对老师的智慧啥也没学到,就回家给妻子老老实实做了3年饭。此后对待任何有生命之物,都像待人一样恭敬,对任何事物都不敢妄称了解,只虚心求教,他像泥土一样任行自然,最终得道。

以上是千古成语“虚与委蛇”的来源~~

我们了解了成语故事,对学习古成语也就易如反掌了。那么“虚与委蛇”究竟什么意思?其中的“蛇”为何不能读作she而读yi呢?

其实,蛇在古代就是一个常见的多音字,是一字多音。

这里有一个典籍出处,在宋朝著名的发音字典《广韵》里记载过,当蛇表示那种爬行动物时,就读原音she;而当蛇表示“曲折通过”之意时,读音为“移”。

显然“虚与委蛇”中的“蛇”指的是后者,读作yi,这与爬行动物的蛇关系甚少,自然也就不能读作原音she了。

那么,成语“虚与委蛇”又该怎么理解呢?

在“虚与委蛇”成语中,其实有两组通假词,我们只要了解了通假词,对学习古代成语,就很有帮助了。

虚,指虚无、虚假、不真实的意思;与,通予,是给予的意思。“委蛇”也是通假,通现代的“逶迤”,逶迤是我们很常见、熟悉的词语,意思是蜿蜒曲折、起起伏伏。

看到“逶迤”一词时,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伟人著名的七律诗《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其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逶迤”,就是指五岭山这座山的形态蜿蜒曲折、绵延不绝,其意思同“虚与委蛇”中的“委蛇”并无二致。

从典故中我们可看出,“虚与委蛇”原意是指随机应变,顺着对方的思路去应付对方。在古代,这是一种聪明智慧,也是一个褒义词。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遗憾的是,后来这个成语引申出了新的含义,那就是敷衍、应付了事,词性也就发生了改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周瑜对蒋干的虚与委蛇)

但不管怎样,“虚与委蛇”给我们的启示是:对那些不真心实意、虚情假意的人,我们的态度可以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因而虚与委蛇,也就是敷衍应付对方。

钰姐认为认为,这倒不一定是对他人的不真诚、不坦诚,而是一种智慧且明智的做法。

在历史上并不乏虚与委蛇的智慧案例。赤壁之战前夕,蒋干过江东劝周瑜投降曹操,结果周瑜虚与委蛇令蒋干反中他借刀杀人之计;隋末李渊父子虚与委蛇,成功取得江山等。

在生活中,我们对待家人,其实也不必过于较真以激化矛盾,可以适当虚与委蛇,这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在职场中,面对上司的诘难,我们不能针锋相对,这时可虚与委蛇。

在为人处世方面,必要应酬我们推脱不了时,需虚与委蛇、假意应付。在战争中,如果我们处于劣势时,也可对敌人虚与委蛇,以麻痹大意对方,然后再伺机反扑……

………………

总之,钰姐认为,虚与委蛇是一种智慧,一种战略战术,一种力量的博弈,我们不可小觑,这也是我们对老祖宗智慧结晶的传承。

因此“虚与委蛇”大意就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其近义词有“敷衍了事、虚情假意”等,反义词有“心口如一、真心实意”等, 如此我们对此成语就有了直观的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个千古成语就让我们学习到很多东西,如古人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态度、人性的善恶等。

因此,学习中华文化,领悟中华文化的底蕴内涵与魅力,你我都在路上。

以上是我对千古经典成语“虚与委蛇”的理解,仅为一家之言,作抛砖引玉之用,敬请指导,谢谢。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其他网友观点

“虚与委蛇”是成语,出自《庄子·应帝王》篇中。这个成语中的“蛇”字,读音yi。但是,为什么不读she而读yi呢?

今天,我们重新解读“虚与委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个成语是在告诫人们,在社会上面对那些虚情假意的人,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对于他们的表现,能敷衍了事最好,目的不去招惹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为妙。

其他网友观点

“虚与委蛇”,语出《庄子.应帝王》。含义大多明白,不再赘述。

“虚与委蛇”的“蛇”,读“yí”——

简单地说,先秦的时候,就读这个音了。

复杂地说,“蛇”还读“ch픓y锓tuó”;大约隋唐以后,读“shé”。

《诗.小雅.斯干》云:“维熊维罴,维虺(huǐ)维蛇。”

汉代研究先秦古音,即以《诗经》为据。《斯干》诗里,“罴”“蛇”同韵无疑。

(甲骨文“蛇”字,同“它”)

《广韵》曰:“蛇,戈支切,音移。”

《韵补》:“龙蛇之蛇,亦读为移。”

其实,《诗经》里,已经有了“委蛇”这个词,“蛇”读为“移”。

《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笺》:“委蛇,委屈自得之貌。”

“委屈自得之貌”,古人亦解为“雍容自得貌”。或写为“逶迤”“委移”“威夷”“委佗”“逶迟”“威迟”等等。

(甲骨文“蛇(它)到金文、小篆等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发音,从发音部位到发音方法,与现代有很大不同。

比如,《广韵》说“蛇,戈支切,音移”,用现代汉语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以“戈”的声母“g”与“支”的韵母“i”相拼,无论如何拼不出“移”的读音。

这就是,汉语起源的久远性,加之中国 “广土巨族”的特点,使汉字虽然是世界上唯一延续数千年的同源文字,但其在字的读音上,也形成了丰富性、变动性和差异性。

(小篆中的“蛇”,是“它”的异体字)

前面说到的“蛇,戈支切”,以古汉语来“反切”,亦可读作“chi”和“ye”。

《春秋传》:“盟于殴蛇。”“殴蛇”,地名。《公羊传》作“殴虵”,音“驰”。

《集韵》:“蛇,陈知切,音驰”。

《字汇补》:“蛇,以遮切,音耶。”

“蛇”,原来音“移”,很可能因为“广土巨族”的原因,不同地域的“方言”有发音上的细微差别,天长日久,就区分出“移”“驰”“耶”不同读音了。

比如,“移”和“侈”,原来的读音一定是相同的,后来才变得似乎差别很大。

再比如,前面说到“委蛇”古时候也写作“逶迟”“威迟”,可知“蛇”与“迟”原来的读音是相同或接近的,也是后来“拉开了距离”。

为什么“蛇”还读为“tuó”呢?

因为,“蛇”字,最初写为“它”。

甲骨文中有“蛇”字,就是一条虫子的象形——也即后来的“它”字。

《说文.虫部》,收字153个,没有“蛇”字。

而《它部》中说:“它,虫也。从虫而长。”或许即是俗称“长虫”的由来。

但是,许慎在“它”字目下,又收入了小篆的“蛇”字——虫旁加它,说,“它或从虫”。他认为,“蛇”是“它”的另一种写法。

所谓“另一种写法”,即“异体字”。“虵”,就是“蛇”的异体字。也可知,“驰”“池”“弛”等,皆因“也”这个“声旁”而确定读音,又可证明古音“yí”与“ch픓yé”相同或接近。

许慎说:“上古艸凥(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这是说,上古的时候,人们居于草地,最怕草中的蛇,所以人们相见,要问候“没被蛇咬吧”,这与“别来无恙”的道理一样。

段玉裁说,这是“它”的引申义,引申之后,读音也随之变化,于是有了“tuó”的读音,后来又有了“他”这个“它”的“俗字”。

至于“他”指人、“它”指物,又是过了许久许久之后的事了。

张衡的《西京赋》里,“感河冯,怀湘娥,惊魍魉,惮蛟蛇。”陆机的《答贾谧诗》:“我求明德,济同以和。鲁公戾止,衮服委蛇。”

《韵会》云:“蛇,本作它。汤河切。” 上述两个“蛇”,皆读为“tuó”。

“坨”“沱”“陀”“驼”之读为“tuó”,亦为引申义造成音变的结果。

《唐韵》:“蛇,食遮切。”

唐代,“蛇”,才读“shé”。这是与“tuó”这个读音不无关系的。

《集韵》《韵会》并注宋代“蛇”,读“时遮切”。

《康熙字典》注:蛇“今俗作食遮切。”

“蛇”字的读音变化,大致就是这样。

其他网友观点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假意殷勤,敷衍应付时,常用一个成语“虚与委蛇”。但很多人将成语中“蛇(yi)”读成“蛇(she)”。那么这蛇为什么不读she,而读yi呢?

“虚与委蛇”出自《庄子?应帝王》:

“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翻译:我让他看到的只是玄虚幻的表象,并且随时和他应付,使他搞不清楚彼此,这就让他感觉自己变得颓靡低顺,就好比水滴那样,随波逐流,所以,最后他只有逃跑了。

在这里,“委蛇”中的“蛇”字是不读shé的,是读yí。

其实“蛇”有两个音,shé和yí。但只有“委蛇”中的蛇读作yí,其他都读she。这是怎么来的呢?

“委蛇”的蛇读yi而不读shé,是因为它的意思说的是绵延曲折的样子,这与蛇这个动物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有专家认为“委蛇”只是一个联绵词,它只记音而不表义。

屈原的《离骚》中:“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宋代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中:“二十八字之间,委蛇曲折,含不尽之意。”

清代朱凤起《辞通》中也有解释:“委蛇”也可作“逶迤”、“威迤”、“威夷”、“委隋”。

同时也有关专家考证说,蛇字之所以发yi的音,是从蛇字的上古音传下来的。宋代字典《广 韵》介绍说,如果“蛇”字 用来表示爬行动物时,读原音shé,如果“蛇”来表示“曲 折 通 过”的意思时,就读“弋支切”,读音同“移”字。

在这儿,可能有些人看的不太懂了,我简单说一下,“弋支切”是中国古代字的“拼音字母”,字典上常用,是为生字“切”音的,古时这叫切音法。

切音,又叫反切,就是给汉字的注音方法,是用二个字的第一个字的声母加上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就拼成了一个字的读音,一般称切。

比如“冬”字,它的注音就是:都宗切,或都宗反。就是用“都”字的声母d加上“宗”字的韵母ong和声调,拼出dong,这就是“冬”字的读音。

所以,蛇(yi),它的注音为:弋支切,就是用弋的声母y,加上支的韵母i和它的声调,就是蛇(yi)的读音。

除了蛇(yi)有可能是古音传下来的外,也有人认为是古音通转。

明代《字汇补》中就有这样的解释:“委蛇”之“蛇”古音为“以遮切,音耶”。而“也(yě)”——“耶(yē)”——“移(yí)”,就是说蛇字最早也念yě,后来读着读着就续成yē,最后和yí相通了。

这也是有可能的,中国有许多汉字的读音,从上古音到今天,发音可以说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字的读音今天已和它的上古音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虚与委蛇”的“蛇(yi)”,它的读音也可能就是上古音,之所以没有改变,有可能就是因为它和委字联在一起,所以,它的读音没有改变,依旧读yi。也就是说它在和委字的组词中,继续保留了它古音的读法。

但在大多数字和蛇字组的词中,蛇的读音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变成了今天的蛇shé的读音。

“虚而委蛇”的故事:

传说郑国有一个叫季咸的神巫,这个人本事大,据说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死生存和祸福。

列子对此很相信,就赶紧告诉了壶子,壶子于是说:“你就请他来见见我。”

次日,列子就请来了季咸神巫,季咸看了眼壶子,就出来就对列子说:“你的先生活不了几天了。”列子一听,大哭着进屋告诉了壶子,壶子说: “那是我装的”。

后来,季咸神巫就隔一天来看壶子一次。可季咸说壶子的情况也是一次一次不一样。当他最后一次着到壶子,还没站稳扭头就走,快的连列子也没追到。

壶子笑着对列子说:“我其实就是看透了他的所谓法术,就是在敷衍他,逗他玩呢。我就是想看看这个人倒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这几次不同的表现,就让他我是在戏弄他呢,因此,他也就不好意思了,最后干脆逃走了。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壶子是列子的老师,列子是跟着他学习老庄之道的。一次列子遇到郑国的神巫季咸,就介绍给老师壶子了。

这样,壶子和季咸就开始在一起斗法争高低,壶子就跟季咸虚与委蛇,这让季咸捉摸不透,最后只能败下阵来,落荒而逃。

列子通过这件事,就更加努力学习老庄之道,最终修炼到一种忘我的境地。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观点

蛇(she)是名词,指蛇。

委蛇(weiyi)是动词,指蛇爬行的样子,像是故意周旋。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人的成语文化

中国的成语在世界语言文化中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

比如,纸上谈兵、围魏救赵、三顾茅庐等,其背后反应的是中国的历史故事;而“逐鹿中原”、“逼上梁山”、“邯郸学步”、“洛阳纸贵”等,其中多与我国的地理环境相关,还有“日上三竿”、“滥竽充数”、“雨后春笋”等,这些成语中所蕴含的信息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再如“文房四宝”、“高山流水”、“画龙点晴”、“入木三分”等,其中所凝结的则是文化的结晶。

此外,我们发现中国的成语多半以四字居多,这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特殊原因。首先,《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力很大,它是由我们的文化圣人孔子编订的,其中的诗歌多以四字句为主,比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可别小觑两千多年前的这本诗书,从中走出来的成语,我们至今仍在沿用,比如窈窕淑女,七月流火、桃之夭夭、颠沛流离等。

其次,在中国文化的大爆发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时期,那个时候的思想家们所写的文章多是有韵律的散语,字数也不规整,但也是以四字居多,比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成语“白驹过隙”便由此而产生。还有一日千里、游刃有余、有名无实、贻笑大方、越俎代庖、朝三暮四等等,还是出自《庄子》。

再者,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以及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也常以四字出现,比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由此而产生“黯然销魂”,还有一些诗词名句,如“万紫千红总是春”,由此产生了“万紫千红”。

还有四字在对偶韵律上也占尽了天机,在语义上可以做到包罗万象,在体积上又不显得臃肿繁杂,也是人们喜欢使用四字成语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成语“虚与委蛇”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与文化呢?

“虚与委蛇”的背后

“虚与委蛇”这四个字很容易念错,因为这个“蛇”字的发音不读蛇[shé],“委蛇”的正确发音是[wēi yí],也可写作逶迤,其意就是蜿蜒曲折之状,常用来形容山川、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蛇字的发音为何是yí?因为在上古时期的“蛇”字,在甲骨文中形似“它”字,读音是为yí,所以蛇字的发音保留的是上古时期的发音。

这个成语也是出自《庄子·应帝王》,“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其中的“虚而委蛇”,经过演化就成了现在的“虚与委蛇”。

其中的“虚”指的是万象俱空的境界,“与”是“给他看的”意思,“委蛇”则指的是顺应事物的变化,维持一种自然的状态。故事说的是列子的师父壶子与郑国神巫季咸斗法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据《列子·黄帝》记载,郑国有个巫师叫季咸,精通巫术,他可以预知祸福寿夭,还能算出某人某年某月某日死,而且从不出错。列子对他十分佩服,于是,他对自己的老师壶子说:本来他以为老师是最了不起的人,没想到还有比老师更了不起的人。

老师壶子说,那你叫他给我看看相,算算命吧。巫师季咸第一次来看过壶子后,对列子说,我看到死灰,你的老师不出十天即将死亡。壶子对列子说,隔日再叫他来。

巫师第二次来时,壶子示以天之相,巫师又说,你的老师运气很好,幸亏遇到他,才有了转机,让他死灰复燃。列子又把巫师的话告诉了老师壶子。老师又说,让他隔日再来。

到了第三次,壶子示以全息的人之相,巫师一看壶子世间诸相应有尽有,不敢妄言。于是对列子说,你的老师心不诚,,在面相上故意隐瞒自己内心的欲念,叫我怎么看呢?列子又如实转告给老师,壶子说叫他再来。

于是,那巫师又来了第四次,这次壶子示以无相之相,巫师季咸一看,起身就跑了。列子赶忙去追,但并没追上。于是,列子返回问老师壶子,这是为何?

壶子说,人总是习惯以自己有限的所知去揣度万物,季咸与常人相比,只不过是知之较多,尤其对凡夫俗子了如指掌。凡夫俗子总是以得天道、地道、人道去与自然之道相抗,所以巫师季咸给凡无俗子看相便能做出准确的预言。

但实际不是看相者有道,而是被相者将自己真实的展示给了看相者。前两次季咸来看相时,壶子分别示以地之相和天之相,这是人之相的两种。可以看出此两种相者,已然有了混饭吃的本领。

到了第三次,当老师示以全息之相时,巫师已经看不明白了。到了第四次以自然的清净本相让他来看,他已经发现自己变成了被相者,于是就赶紧逃走了。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看到,壶子迂回曲折的让巫师季咸露出他的真容,可见,“虚与委蛇”的原始意思指的是事物的本相,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才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意思: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

现在我们再来看其的“委蛇”就很好理解,实际上其中有象形的意味,就是用蛇的形象来比喻揭示本相的过程。“委蛇”在《山海经》里是一种长相奇特的蛇,人首蛇身,有两个头,身体呈紫色,头呈红色,传说,见过委蛇还能活下来的人,就能称霸天下。在《庄子》里有记载,说齐桓公就曾见过委蛇,果然后来成了一代霸主。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中国成语的大致构成,以及常用的四字成语的原因,再简单解释“虚与委蛇”这个成语,是不是已经感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呢?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jpg” />

与虚与委蛇是什么意思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