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简介:如何评价罗振宇?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罗振宇?

优质回答:

最近被一篇《罗振宇的骗局》文章刷屏,这篇文章不是新文章,我在几个月之前的公众号上就看到过。看完之后,感慨良多,人一旦出名,难免会有争议。文章提到的知识焦虑、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等我能理解,但不管从理性还是感性,我对罗振宇都是非常欣赏的,为什么?有两点理由。

理由一:他让获取有价值知识的成本大幅下降

“得到”app里有很多名家专栏,如吴军、吴伯凡、薛兆丰、宁向东、刘润、万维钢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人物。以前要是我们想跟这些学者精英学习,先不说有没有机会,即使有,学习成本也是巨大的。

罗振宇把这些资源整合共享出来,让我们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取到,这对于爱学习暂时又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我们,难道不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吗?

还有像“每天听本书”这样的产品,可以大量节省我们的时间成本,让碎片化的时间得到有效利用。同时,解读人的观点对我们把握理解书中的重点提供了参考的角度,有助于我们深入的读懂一本书。

理由二:他让一些知识分子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回报

我们在新闻上经常看到,明星拍戏脚扭伤了,各种宣传报道,敬业、坚强、勇敢这样词都跳出来了。我很纳闷,这本身就是演员份内的工作,本来就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呢?把脚扭伤与他们动辄千万的片酬相比,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再看看很多知识分子,不管是公众的关注度,还是他们的经济收入,都显得“冷清”很多。莫言的诺贝尔奖金,在一线城市可能不够买套房;明星拍一部戏的收入可能他们一辈子都赚不到。罗振宇通过这样的平台,让很多知识分子的价值得到彰显,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回报。有了经济基础,他们不用再为生计发愁,可以潜心治学,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知识营养,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仅凭以上两点,我选择支持他。至于那篇文章提到的所谓提供碎片化知识难以成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等,我认为问题不是出在罗振宇身上,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仔细反思一下,在学习之前你真的有学习目标吗?你真的是从头到尾跟着老师在学习吗?你真的在学习的同时进行了思考吗?

有时候我们说一件东西不好,往往不是东西本身不好,而是我们使用的方法错了。就好比泡茶,你买的是顶级的黄山毛尖,本应该用70℃-80℃的水温去泡,而你选择用泡铁观音的方式,拿沸水去冲,最后茶叶的清香被破坏,而你大骂茶叶有假,合适吗?

其他网友观点

不讲情怀的情怀创造者。

从2012年世界末日的那天,罗胖开始踏上了商业之路。结果4年多来,他俨然成了一位教主式的人物,粉丝众多(虽然罗辑思维内部都成为用户),语出惊人。从最开始的倡导自由协作,到社群,再到得到app,罗胖的发展一直都是以商业为目的,没有任何情怀。

这就必须要提到另一位罗胖,罗永浩。老罗是理想主义、工匠情怀的传播者,他自己是这样做事的,然后喜欢他的人也是这样做事的,也就是说大家并不是因为罗永浩而聚在一起,而是因为某种情怀、某种大家都任何的价值观聚在一起。当这种价值观不被大众所实践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影响。

再看看罗振宇的追捧者,我也有幸认识不少所谓的罗友,大都是财富上小康,精神上想要更好但是自己又没有途径的人。举个例子,公司的小中层居多,他们并不喜欢读书,也会一直说自己没时间读书,但是自己心里又觉着自己是应该读书的,否则会被世界落下,也可能被别人嘲笑。

这时候就必须要找一个出路,一个方法,既能让自己不付出努力,又能把内心的愧疚和焦虑打消。罗振宇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

所以他把这种焦虑进行放大和外显,并找到各种各样的证据来证明,你不学习不是因为你不爱学习,而是因为客观上你没有时间去学,所以必须要有一种服务帮你去解决,于是你来得到app找你喜欢的知识吧。

对于罗振宇,看到需求,打造产品是对的。只是产品的效果要是什么样的,那就不同了。

罗胖是一个从不谈情怀的人,却让这种不谈情怀的商业充满了情怀。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更多职场技能干货掰开揉碎说给你听。

其他网友观点

大脑是罗盘,

巧嘴侃大山,

榜样烟雾弹,

游击打不完。

罗胖有一颗超人的大脑,大脑里有一个不停转动的罗盘,罗盘不是寻找“北”,而是在寻找“鲜”。就是说罗振宇在变化莫测的当今市场中寻找新鲜的事物、新鲜的行业、新鲜的知识,如果寻找到的不新鲜了,也要想办法翻新。所以听他的节目总能耳目一新。

罗胖有一张超人的嘴,能口吐莲花,自圆其说。许多事情不管是否有意义,也不管是否正确,更不管是否有逻辑,经过罗振宇一说,你会觉得有道理,真他妈对,豁然开朗。这就像朋友之间侃大山,有一位谈资不断、口若悬河、风趣幽默、谈吐生动的朋友跟你聊天是件幸福的事。仅限于聊天,你要是全盘接受可能会掉坑里。

跟着罗胖走那就累死了,他指的路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因为他读的书目内容广泛、见解各异,作者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宗教各个年代各个民族,思路天马行空、理论百家争鸣,只能帮你拓展思路,不能给你指明方向。所以只能听一听,指望他给你拨云见日,指出一条行动路线是不可能的。

罗胖不可复制,罗振宇自己是杀出来一条血路,成为网红,也是大家创业的榜样。他的路完全来自于随机应变,随势而动,没有套路不得要领,凭着智慧、能力狂抡王八拳打赢了千变万化的市场。您想学也学不了,因为市场随时在变化,跟着正规军讲究战略战术,跟着游击队只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罗振宇就是成功的游击队长。

罗振宇是个聪明人,不是所有的胖子都能像他一样幸运的,他也是多次掉入坑里又爬出来的,好在他不讲究爬行姿势,只要能赛过兔子就行,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其他网友观点

1、有人说,罗振宇总是能变着法子用一些貌似高端的词汇来总结司空见惯的互联网现象。而无论是《罗辑思维》还是得到App,被诟病最多的还是“二手知识”。实际上,《十三邀》第一季第一期,和许知远的对谈中,罗振宇就清晰表达了他的观点。“互联网时代,书是可读可不读的,互联网把读书还原成了一个最原本的东西,无非是社交。”

这句话对有些人来说或许刺耳,但如果我们理解一个事实,也就不会马上激烈反驳了。一直以来,网络上都有各种关于各个国家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的数据流传,比如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韩国7本、日本40、俄罗斯55本等等。而即便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员提供的数据来看,2016年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是7.86本,其中电子书阅读量占了3.21本。由此也可见,即便我们声称热爱读书,可“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确是常态,想看书想学习却没时间没场景,该怎么办?

2、从这个维度上来说,罗振宇等知识服务商的存在,至少提供了新的选择,在互联网时代,当你的时间被碎片化、你的职业需要你学习跨界化,得到可能为你提供的是一个高效率的终身学习解决方案。

罗胖所提出的“互联网思维”、“社群经济”、“U盘化生产”等等,很多人觉得是老汤换新药,但我们又必须承认,他们精准概括了一些时段里的互联网现象,而其中所包含的洞察和原理,又对普通人的生活以启迪。

3、在这一批中年知识分子掘金知识付费的浪潮中,罗振宇或许是最“可怜”的那个。他做得其实很好,但是相比马东、吴晓波、许知远等人,总又是毁誉参半。

关于罗胖,可以说的内容很多,欢迎交流,持续更新这条回答。

其他网友观点

在回答这问题之前,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2017年,《罗辑思维》开播第一集,你认为还会成功吗?

很多人纠结于罗振宇的身份,不管他是读书人还是个商人都与他的成功无关,因为《罗辑思维》本来就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一个产物而已。这款产品的服务恰巧在互联网井喷期,而类似的知识服务类型的脱口秀,其实以前也有,但是太过超前,所以失败了,比如梁冬和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这款栏目丝毫不会比《罗辑思维》差,但是它的确失败了,因为时机还不成熟。

《罗辑思维》的成功,我们暂且不论内容,因为内容好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们从两个互联网产品和《逻辑思维》的流量入口来分析。

1.时代背景。2012年,国内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始慢慢成熟,移动互联网产品也日渐增长,这是背景。

2.优酷因素,2012年,优酷视频发展到了黄金时代,流量和用户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第一批《罗辑思维》用户其实都是通过优酷导流的。

3.微信因素。微信及微信公众号的崛起,给《罗辑思维》打下了一管强行针。罗振宇敏锐的捕捉到了微信的时势,开始大量的吸引用户。时至今日,如果说罗振宇敢放弃优酷,他敢放弃微信公众号吗?

4.产品因素。作为一款当年还是免费的知识脱口秀产品,《罗辑思维》的确深受期待能提升知识的用户的喜爱,渐渐形成了口碑传播。只不过那时候罗振宇的标签是个读书人,而不是商人。

时也命也,有时候我们不要把目光注视着他是谁这个问题上,时势风口其实很重要。对了,《罗辑思维》的创始人其实并不只是罗振宇还有吴声和申音,只不过后来三人散伙了,时间长了,人们就以为《罗辑思维》是罗振宇一个人创立的。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罗辑思维》放在2017年这个时间节点上,还会成功吗?优酷已经被收购了,微信公众号已经饱和了,最重要的是当年的合伙人已经分道扬镳了。

其他网友观点

我觉得罗振宇是一个很善于在博览群书后,用一般大众没有想过的角度来发表和阐述一个新的观点或思维,但他还是能以很开放式的态度来对待和讲述,所以这样能让大众比较容易接受。

就有如下面我的这张小猪手绘图:

既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我们又何必拘泥于现有的逻辑?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评价罗振宇?.jpg” />

与罗振宇简介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