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新作》 | 酿得真情注翰墨

《老记新作》专栏
酿得真情注翰墨
——习书随感
陈特安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用毛笔书写的有点画、线条、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造型艺术,它凝聚宇宙万物的神与意,体现万物的内在律动,即“对立统一”,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书法艺术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特艺术形式,是最善于微妙地表达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高雅艺术。它被誉为:“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摄人魂魄的形象感、恒常久远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卓尔不群的独特性,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堪称中华文明的形象代表。
  书法,不是一般的写字,而是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书法三昧》有云:“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书法艺术要求有微妙叠见的变化,能达到“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转引沈尹默《书法论丛》)。书法要具有可畏可奇之技能,尤须讲究笔法、笔势、笔意,方能达到尽美。
书法需要情感
铁画银钩(1)骨气铮,落笔云烟万马腾。
酿得真情注翰墨,相宜浓淡雅韵成。
(注:(1)铁画银钩:指书法家运笔,其点画既刚劲,又柔媚。语出唐·欧阳询《用笔论》:“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这是我习书多年得到的一点感悟,这个感悟归结到一个字,就是“情”字。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片土壤上。”有丰富的情感就能有书法艺术这门高端知识发育成长的土壤,情能感动人,也能造就人。诗文创作源于有感而发,同理,书法创作也来自情有所动。你的情感与知识融合、积累、酝酿到一定程度,就有笔走龙蛇的创作冲动,书法创作就有“落笔云烟万马腾”之势,书作也就如决堤之水,水到渠成,书作也就较有文化知识含量。我写这首诗时,已是翰墨真情满怀,因而也有把它注入翰墨的欲望。这样,在书法创作时,运笔就比较流畅,笔端就带着感情。书法是一种抒情的艺术,是一种精神文化素养凝成的艺术,它靠书家的情感修养驱动技巧工夫进行创作。只要人们不想把它变成无法无天、自以为是、粗野的情与意、不合书道的抒发,就必须以汉字书写,并在书写中表现书家坚实的工夫、高雅的修养和真朴的情性。近代学者王国维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番话道出了书法艺术要有境界的真谛,就是书作要饱含感情。笔下有思想、技法和精气神的支撑,才能成为有境界的书法艺术精品。
书法需要学养
“据于仁而游于艺”,这是中华文化之传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清代学者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也强调:“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溢于行间。”显然,书法人需要修身养德,立人塑心,力争品高学富,才能摸清书法艺术的正脉,学懂什么是真正的书法艺术,认清书法创新的方向,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具有正能量的书法作品。
  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志士、书法大家傅山,论书主旨是“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也是这个道理。史上一些书法名家,同时也是文化巨匠。他们学养深植,对传统文化有传承的底蕴,又有与时俱进创新的精神。刘熙载的《艺概-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胸襟决定气象,眼光决定境界。我辈需要去求索先贤是如何修炼出来的。艺术学养是书法进入审美境界,达到情感体验的桥梁,学养对于书法既是必备的条件,又是先天的优势,只有学养与书法的结合才能使书法步入艺术的殿堂。因此,我深感必须在“品高”和“学富”上下功夫。我积极参加书法走基层的公益活动,让书法温暖人心;足迹遍及世界近50个国家和国内诸多省份,努力“走万里路”、“读万卷书”,让中外许多自然风光、文化圣地留下我的足迹和思考,尽力使自己的情趣在滋润中趋于高雅,胸怀在震撼中走向博大,在“走”与“读”中感悟书学之道。我撰写出版了《欧洲文化思旅》、《美加采风》、《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多本散文集和传记,主编了散文集《世界在你眼前》,努力学点国学,多学点诗词,学作点诗词,逐渐增加自己的学养积淀,逐渐增加自己书作的文化含量。近年来,笔者的书作多次入选中国书协参与主办的全国展和其他重要书画展并获书法类最高奖等多种奖项,获第三届全国书法、硬笔书法网络大赛成人组一等奖。书画名家称赞笔者的书作“大气雄劲,透出书卷之气。”这可能是对笔者比较注意学养积累的鼓励与鞭策。笔者也逐渐感到书法线条是构成艺术书法之美的主要元素,笔者主攻的行草书是艺术书法的代表之一,艺术书法首先要养”眼”悦”耳”,宗旨是养心。而书法文化则是书法的价值取向,书法文化含量的厚薄是衡量忧劣的重要标志。历代书家几乎都有深厚的学养,其书法注入了浑厚的文学、哲学底蕴,其学识滋养其书法,于是,下笔有笔,墨外有墨,书外有书,这正是书卷气的表现。
  艺海无涯,书法学习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书法需要长期磨练,积少成多,化零为整。如果谁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用于书法的一竖一横、一点一折,谁就是在进行人生价值的积累,积小胜为大胜,就是在不断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古人学书“退笔成冢,池水尽墨”。赵孟頫“我日万字”。苏东坡强调,书法能有书卷气自然采自书卷。古人学书重读书已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我须学会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砥砺前行,活到老学到老。
书法需要有法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阴阳冲和,矛盾统一”是书法艺术总的法则和规范。王羲之论书曾言:“倘一点失所,如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不可不慎也”。书写准确是进入书法门槛的第一步,不可不慎。准确性包括重心稳定、平正呼应、结体匀称,对比相宜、章法布局准确等因素。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专心之至,需要有法度,就是需要处理好对立统一,书法中的黑与白、大与小、浓与淡、方与圆等等,无一不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法。高雅的书法作品,实际上就是这诸多方面的辩证统一,阴阳冲和、刚柔相济。顺与逆、提与按、走与留、使与转、疾与缓,这些关系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基本内涵,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既要敢于“造险”,使字的笔画矛盾雄奇、不简单平白,又要学会“化险”,使字的笔画统一和谐、不支离浮躁。一句话,要“造险”有度,“化险”有方。学习书法先临摹后创作,先继承后创新,这是合乎逻辑的常规。临摹重在技法训练,掌握古人书法作品中的技法规律;创作重在艺术体悟,领略古人书法作品中的艺术韵味。没有扎实、认真、刻苦的临摹,创作只是一句空话;但没有创作的追求,临摹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意义。只有临摹和创作相结合,既注重技法练习,又注意艺术体悟,才能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中医养生书籍《达摩洗髓易筋经》中有云:“心不外用,神不外驰,意有所注,气有所归。”我逐步感到,这种境界,也是在我多年的习书过程中要追求的境界。这在临摹碑帖和书法创作时,都需要进入这种境界。习书要精,必须临古代名家碑帖,多临魏晋之碑,多临唐、宋、元、明、清的名家墨迹,临与摹结合。临摹需要忘我,改掉自己原来一些书写习惯,养成新的好的书写技巧,逐步做到点划位置准确、粗细到位、长短、收放、快慢有度,快与慢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书法的节奏韵律,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有神韵,才称得上是有法度的书法。
书法当入晋韵、唐法、宋意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滋润下产生并发展的一门艺术,也有其特性,“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就是书法时代性的生动概括。
  晋书尚韵,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既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又真所谓“法取兰亭存气韵”。是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有天人合一之和谐超然之境。读其字、赏其文,美不胜收。据说《伯远帖》所显示的晋韵风范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书尚法,颜真卿的书法《多宝塔》,法度严谨,并有顶天立地之浩然正气支撑。他的行草《祭侄稿》道劲挺秀,古意盎然,是天下第二行书。宋书尚意,苏轼的书法《寒食帖》,旷达洒脱中有自然自在之率性,称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的雄强肆张,正是宋意主观抒情追求的一个最成功的典范。总之,晋书逸气,唐书正气,宋书意气。这成了晋、唐、宋三个时代书法的个性,或者说“时代性”。中国书法这三座各具特色的高峰,需要后世书者深入研究学习,努力攀登,创新不能离开传统,要让自己的书法注入点晋韵、唐法和宋意,这也就是书坛常说的,要继承传统,立足传统的道理。脱离传统,书作古意荡然,就无法达到应有的高度和境界。
书法要体现时代精神
习近平主席说,好的文艺作品应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天里的清风一样,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能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书法作品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书法的创作是一种文化行为,书法风格来源于时代精神,不同时代的书法有各自的时代印记。清代著名书画家石涛曾经说:“笔墨当随时代 ,意思就是提倡书画家创作的作品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精神。也就是说,不能体现或反映时代精神 的作品,就无法代表作者所处时代的书画艺术所达到的高度。纵观书史,中国书法在书体的演变和各种书风的形成过程中,都与当时社会的种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建筑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书法不论是作为实用还是作为艺术欣赏,都必然会受到具体时代的社会体制的制约和影响。书法作品反映时代精神 ,既是一种社会体制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具体的书作作者个人人格精神的一种自然显露,同时也是整个时代的总体文化的一种综合反映。当代书坛大力倡导书法艺术要突出时代主旋律,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这可以说是书法艺术家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如何体现时代精神?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书法创作书写的文字内容统称为书法文本。由于文本是书法创作风格特征和书家思想情感最直接的载体,因而书写什么文本历来受到书家的高度重视。不少书家在创作时对文本都会深思熟虑,选择一些比较高雅大气,能传递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文学作品,譬如文学史上的一些名篇佳作、名联名言,或者一些自作诗词等等。例如,“一带一路”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对世界的中国奉献,它已是世界普遍支持和公认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以“一带一路”为文本的这种书作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时代精神。书法创作要显示历史画面的时代意境,就要满腔热情、深情细腻、贴近现实。从无以伦比的奥运会到建党、建国、建军周年大庆的辉煌,从神六、神九遨天、和谐社会的创建到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个个新时代的历史画面都是书法创作的高远意境,高雅的书法文本。
  毛泽东书法在书写内容、表现技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独树一帜的创新意义。他的书法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书法的突出代表和典范。
  书艺无涯。我要活到老学到老,走到哪学到哪。
作者简介
陈特安,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系后,留校在复旦大学资本主义经济研究所任教,1974年 1月调进人民日报。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国际部原主任(正厅级),多年任人民日报常驻英国和常驻加拿大首席记者。多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多年被聘为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理事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 。人民日报金台书画协会副会长,中央直属机关书协会员,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第四届韬奋新闻奖得主,获国务院颁发作出“突出貢献”专家证书。
出版的主要著作:“欧洲文化思旅”、“美加采风”、“资本主义的大地震”、“科学家的童年”、译著“妥协与卑劣妥协”等。
——中国新闻培训网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喜欢,就给我一个“好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