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优质回答: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是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介绍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县人,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出生在一个“诗礼人家”,家境殷富,极重教育。和把那个时代许多读书人一样,冯友兰系统的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好不夸张的说,经史子集烂熟于胸。青少年时,也就是1912年,17岁的冯友兰进入上海公学,1915年考入北大哲学系,1919年去美国留学。从他的经历来说,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像钱钟书,季羡林一样,冯友兰对中国文化理解很深,特别是中国哲学,同样对西方文化也有着极深的理解。
冯友兰曾自拟“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一联,总结自己的得意之作。三史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三套中国哲学史著作。六书是“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6本自成体系的哲学。可见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上的造诣很深。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且出版后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有限的篇幅讲解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
1﹒详略得当,书中把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诸子百家,新道家主理派,新道家主情派,理学与心学,中国的佛学做了详略得当的介绍,它又是“冯先生的哲学与哲学思想融铸的结晶。”冯先生在该书的自序里也说,此书是“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故可谓,“择焉虽精而语焉尤详也”。
2 脉络清晰,作者按照中国历史的顺序主义,以主要哲学家的思想为线,介绍各个时代的中国哲学,思想之间的异同,时代的背景都有介绍。读者能清晰了解各种思想的来龙去脉。
3﹒视野开阔,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虽是蜻蜓点水,仍不失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西方哲学的了解,讲解中国哲学时提到西方哲学更是难得可贵,比如讲庄子时提到斯宾诺莎的思想。
4﹒文体畅晓,书中文笔通畅,读起来毫无阻滞之感。
冯友兰先生曾说:“良史必有三才: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冯友兰先生才,学,识三者皆备。
这本书也得到了好多著名学者的推荐。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 李慎之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
批评的声音也有,著名哲学家牟宗三说”所以很早我就说他这本哲学史是脓包哲学,脓包的特性是外皮明亮精光,但不可挑破,挑破便是一团脓”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恐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的最好选择之。对我来说,这是本能读懂的中国哲学书。
顺便提一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读起来就想当费劲,书中有大量的佛经,诸子百家的文章直接大段大段的引用,对我们普通读者来说,读懂很是困难。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本无哲学。对标入座,于是就有了各种哲学。哲学这个希腊词汇本来是“爱智慧”,关注的是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等这一类终极问题。是属于”无用之学“,后来文艺复兴一脉传承生出了”科学“这个儿子。中国先秦诸子们,仅且仅在老子里,触及了那么一点终极问题。也没有给出答案。其他的诸子基本都是实用之学,孔子的伦理秩序之学后来成了独尊的儒术。外儒内法的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冯老的中国哲学史基本是以孔门为哲学起点,孔门七十子,后来衍生出了道、法等主要门派。并且他否认老子在孔子之前,认为老子是战国时的作品。
其他网友观点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作为入门读物,其实已经挺深的了。这部书好像是因为公版了,所以有各种版本。冯有兰的理论体系相当精到,比如书中提到的比较观点,认为土地的厚质感、稳固性与海洋的流动性,磅礴感相比,似乎中西方人的人文特性大有相连之处,古老的华夏文明讲究的是温柔敦厚,而希腊文明为人仰止的却是自由强健。再如关于“家邦”与“城邦”,如果将华夏文明与希腊文明进行对比,华夏的家族制度,古希腊的“城邦”文明,确实不无道理。
伴随着屈辱、自强的意识,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风云变幻与其说是体制思想全方位的颠簸,不如说是这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焦灼史,在焦灼中呐喊,奋进,苦闷,受难。比如林毓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析,贯穿他全书观点的主线是从洋务运动开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对民族复兴作出的各方面努力,闪现出来的都是牢牢的抓住“思想”这个根本不肯放手,他们都以为只要从思想上改造好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在这中间,可能洋务派的行为是最让人理解为非“思想”的,事实上他们在学习西方科技,军事的同时死死不放传统的体制和思想,而目的正好是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强大清朝的军事经济来维护巩固传统的思想体系,目的还是在保存强大这一思想理论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们的行为根本上还是将思想意识放在第一位。这就更无需说后来的辛亥革命到五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了,任何一派都是将思想这个基点抓住。
总之,《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经典,比现在的一些所谓哲学史教材,更有历史感,有作者个人的体会在里面。
其他网友观点
冯友兰版本的中国哲学史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纲要都是哲学类入门图书,其中浅显易懂的摘要原著的核心内容并加以注释,本人认为,非哲专业,可以先看胡适后读冯友兰。
但是,从内容而言,各有偏重。
冯老的中国哲学史其中的先秦哲学部分非常完善,尤其是将玄之又玄的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介绍的相当完备,但是,佛学部分则略显牵强。
再来说说胡适版本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胡老的这本书堪比哲学界意识流,散文痕迹很重,行文流水,读起来非常吸引人,但是,为什么国内学界,尤其是哲学界并没有推荐这本书呢。原因有二,一政治因素,来自外因,在此不过多阐述,二则是书本身的原因,这本书写于冯老的中国哲学史纲要之后,很有点与之一决高下之意,所以在书中,明显有碾压和胡适风格问题之意,尤其在佛学部分,明显有超越冯老之意。然而,整本书有太多胡老的一家之言,也就是主观意识形态表露无疑,因此,不够客观。多年来,并没有入国内哲学泰斗法眼,也并没有以教材形式出现在哲学专业学生的面前。
但从我个人角度而言,如果经历和基础有限,推荐胡老版本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浅显易懂。读后,再读冯老的版本,相辅相成,各有利弊,读了两本之后,会更加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有能力的再读古籍经典,四书五经。
其他网友观点
我对哲学的了解,是点点滴滴的,一会儿佛教上这样说,一会儿道家那样说,一会儿儒家又一说,一会儿哲人大家又有新说,各说各的,弄得我稀里糊涂统统统,迷惑不解,随着岁月的磨砺,思想认识的积累,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有了基本的认识,偶读冯友兰巜中国哲学简史》,让我脑子清楚了许多,如醍壶贯顶,把各门各派对世界的认识、对点人的认识,统统列出来,让人看得一清二楚。另一点是,把很难懂的事,说得较易懂,这点也是很难得。让人对抽象的概念,有有了具象化的理解。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邀请,很荣幸。
在哲学分类的上架著作中,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是海内外影响最大且最久的著作。据统计,在 2000—2007 年间,《中国哲学史》仍是被国内哲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学术著作之一。在《中国哲学史》出版之后,冯先生又在 1937 年所作《论民族哲学》一文中指出: “哲学或文学可以有民族的分别”,“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在理论上底表现”,“如此分别底民族哲学,对于一民族在精神上底团结及情感上底满足,却是有大贡献底”,“某一个民族的民族哲学是‘接着’某一个民族的哲学史讲底”。显然,在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著述中,虽然对西方哲学有所参照借鉴( 这属于哲学的普遍性问题) ,但并不存在“照着”或“接着”西方哲学讲的问题。
《中国哲学史》分为上、下册,即第一篇讲“子学时代”,第二篇讲“经学时代”。“子学时代”的社会背景即“自春秋迄汉初,在中国历史上,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及经济制度,皆有根本的改变”。“子学时代”不是终于战国之末,而是延至汉初,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建议,则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即“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 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虽然近年来有人对《中国哲学史》产生误解,又如有学者对“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的划分亦提出了批评,但许多观点都是处于争议之中,无论如何,这本书都不失为中国哲学史的一部伟大著作之一。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评价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