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摄影天地》专栏
不著一字,怎得风流?
——谈谈如何写好图片说明
杜 江
老记者们常开玩笑:文字记者是搞“字”的(文字说话、抽象思维),摄影记者是搞“人”的(现场说话、形象思维)。摄影记者劳碌于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揣摩于“决定性瞬间”的捕捉。有的摄影记者大脑左右半球长期处于不关联的工作状态,除了现场“咔嚓”一下,便“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久而久之,便有文字障碍症,也背上了“摄影记者没文化”的“标签”。
实际上,摄影记者也要面对文字工作,而其间最普通、最频繁的文字工作莫过于写图片说明了。有关读报习惯的调查表明,读者首先浏览文章标题,随后转向图片与图片说明,最后决定是否继续阅读整篇文章。如果说标题作为版面公认的第一阅读元素,堪称“第一文本”,那么,图片说明可谓“第二文本”。但实际上,很少有人意识到图片说明的重要程度,更谈不上研究其写作规范与学问了。最重要的文字说明,读的人最多,却很少有人琢磨如何写得更好。
图片说明的重要意义
西方摄影工作者对图片说明的重要性与结构、功能曾做过不少论述。
英国摄影师约翰·怀庭在《摄影是一门语言》中说:“文字说明是指向图片的标志。”“图像依赖于说明文本来明确其含义,也就是说通过语言将照片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中。”俗话说“一图胜千言”,从他的话中能反推出这样一层意思,即语言的解说不可或缺。图片没有文字的互证互辅,新闻价值将大打折扣,没有文字说明,许多问题就交待不清。一幅照片只有在被相关的文字报道证实之后,才能焕发出生机。图片说明能够对图片进行补充、修饰,甚至有时改变图片的意义。
英国摄影评论家特伦斯·莱特认为:“说明文字有两个主要作用,提供两类信息,我们可以称之为支持性信息与扩展性信息。”“支持性信息指引我们注意照片中本来已经包含的信息和细节。它就像向导一样告诉观看者如何去观察照片。”“扩展性信息则介绍照片之外的其它事实和信息。它往往已经超出了摄影范围之外,不受单个图像的限制”。
美国摄影家南茜·纽霍尔认为:“说明文字把自己的含义和照片的含义结合起来,在观看者的脑中形成了一幅新的图像——有时候这幅图像完全是出乎意料,前所未有的,它既不存在于文字中,也不存在于照片中,只有两者并置的时候才能形成。”这种情形符合完形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整体并非部分的简单相加”。
告别“三不”摄影记者
由于文字与摄影记者的分工不同,新闻照片在版面上的“配图”地位,以及对新闻摄影规律的长期漠视,同时催生了一批“采访前不准备、到现场不采访、发稿时不会写图片说明”的“三不”摄影记者。摄影记者在现场采访不足、采访质量不高也是图片说明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到位的、高质量的图片说明是摄影记者专业化与职业精神的体现,也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坚持报道摄影的精神。摄影记者的核心工作是“报道摄影”,即“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所有报道形式”,是以现场采访为基础,以“报道”(传播)为目的。摄影记者的工作本身就包含有文字的部分。不吃透“五个W”,何谈报道摄影。实际上,布勒松的那则图片说明,其形式与内涵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报道摄影,即标题、图片、文字说明三位一体的图片报道。
熟悉短消息的写作方式。摄影记者首先是一个记者,消息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形式,是每个记者都应该熟练运用的新闻体裁。1998年抗洪救灾期间,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用手机发回了消息《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获得了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为中国摄影记者们树起了文字标准的标杆。
参考导语写作的技巧。文字说明有多种写法,但任何文字的开头几个字都必须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就像一则新闻或特写的导语一样引人注目。撰写图片说明,要把最有趣、最不寻常、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写在前面。李希光曾列出导语写作的17个技巧,大部分均可用于图片说明写作,如:选用必须与大家分享的事实、倒金字塔结构、内容越具体越好、只使用最明晰的事例和数据、不应该有一个多余的字、有趣的引语……
(作者单位:广州日报社)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