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个人所得税税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有什么区别?
优质回答:
个人所得税额,就是交给税务局的税。
个人所得税额,是根据个税计算的基础和相应个税税率计算出来的。而这个个税计算的基础,就是应纳税所得额。
以工资薪金为例,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个人承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5000元/月的费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继续教育、租房或贷款购房、大病等6项附加扣除-符合扣除要求的个人捐赠-200元的健康保险/月-1000元/月递延年金保险
当然,上述社保的基数,不超过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超过部分的社保扣除额,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公积金,也存在社保类似情况。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完毕后,然后根据适用的税率(7级税率)和相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应交的个人所得税,即个人所得税额。
其他网友观点
非请自来。
最简单、直接的解释: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
与其说两者有什么区别,不如说两者存在什么联系更为贴切。对税法知识有一定了解,很好理解两者的关系。
道理很简单,以“所得”为征税对象的税种,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顾名思义,就是有多少“所得额”,就要以此计算“应纳税额”。理论的东西,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了,还是举个简单例子讲解一下吧。
现在很多人写问答,如果月收益10000元,提现的时候就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当然了,这是由支付方代扣代缴的。怎么计算当中的个人所得税呢?
首先,该笔业务应纳税所得额=10000*(1-20%)=8000元,意思是要按这个金额来计算纳税。应纳税所得额8000元,对应的税率是20%,速算扣除数为0,计算出的税额就是8000*20%=1600元,1600元即为应纳税额,是需要缴纳的税额。
取得“应税所得”,据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最后再计算出“应纳税额”,这是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步骤,即有“应纳税所得额”才能计算“应纳税额”。
如上例,取得10000元收益,即“应税所得”为10000元,然后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8000元,最终交税1600元,即为“应纳税额”。
有因必有果,“应纳税所得额”是因,“应纳税额”是果。
大概就是这样了,我先闪了。
其他网友观点
新个人所得税概念比较多,比如 收入、收入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等等。
而应纳税额就是最终需要交纳的税款。
应纳税所得额是收入—规定的可扣除项目—不征税收入等最后应该按照其结果计算应纳税额。
一、个税收入与收入额的概念。
收入”和“收入额”,是综合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算过程中的专有名词。
“收入”,通俗讲即毛收入,也就是常说的税前收入。“收入额”,是计算税款过程中的一个名词。
依据税法,工资薪金所得以全部收入为收入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
具体来说:工资薪金所得收入额=全部工资薪金税前收入劳务报酬所得收入额=全部劳务报酬税前收入×(1-20%)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收入额=全部特许权使用费税前收入×(1-20%)稿酬所得收入额=全部稿酬税前收入×(1-20%)×70%
搞清楚收入与收入额的概念,那么接下来看个税法中应纳税所得额就好理解多了!!
二、应纳税所得额与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根据个税不同的类型,计算方式不一样。
《个税法》中 第六条规定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式: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而最终应该缴纳的税款就是,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
其他网友观点
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步骤是先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再根据适用的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是应纳税额的计税依据,应纳税额是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结果。
什么是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最新的《个人所得税法》,把个人取得的收入分为两大类9个项目:综合所得和分类所得。
综合所得又分为4个项目,分别是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分类所得包括了5个项目,分别是财产转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经营所得、偶然所得。
要计算个税9大项目的应纳税额,必须首选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这是前提和计税的基数。
例如:
综合所得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综合所得收入额-60000元基本费用-“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子女教育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公益性捐赠。
财产转让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财产转让的收入额-财产原值-合理税费
什么是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比“应纳税所得额”仅少了两个字——“所得”。应纳税额就是计算纳税人最终应缴纳的税款的计算结果。
例如:
综合所得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财产租赁所得、转让所得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的比例税率。
其他网友观点
个人所得税税额:是指你应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那部分金额。
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你(本次纳税)对应的收入中,有多少是应该参与计算所得税的那部分。
比如,你在今日头条本月的收入是1000元,那么,按照“劳务收入超过800元征收超出部分20%所得税”的规定下,本月应该纳税(1000-800)×20%=40元。
这个40元就是个人所得税税额,超出免税基数(800元)之上的200元,就是应纳税所得额。
其他网友观点
一个是所得额计算基数,一个是实际应缴纳的税款。应纳税所得额是计入应纳个人所得税的基数。
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但是并不是每位居民都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有一个起征点,没有达到起征点的居民是可以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多少
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新个税法规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5000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应缴纳所得额=税前工资收入金额-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费用减除额
应纳税额=应纳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
1、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 -“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个税免征额是5000,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
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5000
3、扣除标准
个税按5000元/月的起征标准算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个人所得税税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有什么区别?.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