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这句诗里提到了什么典故?
优质回答:
喜欢用典,是宋词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南宋,到了辛弃疾这里,堪称用典狂魔,无事不可入典。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性,辛弃疾作为“归正人”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和信任,又不能太直白地法牢骚,所以就多用典故来隐晦地表达心中的愤懑和不甘,辛弃疾最疯狂的用典是在《贺新郎》词中,句句用典,让人叹为观止。
辛弃疾词读起来比较难懂,就是因为典故太多,如果你不能明白每个典故的出处和故事,就很难读懂辛弃疾要表达什么,“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词,短短14个字,竟然也用上了2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元嘉草草
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草草是轻率的意思,元嘉草草这个典故是用古人之事影射现实,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历史教训,话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十分有壮志,想要恢复河南疆土,于是连连北伐,却都失败了,特别是最后一次北伐,在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的情况下,苍茫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刘义隆遭到重创。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使用了大量典故都是这一历史时期,如“人道寄奴曾住”一句中,寄奴就是指刘义隆的父亲宋武帝刘裕,后面这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是说刘裕的事迹。再如“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bì)狸,指的是击败刘义隆的拓跋焘,小名佛狸。
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的典故相对来说就比较熟悉了。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名叫霍去病,年仅17岁时初次征战,就率领军队深入敌军两千多里,与匈奴刚正面,歼敌无算,俘获匈奴高层干部数十人,一直杀到狼居胥山,并在这里举行了祭天封礼。此战之后,匈奴只好夹起尾巴做人,再也不敢进犯中原,史书记载“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辛弃疾在这里用此典,显然不是为了夸奖谁,而是讽刺刘义隆。当年刘义隆北伐,听了王玄谟的策略后赞叹道:“牛X!让人有封狼居胥的壮志!”,意思是老子这回赢定了!
然后……刘义隆被打得“仓皇北顾”,北魏趁机南下直接打到了扬州,吓得刘义隆登山北望观察形势,“赢得”一词非常微妙,明明战败了怎么能是赢得呢,其实是“落得这么个下场”。
这首词把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连用,表面看是为了讽刺刘义隆瞎比乱搞,其实是影射南宋“隆兴北伐”之事。
南宋朝廷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存在,在抵御外敌这一件事的表现上,通常是怎么错误怎么做,该打的时候要求和、称臣,不能打的时候又要显示自己的雄心壮志,乱打一通,后来越打国力越衰微,直至亡国。
辛弃疾虽然一心想要为国效力,收复山河,但当时他却觉得不到时机,如果贸然开战一定没有好果子吃,但朝廷不这样认为,于是大举北伐,不宣而战,取得了一些微小的胜利,但总体上来说是打败,最后签订了“隆兴和议”。
其他网友观点
问题:“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这句诗里提到了什么典故?
辛弃疾这句诗用了两个典故。
封狼居胥,中国历代军人人生的最高追求
封狼居胥,就是指在“狼居胥山”上举行的祭天封礼的仪式。狼居胥山就是现在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肯特山。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霍去病。公元前119年,在汉武帝发起的旨在消灭匈奴的“漠北大战”中,霍去病用自己损失一万人马的数量,斩杀俘虏匈奴七万多人马,其中俘虏匈奴王爷三人,还有其他高级将领八十三人。可以说取得了一个令人骄傲的胜利。
霍去病对匈奴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让部队暂时休息了一下,自己亲自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霍去病举行这么一个仪式,其实也是为了表达一定要把匈奴消灭掉的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领大军深入追击匈奴,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这才回兵。从此,在中国历史上,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就成了所有军人人生的最高理想。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一岁。
元嘉草草,军事史上好大喜功,仓促作战的反面教材
元嘉,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元嘉帝。这个元嘉帝名字叫刘义隆,此人好大喜功,不明白自己的实力,继承王位不久,就打算攻打北朝时期的北魏,结果自己主动打别人时,反而被人家打败仗,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指挥骑兵集团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刘义隆的北伐军遭到重创。北魏主趁机大举南侵,一直打到扬州,吓得宋文帝刘义隆亲自登上南京但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这就是仓皇北望的意思)。
这个战例,是好大喜功,仓促作战的最好的反面教材。
使用典故,借古讽今,反对军事上的冒进主义
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经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为宰相,积极筹划北伐。在这之前一年,闲置的辛弃疾被起用,后来,又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辛弃疾到任后,支持北伐抗金,但对当时的领导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这一句借古讽今,意思大致是:明面上说南朝宋刘义隆仓促北伐失利,教训惨痛,实际影射四十年前南宋的隆兴北伐的失利的前车之鉴,不可不防。表明了自己在军事上反对冒进主义的观点。
其他网友观点
问题:“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这句诗里提到了什么典故?
前言
这句诗里有两个典故,首先要明白封狼居胥的故事,然后才能理解元嘉草草的典故,以及辛弃疾为什么要悲观地说:元嘉草草。
一、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来自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汉武帝时期猛将如云。其中少年将军霍去病更是一个传奇人物,17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取得奇功。
虽然霍去病只活到了23岁,但其短短一生却战功赫赫。据说霍去病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山“ ,以至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封狼居胥”用的就是霍去病的典故。
二、元嘉草草
辛词中“元嘉草草”讽刺了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元嘉是其年号,刘义隆好大喜功,因为
”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决定仓促北伐,结果被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南下,刘宋遭受重创, 国力削弱。 辛词中“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说的就是当年拓跋焘(佛狸)的祠庙留在了其南侵的土地,竟然被百姓供奉香火。
这首词的上下阙用父子对比,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一个是儿子的无能,一个霍去病一般勇猛的老爹老爹。
三、借古讽今
无论是 “元嘉草草“还是” 封狼居胥“,辛弃疾其实是在借古讽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南宋又一次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在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因此有“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之语。
虽然辛弃疾是主战派,但是他对于当时的形式并不乐观,认为北伐的条件并不充分,有可能会出现“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的结果。
结束语
在这首词写完后,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贸然发动北伐。当年即北伐失利,开禧三年(1207年),在金国示意下,韩侂胄被杨皇后和史弥远设计杀死,函首于金。
也就在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观点
辛弃疾的词,历来以典故多多著称,这首著名的《永遇乐》主要提了就是南北朝时宋朝,宋武帝刘裕和他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史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是刘裕。这刘裕本领非常了得,简单是武神级别,据历史记载,不是小说啊,当年有千余敌人和刘裕遭遇,但刘裕奋起神勇,见谁杀谁,砍瓜切菜一般,吓得千余名敌人疯狂逃跑,刘裕自己却在后面追赶,当然,这千余名敌人只是散兵游勇般的匪类,并非训练精良的正规军,但刘裕的勇猛,也是罕见的了。
所以,刘裕靠战力值当上了军队的首领,然后他击溃鲜卑族人的南燕、灭掉羌族人的后秦,收复了长安。这样的功业,很多力图恢复中原的人生梦想。刘裕战功赫赫,功高盖主,这样的情况下,不是他把皇帝干掉,就是皇帝把他干掉,参照岳飞的下场,刘裕没有当岳飞,而是夺了东晋的皇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是他的儿子宋文帝了。宋文帝其实也算不上昏君,他崇尚节约,不浪费。御车中本来是黑皮包裹,下人觉得不像帝王气派,要换新的紫貂皮,刘义隆否决这个意见,说能用就行,何必浪费财力。
然而,恢复中原,一统华夏,始终是元嘉二十七年时,刘义隆听大臣们纷纷鼓动要进军北方,他说:“听王玄谟说的话,让我有封狼居胥意”。封狼居胥,是指当年霍去病征服匈奴,在现蒙古境内的狼居胥山勒石祭天的事情。
然而,当时北魏的国力正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堪称一代豪杰,他可不是吃素的,所以刘义隆北伐遭到惨败。不但没有收得北方失地,长江以北的本来为刘宋所有的地盘也给魏兵占了。魏兵野蛮地实行三光政策:“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甚至把婴儿抛在空中,用长矛来接,以此为乐。
当然,我觉得后人一味嘲笑刘义隆也是不对的,“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得好不好是能力问题”。如果刘义隆像陈后主一样,整天玉树后庭花,在宫中玩乐,何必自寻烦恼,主持北伐这样的事呢。他也是个悲情人物。
当然最为悲情的是,宋文帝刘义隆竟然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刘劭杀死的。刘劭这厮为了想早早当上皇帝,勾结巫婆做了一个假人,施以巫术,咒其父早死,阴谋暴露后,他狗急跳墙,带兵杀死了亲爹刘义隆。刘义隆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其他网友观点
这句话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中套着一个典故。
“元嘉草草”这一句,“元嘉”是南朝宋的第二个皇帝刘义隆的年号,就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的儿子。这里用年号代指皇帝刘义隆。这一句整个说刘义隆北伐失败了。这个典故中套着一个“封狼居胥”的典故。狼居胥是一座山,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指建功立业。这里是说刘义隆想建立霍去病那样的功绩失败了。辛弃疾一直主张北伐,但不主张冒进。写这首词时,南宋朝廷任用韩侂胄北伐,军事准备不足,最终也失败而归。 其实辛弃疾进献给皇帝的军事理论著作《美芹十论》,详细地论述了北上的路线,可是拥有话语权的人往往缺乏智慧,统治者并没有采用他的军事策略。所以整首词读着很悲怆。
其他网友观点
评论里有人把这句诗拆为两个典故,实际上就是指的一件事情——元嘉北伐。
自从檀道济唱筹量沙,全师而返后,南朝宋曾与北魏保持了十几年的和平局面。在开战前宋廷内部曾有激烈的争论。丹阳尹、太子詹事、前军将军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及彭城太守王玄谟坚决支持北伐。其中王玄谟早在几年前就上书陈说自己的战略,宋文帝刘义隆还说过:”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这就是词中“封狼居胥”的出处。
另外,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等武将反对,沈庆之认为“(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眼下“六军之盛,不过往时”,北伐恐怕要“重辱王师,难以得志”。一般来说,战争是武将封侯加官的好时机,但这次北伐却没得到武将的普遍支持,所谓“草草”,太草率了。
北伐开始后,先锋王玄谟在虎牢城外迟迟无法取得突破,失去战机,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率大军渡河南下,王玄不战而逃,攻守逆转。拓拔焘一路往南,直抵长江北岸,沿途宋军要么躲在城内不敢出来,要么直接弃城南逃,以致魏人吹嘘:“入境七百馀里,主人竟不能一矢拒逆。”还敲敲打打的在长江北岸的瓜步过了个春节。而在长江南岸,忧心忡忡的刘义隆登上石头城北望,对身边的江湛说:“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战前的豪情壮志,到头来“赢得仓皇北顾”。
但是,宋军方面并非完全没有战果。中线方向,柳元景率军自襄阳出发,连克弘农、陕城,击杀北魏镇守洛阳的张是连提,进取潼关,“关中豪杰所在蜂起,及四山羌、胡皆来送款。”由于东线的大溃败,刘义隆担心孤军深入,将人叫了回来。
在这场战争中,“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杀掠不可胜计”,而自身“士马死伤亦过半”,双方国力都受到损伤。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这句诗里提到了什么典故?.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