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究竟是谁最先提出“义和团”的称号?

网友提问:

究竟是谁最先提出“义和团”的称号?

优质回答:

最早将“义和拳”改称“义和团”的是山东巡抚,也就是说是朝廷官员最早用“义和团”一词。

由拳改团,一字之差,体现的原因却完全不一样的。

一、义和拳是拳匪,是朝廷禁止的,而义和团是地方团练,是朝廷容许的

关于义和团的起源实在很多,而且很乱,知道现在专业学者都难以厘清。

义和团的起源是五花八门的,其中有的是白莲教徒,这是朝廷严厉打击的对象,有的是农民的秘密结社,也是属于取缔的对象,有的是习武农民的拳会组织,也有的是乡团,属于地方团练,这是维持清政府统治的基层武装。

如果直接叫义和拳,那一听就是非法乱民,清政府是要镇压的,但是改成义和团,那就是合法的组织,是忠于清政府且政府可以利用的。

也就是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是“剿”还是“抚”的区别。

这就是山东巡抚上书朝廷,改成义和团的原因。

二、改名也体现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和义和团政策的转变

清政府一开始对义和团是镇压的,但是随着义和团势力的发展壮大,及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山东官府以“改拳为团”,是试图通过官方控制拳会的办法,来限制其反教会斗争以免反洋人太过激烈。

同时又是在农村维持一定的由政府控制与教会势力相抗衡的力量,西洋以限制教会势力的过度膨胀,限制洋人。

关于义和团的评价,在不同时期是完全不一样,清末士大夫对此事是一味批判的,民国时期开始正视其有积极的一面,建国初期是肯定是反帝反封建的壮举,那是冷战时期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七八十年代以来,开始趋向多样化评价,研究的切入点也是多方面的。

其他网友观点

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初期称“义和拳”早期的口号是“反清復明”,主要活动范围以直隶山东为主。后改口号为“扫清灭洋”,直至后来清政府认为民心可用,遂与清政府合作改口号为“扶清灭洋”。直至此时才改称“义和团”。

其他网友观点

我们都知道八国联军侵华期间,那样一场具有十分朴素且真挚的爱国主义的“庚子事变”。当年英、法、日、德等共八个国家组成联军侵入中华,满清政府的大炮毫无作用地轰了再轰,但依旧被他们打入国门,侵入领土。西方列强肆无忌惮地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甚至一路杀进北京。

坐镇大权的慈禧慌了,带着光绪连夜逃往西安,留下满城的烂摊子也不知道供谁收拾。而民间的百姓,甚至也有支持帝国侵略的人群,他们帮帝国军队搭梯子上城墙,扒倒皇宫的建筑和摆设,只出于他们对清政府统治者的怨恨。这场混乱在国土上一发不可收拾,愈演愈烈。

直到后来,山东一带出现了一个名叫义和团的团体,他们主张地址列强侵略,“扶清灭洋”。义和团的人个个身怀务工,凭借冷兵器的力量对抗帝国的尖兵利炮,为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打下了深厚的奠基,也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关于义和团的起源,市面上流传着多种说法。义和团的确是纯粹的民间组织,但究其结构,又仿佛像个结构森严紧密的教派,团员仿佛教员和信徒,被无形的规则约束,也有着统一的信仰和追求。不过他们没有定期性和统一性的集会,他们组织的形式基本比较松散,看到公告就会聚在一起,或者进行小团体的集聚。

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是“义和拳”为义和团前身的说法,当时的山东一带被德国占领,后来因为一次冲突破坏了当地的建筑,激化了民族矛盾,从而彻底地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所激发的民族矛盾也出于民教矛盾,意为当地的民众与外国所驻扎的教会之间产生了矛盾。而当地一批自幼习武的武术行家创建了“义和团”,这义和团的前身就是他们所操练的“义和拳”。

而另一种说法是义和团与一个民间秘密结社相互关联。秘密结社的社名叫白莲教,有关白莲教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年间的净土念佛结社。有关早期的白莲教,其实白莲教比起后来的“义和团”,要更接近于拥有宗教信仰的佛家教派,不过白莲教的团体性质也并非那么清新脱俗,它是一个接近半僧半俗的民间秘密结社。

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义和拳——义和团团体,据说也并不是白莲教组织的第一次民间活动了。据历史记载,白莲教在后来的明清时期,就组织过多次农民起义。因为白莲教的教民群体更倾向民间,教义简单易懂、受到民间爱戴。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

其他网友观点

义和团又叫做“义和拳”,最早是民间“反清复明”的团体。

由于当时山东除与德国的势力范围之内,德国在山东的侵略行径,使得山东人民对外国侵略者极为反感。早在1897年就发生了巨野教案,山东巡抚李秉衡因此被贬职。在此之后,山东的民教矛盾有增无减。

1897年,山东冠县飞地梨园屯(今邢台市威县)村民与教堂因历史上的土地纠纷引起冲突。威县梅花拳师赵三多应村民阎书勤等的邀请,前往援助。后赵三多将梅花拳改名为义和拳。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上奏朝廷,认为义和拳本属乡团,建议”改拳勇为民团”。并明确说义和拳就是”义和团”,在清朝官员中首次提出了”义和团”的概念。

其他网友观点

义和团最早兴起于山东和直隶(今河北)交界地区。它是在义和拳等民间反清秘密结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帝爱国群众组织。其成员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群众,还有不少无业游民。义和团的名称最早见于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次年秋起,清政府在公文中也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此后,“义和团”一词逐渐取代了“义和拳”,或与“义和拳”并用。

义和团以宗教和军事合一为其组织形式。基层单位是坛(或称厂、炉、场、团),各坛人数不等,多至百人以上,少则五十人或二十五人。几个或十几个坛组成总坛(总团)。各总坛之间互相独立,不相统属。作战时分编为哨、班,一哨有五十至一百人,负责人称哨长(或队长、百长),哨下分班,每班十人,设班长(或称十长)。就其总体来说,义和团是一个没有统一领导和指挥机构的松散组织,主要靠揭帖聚会,有事时“传单一出,千人立聚”,事毕即散。青年妇女也有类似组织,名为红灯照,蓝灯照等。她们一般担任勤务工作,有时也参加战斗。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邀请!义和团是清朝末年,在山东一带的民间拳师组成的些互邦互助的松散团体,当时的列强正兴起瓜分中国的热潮,而腐朽不堪的满清政府只知丧权辱国,一味地割地赔款,使民众陷入痛苦的水深火热之中。一方面受到满清政府的压榨剥削,另一方面又要受到入侵列强的欺凌和压迫,所以只好自已组织起来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清政府最初是坚决反对义和团这一民间组织的,因为义和团的成份主要是农民,没有多有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居然提出了个”反清复明”的政治口号,接连遭到清庭的残酷镇压。兵部尚书荣禄,这个与老慈禧关系暧昧的男人就曾说过:“组建新军不是为了打外国人的,而是为了防家贼”。确实,清军在列强面前不堪一击,对内镇压可谓不遗余力。另一个坚决反对戊戌变法的死硬分子刚毅的立场更反动,他对民众反抗暴政的态度是:“宁可把天下送给外国人,也不要还给汉人”。看看满清贵族这无耻的嘴脸。

刚开始并无“义和团”这个称号,因1897年刑台威县村民与教堂因土地纠纷而引起冲突,威县梅花拳师赵三多应村民的邀请前往援助,后赵三多为广施仁义,决定将梅花拳改为义和拳。这就是义和团的前身。

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上奏朝廷,他认为义和拳属于乡勇组织,建议“将拳勇改为民团”,接受朝庭统辖,为清庭效命。并将义和拳改为“义和团”但此提议可能未获清政府许可,因为在同年的十月份,赵三多聚集一部分拳师和民众在冠县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闹事,遭清军镇压。

后任山东巡抚毓贤,是个仇视列强的官员,对民众反对列强教会情绪比较同情,他对义和拳组织采取恩威并施的方针,既剿也抚,主要是以拉拢为策略。也有说法,他同张汝梅一样,主张将义和拳改为民团组织,更名为”义和团”。后来确实有一部分义和团成为清军管辖的乡勇组织。

慈禧对义和团态度的改变源于列强保护维新变法的康有为,又反对慈禧废光绪皇帝另立皇储,这是老慈禧所不能接受的,这等于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蔑视她的存在。于是她想了一个毒招,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将自已的权力矛盾演变为抵御外侮的民族矛盾,利用义和团杀洋人,至于成败与否都与她和清政府没有直接关系。她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没想到事态演变成她无法控制的地步,义和团进攻东效民巷使馆区和洋人兵营都遭到失败,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和天津,不理会清庭的和谈意愿,一直打到北京城下。逼的慈禧仓皇出逃,临走前出于对义和团的失望而下达了清剿令,称义和团为拳匪为给入侵的列强们一个交待命令清军开始镇压义和团。

义和团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和满清的双重压迫使人民无法生存而奋起反抗,但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最后在清政府和列强的双重打击下走向灭亡。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究竟是谁最先提出“义和团”的称号?.jpg”/>

与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