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因李世民用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才有“贞观之治”吗?
优质回答:
大家好,我是关中王,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和一大批文臣武将共同努力,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魏征是其中敢于直谏的代表,人们对唐太宗和魏征最深的印象是一个明君能虚心纳谏,一个性格耿直敢于直谏。
唐太宗用的贞观年号出自《易经》“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思是以正道面对世人,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朝的极盛和迅速灭亡,时时刻刻告诫自己千万不可走隋炀帝的老路,吸取隋亡的教训。希望有人监督提醒自己,鼓励臣下直言直谏,以保持较为开明的政治环境,魏征就是其中敢于直谏的代表。
贞观十一年(637)魏征给唐太宗上了《谏太宗十思疏》的奏章,希望这十条内容唐太宗能好好深思,大概意是大唐立国不久,先要稳固根基,合理运用人力物力,像源泉一样能细水长流。这样的道理,像我魏征地位地见识浅的人都知道,何况皇上你这样聪明而且地位又高的国君呢!所以保持和平美好的环境,要居安思危,要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如果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能性情宽厚,不能克服欲望,这样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之前一些君主开始励精图治,但能坚持到底的不多,守江山比打江山更难。一旦成功就开始放纵自己,开始虐待臣民,吓唬老百姓,臣民表面上恭敬,心里确不服气。民心就好比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要克制自己的爱好,不可大兴土木,身在高位更要谦虚自我约束,就像河流那样处于低位下游,广开言路就回避免受到蒙蔽,才能罢黜佞邪。不要因为一时的高兴和愤怒而奖赏或者处罚,能做好以上这些就能治理好天下!(完)………
谢谢大家的支持,欢迎评论!
其他网友观点
上面观念有些把历史简单化了,有失全面。贞观之治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隋末长期战争动荡,老百姓苦不堪言,人心思稳。李世明通过战争结束了军阀割据,把土地分配给流民,顺应了民心,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李世民对隋朝灭亡的教训印象深刻,对君民关系认识很准确,比较关注臣民的生活疾苦,制订的土地和赋税徭役政策比较合理,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李世民不仅极具政治军事才能,而且十分注重选举重用人才,身边聚集了大量人才,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绩、李靖等,为治国理政发挥很大的作用。李世民注意纳谏,从善如流,确保能及时匡正错误,国家政治清明。他还采取了许多措施,出台了许多法规,加强吏治,使下层官吏不敢也不能胡作非为,促进了官吏的清廉。
其他网友观点
我认为不应该这样问,且我认为两者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并不能是因果关系。一个君王如果仅仅任用一人就能够打造出盛世的话,那未免把历史想得太简单了。
首先贞观之治的到来有它的客观原因
1.隋末以来,社会丧乱,百姓流离失所,社会黑暗不堪,老百姓们渴望一个统一,渴望拥有安定的生活,经历了以前的战乱,老百姓们会好好耕作,感激到来的和平,社会的许多方面的矛盾,都会被统一带来的和平与发展所掩盖。
2.人口大量减少,大量的无主荒地出现,而唐朝实行的土地政策为均田制,如此一来,唐王朝有了更多的土地去分配给农民,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生活得到保障,生产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军事力量的强大时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的。
3.如此,我认为即使没有李世民,没有魏征,贞观年间的情况可能会差一些,但也不会差多少。
其次是贞观之治的主观原因
1.李世民是一位贤能的君主,即使没有魏征,也会出现高征,宋征。当然效果也许会差一点。
2.李世民的谋士不止魏征一人,比魏征能力强的人也是比比皆是,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只不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罢了。
最后,魏征个人的攻击是不可否认的,他对历史的影响也是十分之大的,但是却没有到达历史离不开他的地步。就像我们常说的,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一样。
其他网友观点
大家好,谢谢邀请[玫瑰][玫瑰]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任何事情都不能寄希望于一个人上,而是通过治国体系的完善来实现。而这个治国体系正是魏征的政治抱负,正是因为前期李世民遵守了这三点才有了贞观之治。后来魏征死后,没人再敢进谏,李世民统治的时期也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如果说一开始就没有魏征,那或许真的不会出现贞观之治,从某种程度来说李世民和魏征两个人是互相成全,大家觉得呢?
其他网友观点
贞观之治乃是在李世民的倡导下,满朝文武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里面肯定有魏征的功劳,但却不是决定性的作用的人。最主要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魏征
魏征感激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在朝堂之上,他敢于谏言。敢于说皇帝的不对,有好几次差一点都被李世民气急败坏而杀。可是事后他依然我行我素,屡次指出李世民的不对,他还多次以死为谏。这样的的性格也逐渐被李世民接受,后来二人关系也更为亲密。当然魏征的权利也一路高升,最后也位极人臣,贵为当朝宰辅。他死后,李世民亲自出宫为他送行。李世民也在自己的书中写当,魏征犹如铜镜,有他可以自明的话语。
所以说,魏征对于大唐王朝的贡献是极为颇大的。可是早说没有魏征,就没有贞观之治,我觉得这个说法是不太成立。因为李世民本来自己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王,或许因为魏征只是让他少犯了几次错误而已。所以我们只能说魏征进一步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形成,但是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其他网友观点
因李世民用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才有“贞观之治”吗?
李世民千古一帝,提出“以人为本的政治主张,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对内劝课农桑、百姓安居乐业国泰平安,虚心纳谏,对外开疆拓土,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贞观之治是李世民及他的文武群臣共同开创的。
李世民用魏征“以人为镜明得失”是其虚心纳谏的典型代表,两个都是高手,一个要证明自己是明君,一个就投其所好,各自成就在历史上流下一段贤君良臣的千古佳话。
所以贞观之治的开创主要因素在于李世民的“证明”,为了“证明”做采取必然的措施,而用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是其中因素之一。
(图片采用网络)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因李世民用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才有“贞观之治”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