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的意思?
一、
世人常说天堂与地狱,其实天堂与地狱并非实质存在的状态,或许是内心一念之间的区别。
有一句话叫:“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当自己嗔心杂念起来的时候,此生便已入地狱之中,当内心以善念修正本心时,此人身已处在天堂。
有这样一句很通俗的话:对于善良的人来说,善良本身就是最好的福报。
因为怀揣善良的人内心安详平和,一个人的生活大多沉浸在此种状态之中时,他本身就已经塑造了人间最美好的福报。
而反观邪恶之人,满身嗔心戾气,这本身不就是一种最大的恶果吗?
有人对这句话持怀疑态度,认为邪恶之人内心邪恶,没有良知可言,即便做了坏事,内心也不会有负罪感,所以他的人生也不会承担煎熬。
但是,世间的因果不虚,因果不会随着一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对于内心邪恶之人来说,即便他不会因为内心的负罪感而付出代价,但是因为他所做邪恶之事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就是由恶果引起的痛苦,在他的生命中也不会减少。
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生活中但凡是品性奸邪,处事蛮横之人,家中常出现夫妻关系不和,孩子品行不佳等问题,这就是他需要付出的“恶果”,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地狱”。
《围炉夜话》有一句话叫: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见尘世之间已分天堂地狱。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做善事的人招来祥瑞福报,做恶事的人就会招来灾祸,由此可知,人间已经有了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行善未必会真的上天堂,作恶也未必真的下地狱,但是天堂与地狱的感受,却是我们切身可以经历的,而且因为内心善恶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也是确实存在的。
西汉宣帝时有一个丞相叫丙吉,他的车夫好喝酒,醉酒之后也会有一些不检点的地方。
有一次他车夫喝完酒吐了起来,而且还弄脏了车子,丞相的属官把车夫骂了一顿,并且要将车夫辞退,丙吉知道了就说:“何必呢?他本来是一个不错的车夫,现在只是因为醉酒而已,如果我们把他撵走,谁还会雇用他,他以后怎么办呢,就忍忍吧,而且我们也不过是脏了一个车垫子而已。”
于是,让这个车夫继续留在这里帮他驾车。
而这个车夫家在边疆,经常可以收到关于边疆的消息,有一次他外出碰巧遇到了一个从边疆赶回来送信的使者,他就跟这个使者打听了一些关于边疆的情况,才知道匈奴侵犯云中郡和代郡等地区,他得到消息之后就把情况告诉了丙吉。
并且向丙吉建议说:“匈奴进犯边境,那个地方有一些太守和吏官已经老病缠身,难以胜任用兵之事,丞相能预先查验一遍,也好临时有个举措。”
二、
丙吉听了之后,觉得这个车夫的话有道理,就对边境官员做了一番充分了解。
后来汉宣帝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他们关于边境遭匈奴侵犯的情况,而丙吉则对汉宣帝的问题对答如流,而其他的御史大夫仓促之间未能答出,皇帝看到之后大为生气,狠狠将他们责备了一下,而对丙吉则是大加赞扬。
对于丙吉来说,就是因为内在改变了心境,才多结了一份善缘,最后才得了一份善果。
这虽是个例,但是在这世间符合此例的事情比比皆是,而且很多事情也是超出我们的意识和认知之外。
比如丙吉的事情,他的事情是可以“看见”前因后果的个例,而在生活中具体存在的事情,甚至前因后果都相差几十年,是个人意识不到的,但是个人意识不到不代表冥冥之中这个因果不存在。
所以尊重因果,敬畏善恶,这对人生来说十分重要。
《诗经》之中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说:人应该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合乎天道,自己要多求福报。
而《了凡四训》之中说:“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意思是:东周的春秋时期,各国官吏来往频繁,他们观察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就能推测这个人即将遇到的吉凶祸福,他们所说的话没有不灵验的。
《诗经》与《了凡四训》之中所说的都是同一个观点,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能主导未来祸福”的道理,所谓主导祸福的根本,就在于一个人言行举止以及身、心、意之中的善恶状态。
真正的善必然是发自内心的与人为善,而不是故作标榜的虚伪之善,当一个人从内而外保持“满善”的状态时,必然会因为这一份善,而塑造人生更好的福分。
因果不虚,善恶必有其果。
所以说一个人在起心动念的地方,天堂与地狱就已经存在了,不管是善恶本身对他起到的影响,让他内心产生的感受,又或者是因为善恶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总之,他所感受的人生状态,都是之前种下的因果。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出自哪里.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