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诗解》评孟浩然《春晓》“非妙悟者不能道”,到底妙在哪里?
优质回答: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中蕴含着珍惜人生春晓,不愿让美好事物过早逝去的感想,永远引起人们心底的共鸣。
其他网友回答
孟浩然的诗歌,除了大家熟知的清淡自然之外,还有一层不易察觉的隐喻情感。
提到唐代诗人孟浩然,他身上的标签就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和王维并称为“王孟”,代表了大唐盛世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
孟浩然诗歌中的自然恬淡风格,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解读的那样,
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是他的诗歌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是毋庸置疑的。这里侧重要说明的是,他在是诗歌中所隐含的表达内容。
以他脍炙人口的一首《春晓》为例,主流的认识和解读,都是在一片春意盎然之中,诗人睡意阑珊,通过白描似的描写,和对鸟啼、风雨声,花落等意象的具体勾勒,看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和内心的愉悦之情。
实际上真是如此吗?
因为“诗言志”的文体特性和功能,古代很多文人的诗歌,都是他们生活状态和心态的具体写照。王维的很多诗歌,充满了禅意禅趣,也是他在经历了仕途上的风光之后,感悟社会和生活的体现。
魏晋时期的陶渊明,独树一帜的田园诗,也是他在经历了仕途上的几次大起大落之后,对官场的各种虚伪深深厌倦之后,对生命价值的自我体验和生活感触。找到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归宿。
而孟浩然,在他的一生之中,基本上和当时文人都狂热向往、并不懈追求的仕途,没有交集。是一个终生都未曾染指仕途的文人,这对于一个以儒家思想行事入世的人而言,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孟浩然的诗里面,并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然敞亮。据一些史料记载,长期借酒消愁的孟浩然,体弱多病,尤其是到了晚年,更是由于毒疮而常期卧床不起。
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诗歌,与其说是被误解的喜悦,还不如说是他诗歌创作风格一以贯之的自然表现。这样,诗歌内容和真实的心理状态,至少在后人解读时,容易出现错位和不对等效果。
就像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很多无题诗一样,诗歌字面上的含义,由于其朦胧隐晦的特点,已经让后人带着猜测研读了数千年。这些诗歌背后,真正的含义,或许已经被我们过分解读了,或许我们还没有触碰到诗人诗作的本意。
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欢迎留言交流,欢迎关注坡后梨花开。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非妙悟者不能道”,“妙悟”大概就是很高的境界了,不是一般人所能说的。
丰子恺与弘一法师一起用斋,吃着一碟咸菜,就说:“怎么这么咸呀!”,法师说:“咸有咸的味道。”喝了一口青菜汤,就说“怎么这么淡呀!”法师说:“淡有淡的味道!”丰子恺大为感动,法师眼里,什么都好。读诗也差不多吧,同一首诗,有人读到深情,有人读到淡然,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那是因为各人的性格口味有异。
《春晓》这首诗,我觉得不深不浅,不淡不浓,很和我的口味,因为我既不能妙悟,也不是一点感受都没有。
其他网友回答
《春晓》这首诗,大家耳熟能详。连三岁的小娃娃也能背的出。而且还有很多版本的《春晓》歌曲,十分悦耳动听。《唐诗解》云: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这首诗妙在哪里呢?
孟浩然的名字与人生。
圣人孟子曾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浩然的大名因此而来。人如其名,可推断孟浩然尊崇儒学,追求儒家理想,圣人孟子就是他的榜样。
从孟浩然的一生来看,少学诗文,青年求仕,晚年隐居山水。和很多儒生一样,孟浩然先是想入世为官,为官不成又出世隐居。入世成儒,出世修禅,是当年很多文人的一生写照。
孟浩然与李白是至交。从其诗文也可以看出,孟浩然才华横溢,是不亚于李白杜甫的诗坛巨擘。
《春晓》的禅意与妙处。
孟浩然早年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归隐故乡。《春晓》是他晚年隐居鹿门山时所作。这首诗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入世之作,而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出世心声。
禅宗讲究明心见性的顿悟。《春晓》这首诗讲的就是孟浩然对开悟的理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禅定之中,似睡非醒,四处的鸟鸣都能听见。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直坐到深夜,忽然听闻窗外风雨声,花朵纷纷落下。按照禅宗的理论,落花多少当然知道,甚至连有多少雨点都知道。
《春晓》妙就妙在,将无法言说的禅,用十分形象的诗,以一种人人都能读懂的形式,展现给世人。
总结一句话:诗中有禅意,欲辩已忘言;风吹花雨落,鸟入不动天。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唐诗解》评孟浩然《春晓》“非妙悟者不能道”,到底妙在哪里?
前言
这首诗妙在不是不能解,而是可以衍生出很多种解读,我以为诗人作诗的一种境界就是如此。看山是山,看山似乎又不是山,看水是水,看水似乎又不是水,都有道理,都可以解释的通。所谓诗的韵味就在于此。
明代”竟陵派”创始人,谭元春与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
通是猜境,妙!妙!
一、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历代诗评注读本》:“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
又有人认为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这就是把自然界的现象隐喻现实中人生的际遇和悲哀。
用花落知多少来抒发作者的淡淡哀愁,看到春天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失落。而诗人偏偏不说破,任由读者去思考。
苏东坡有一首诗就直接的多,一语点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直接把道理给您讲清楚。这就是有些唐诗与宋诗的区别。苏东坡也有隐喻如唐诗的作品,《海棠》 :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二、非妙悟者不能道
“通是猜境,妙!妙!”,这句评语也挺有意思,早晨醒来,虽然看不到,但是能听到鸟叫声,脑海里猜想春鸟快乐啼唱的形态。想起夜里的风雨,结尾用疑问句,脑海里又猜想窗外落花的多少。
此诗的眼前事、耳边事、梦中事、心中事,交织在一起,时间上还有一个插序。二十个字的小诗章法奇妙,还包含不少意象,意象之下更隐含幽深的意蕴。
更重要的是作者以平淡的口语道出,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说“非妙悟者不能道”。
三、非妙悟者不能解
猜,就是想象,一首小诗可以给我们广阔的猜想空间,孟浩然是惜春、是感悟人生、还是感悟世事?
孟浩然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还是武则天当政,武则天以后又逢韦后乱政。接着是李隆基发动政变,辅佐其父亲登基,不久李隆基又接受父亲的禅让。李隆基成为皇帝后,紧接着赐死了太平公主 。
这一年孟浩然25岁,早期孟浩然作隐士是有道理的,古人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料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竟然是不世出的英主。孟浩然四十多岁求仕,虽然名满天下,竟然仕途不顺,据记载中年以后一直贫苦。不知不觉中老之将至, 一事无成,不免会有些消极。
虽然如此,但是一首小诗中,仍旧以淡语写景语,古人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是诗人本色。
结语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淡淡的吟诵中,隐含了诗人多少的感慨?古人说非妙悟者不能道 ,说的是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我说,非妙悟者不能解 ,说的是读者的联想。
好的诗作,读者可以有各种解读,而且都说得通。 一个作品由诗人写完之后,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是由读者完成的。 联想是读者的感发,也是一种创作。
@老街味道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唐诗解》评孟浩然《春晓》“非妙悟者不能道”,到底妙在哪里?.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