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东北过年有什么习俗?
优质回答:
东北人过春节,四项重要内容必不可少。一是祭祖。在除夕之前,要到墓地去祭奠祖先,烧纸、磕头,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二是吃年夜饭。年三十全家人都要到父母家,吃顿以饺子为主的年夜饭。三是拜年。初一走亲戚拜年,长辈要给前来拜年的晚辈压岁钱。初二回娘家。已婚的女儿要携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四是闹元宵。正月十五,人们走出家门,参加灯会、猜谜活动。
其他网友回答
东北过年,老辈人习惯从腊月初八开始到二月二。这个过年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让我来讲下小时候我是怎么度过新年的!
1腊月初八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记忆里这两天都好冷啊,就算是寒冷的日子我也很期待热乎乎的腊八粥。因为太美味了,腊七晚上泡好米。奶奶准备好的腊八粥主要有大米、小米、红豆、大碴子、小碴子、大豆(当地也称为饭豆)、红枣、花生。第二天一早用大锅熬粥,再加入冰糖。炉灶里柴火烧的正旺,香香的味道满屋都是。
2备年货
从初八后就开始采购年货了,给全家老小买新衣服。红袜子是一定要穿的!本命年的话要全身从内到外都是红色啊。内衣,外衣,袜子,腰带都是红的。因为本命年琐碎,需要穿红色来趋吉避凶。冻梨,冻柿子,冻刀鱼,花生瓜子,糖,啤酒,饮料。父母单位还会发鸡蛋,猪肉,鱼,米面,豆油,饮料中的两三种,每年发的种类都不一样。猪肉是一定要买的,三口之家也得备个十斤八斤,人口多的人家就更多了。怎么保存呢?切成几块埋到院子里的雪地里,厚厚的积雪是天然的冰箱,不光有猪肉,还埋着一切可以冻的东西,从这块掏出个袋子,是冻梨,那边掏出雪糕,有时又下雪了,东西多了会记不住准确位置,那就左挖挖右挖挖,像土拨鼠一样挖雪。
3面食
奶奶家会蒸好几锅馒头花卷,一次性蒸完也是要冻起来。要问为什么蒸这么多,过年期间大家都爱玩,吃饭的时间不固定,饿了的时候去拿几个蒸一下。突然家里来亲戚了,米饭不够怎么办?赶紧拿几个馒头放锅里蒸一下,完美解决了饭不够吃的问题。我爷爷还会蒸枣馒头,每个馒头上嵌着几瓣枣肉,甜甜的,每次我都是先吃完枣再吃馒头。现在我也有小孩子了,他也是这个吃法!
还会包几帘冻饺子,放在盖帘上冻起来,谁饿了就煮一点,方便省事。爷爷有时还会做一些冰糖葫芦冻起来,给我们这些馋嘴的小孩子吃。
有的亲戚家里还会炸果子,就是面粉里加糖和小苏打,切成菱形块,炸好了又酥又脆,亲戚给我家送一点,我们都很爱吃!
还会炒油茶面,用豆油,面粉一起炒,加上碎花生,芝麻。火候很重要,有时火轻颜色浅,有白色的面疙瘩。有时火重颜色深,容易糊,很考验个人的功力。炒好一大盆,饿的时候冲几勺,加白糖。根据个人口味调制,有人爱喝稀溜溜的,有人爱喝粘稠的,有人加好多糖,有人不加糖。
炸油炸糕,烙粘饼子。用糯米面俗称粘面子制作。买回来一大团粘面子,一般都冻得邦邦硬,制作前提前拿回来缓好。烀上一大锅红豆馅,烀好了加。粘面子包好豆馅,做成饼状,放在锅里炸。又酥又香。压成饼状,用油烙就是粘饼子,软软的。虽然馅很甜,我们还是习惯蘸白糖吃。
3大扫除
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大扫除,清扫屋子,扫棚顶的蜘蛛网扫灰。提前几天洗窗帘,洗被褥。以前都没有洗衣机,都是放大盆里手搓,太沉了的毯子还要用脚踩。奶奶家好多被褥,姑姑也回来帮忙洗。洗之前要拆被子,都是手缝的,拆被面,被里。褥子也要把缝的褥单拆下来。工作量很大,家里所有的被褥都要手洗一遍,洗好了抻平铺在火炕上,得洗好几天才完成,还要铺在炕上一针一线的缝好。主妇总是最忙的,我妈,我姨忙完了还要去姥家帮忙洗被做被。
4烀肉
腊月二十八九就开始烀肉了,一般都是下午烀,猪爪,肘子,五花肉。姑家还会做鸡冻,鱼冻,皮冻。大锅里添水,放入收拾干净的肉,灶里柴火烧的很旺,火炕热得厉害,晚上才会烀好。烀好的肉,又软又烂,热乎乎的,刚出锅的肉配点蒜酱那滋味真是绝了!我和姑姑经常直接在厨房直接就开吃了。切好的五花肉,放上油盐等调料,上锅再蒸一遍,味道更好。直接蘸蒜酱吃也很好吃。猪爪是必备的年夜菜,前爪是搂钱的耙子的意思,都爱买前蹄。
5杀鸡
杀鸡宰鹅也通常在这两天,我爸杀鸡前会念一套顺口溜:“小鸡小鸭你别见怪,你本是人间的一道菜。”一共四句,最后几句大概是让它早日托生,进入轮回。咔擦一刀,割断喉咙,接鸡血,然后把没死透的鸡扔院子里,它会扑腾一会。大公鸡是过年必备的年夜菜,然后把鸡扔进热开水中拔毛,还要用火燎干净小绒毛。在一个碗里倒入白酒,点着后一手拎着鸡脖子一手拎着鸡腿,燎毛。然后切块,装袋,还是要冻在雪地里。
6贴春联
除夕这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熬浆糊,贴春联。我妈会熬一锅浆糊,热水里加上白面,烧开了就可以用了。我爸和我把对联裁好,铺在桌子上,我在屋里往背面抹浆糊,我爸快速跑出去贴上。外面可冷了,浆糊很容易就凉了,要求一气呵成。趁热乎劲儿,把它贴好。抹浆糊也不能全抹,上中下三大部分,四边都要涂抹,要不好然就翘起来,在外面一冻整个春联是硬邦邦的,风要是特别大,准能刮走几家的对联。剩下的浆糊也会给隔壁奶奶家送去,再帮忙他家把对联贴好。大门,二门都要贴好对联福字。门外还要贴出门见财,高处要贴上抬头见喜,鸡鸭窝要贴上六畜兴旺,屋子里还要贴上小福字,年画。就是那种塑料的很大一张贴墙上,有时是一张很大的船上面有好多钱,有时是摆满各种食物的餐桌,有时是旭日东升的风景画。贴上后屋里亮堂堂的。还要贴财神,贴在哪里是有讲究的,可惜我不明白。一边贴仪表求财神保佑,一年发财。
7做年夜菜
一般是下午吃团圆饭,年夜里吃饺子。贴完春联,收拾好屋子,我们就去奶奶家过年。陆陆续续大姑家,大爷家,叔叔家都过来了。上午就开始备菜,鸡,活鱼,肘子,猪爪,冷盘,热菜,还有凉菜。我姑父掌勺热菜,我妈负责拌凉菜,其他姑婶负责洗菜改刀,我们小孩子择菜。煎炒烹炸,我们家接近二十口,放三桌。桌子上摆的满满的,盘子摞盘子,通常奶奶家凳子不够,盘子不够,都得我家的搬过去用。喝酒的一桌,不喝酒的一桌,小孩子在一桌。放响一挂炮后,我们就开吃了。大人喝酒,我们喝饮料,吃得热热闹闹。吃完后我们就去院子里玩,我爸有时还会用水桶给我冻个冰灯笼,里面放上蜡烛,夜里很好看!天黑后还会一起放炮,看自己家的和别人家的烟花。那是流行魔术弹,30个花50个花,远没有今天的烟火这么大这么漂亮,仍然让我们看得特别开心。还有提在手里的呲花,点燃后亮闪闪的,还有二踢脚穿天猴,特别响,老得捂着耳朵,要不会突然吓一跳。一般吃饭前,爸妈会把家里所有的脏衣服都洗好。吃完饭,天黑了,要洗干净脚穿红袜子。新衣服呢,有时也这时穿,有时是一大早就穿。
8年夜饺子
我们家包芹菜馅,寓意勤快的一年。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人多,包的饺子也多,还要放一两个硬币当彩头。放完鞭炮,就可以吃饺子了。如果谁吃到了硬币,寓意财源滚滚,一年的财运都很好。小孩子吃饺子最积极,总想多吃点吃到钱。有一年在姥家过年,小姨吃到饺子含在嘴里没吐出来让我们知道,我和弟弟撑得要命都没有吃到,最后都全吃光了小姨才吐出来,惹得我和弟弟哇哇直叫。每年都会有吃饺子撑到的人,一般钱都吃出来了,立马就有人放下筷子不吃了。每年吃饺子都是很热闹的事儿啊!大年夜,小孩子要在大门门框上打悠,意思是要长高。到了十二点,守岁,大家就陆续睡觉了。大爷,姑姑他们也准备回家了。通常家里要开灯一夜不关灯,寓意亮亮堂堂。院子里的大红灯笼也要点一夜,一直挂到二月二。年夜每个人兜里还要装崭新的压腰钱。
7大年初一
给长辈拜年,打招呼第一句都是过年好。小孩子会得到压岁钱。通常我们去姥姥家过。初一也要吃饺子。小孩子聚在一起玩,大人就聊天,打牌。一般大年初一不扔垃圾,怕把财运扔走了。
8初二回娘家
出家的女子一般都这天回娘家,带上礼品,热热闹闹在娘家过年。小孩子聚在一起又是玩的很开心,大人拉家常,做菜,打牌。
9初五吃饺子
意思是“破五”,也是送五穷,同样要包硬币。一般各家都会拜年走亲戚,初三到初十都走亲戚,亲戚轮流安排请客吃饭。
10初六放水的日子
这一天可以洗衣服了,把家里收拾的干净,也可以出门倒垃圾了。也是店家开业的日子意味着六六大顺。
11初七人日子
吃面条。初七是小孩的日子,十七是大人的日子,二十七是老人的日子。都要在早饭吃面条。
12正月十五看花灯
大东北就是看冰灯,都好冷,和父母亲戚一起出门去街上看冰灯。拍照留念,一般小脸都通红的。一般都是生肖的冰灯,再做个冰块摞得城墙,再有个鱼,蝴蝶这样的。小时候冰灯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因为天气变暖,冰灯容易化了,拍照也收不了太多钱,有几年都没有做冰灯。现在条件好了,家乡又开始做冰灯了,今年回老家看到了好多冰灯。白天还要吃元宵,有时自己家会做,有时买现成的。有一年姥家包元宵,用炒好的瓜子仁,核桃仁,白糖,熟芝麻,油茶面做內馅,外面用糯米面(俗称粘面子)包好,自己家动手做的特别香。
13二月二龙抬头
过了这一天,就可以动针线缝缝补补了,之前不动避免针伤了龙眼。这一天吃猪头肉,理发,剃龙头。正月剃头死舅舅,父母是不会让孩子理发的。到了二月二,理发店排满了人。放烟花,通常这一天过去了,才算是过完年了。
这就是我小时候关于过年的记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给我啊!
注:文中图片来自百度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不是东北人,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舅舅知青的时候去了北大荒,听他说过,东北过年的习俗基本和山东济南以北到与河北交界的地方,包括河北的少部分地方,基本差不多,从吃饺子到给老人磕头拜年,午夜给祖宗上供,贴窗花,挂年画,初五到十五,扭秧歌,踩高跷,都是一样的,我只知道这些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大多数都和其它地方差不多,穿新衣,放鞭炮,团团圆圆吃大餐,贴窗花,拜大年,欢欢喜喜领红包,循老礼儿,剃龙头,正月里来挂灯笼……哟,这一想,过年还是挺有意思的,哈哈。
其他网友回答
东北是个神奇的地方,把时间往久了说,原居民中满族是比较多的,但现在不那么多了,现在的汉族多来自关内,而土著汉族也不多,所以各种习俗和关内差不多,这主要指关内的山东,河北一带。除了西南、西北以及台湾省等地,全国其他省份都有在东北落脚的。
打个比方,吉林省延吉地方原来是没有财神节的,近十几年来,随着山东平邑人的增多,也跟着过起了财神节,尤其是做买卖的很讲究这个,自然,不做买卖的也跟着走热闹的,图个吉利吗。
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二十四过小年的不多,这天洒扫庭除(城里人这天照常上班,这一活动就淡了),吃饺子。
除夕,贴对联,挂灯笼,吃年夜饭,守岁,看春晚。
贴对联在以前还是能看出与内地的区别,我的故乡是山东诸城,那里的对联人文气息较浓,文化底蕴深厚。
吃年夜饭,是除夕晚上聚餐,这是过年最丰盛的一顿饭。吃完这顿饭,女人就准备包饺子了,一般是看着春晚包饺子。我说,现在的春晚就像贴在门上的对联一样,不贴不行,贴了也没人看,就是大红大紫的图个喜庆、图个吉利。巧了现在的春晚讲究中国红 弄得大红大紫的,但也红得俗气。
过去,一般是12点吃饺子,现在有的熬不住了,想早点吃完睡觉,还有的要赶头彩,所以,就早早的吃饺子了。其实,也不饿,但是因为饺子里包了硬币,所以吃饺子是个小高潮,谁先吃出硬币来,今年会发财的,谁不想图个吉利?
熬夜的习惯不那么习惯了,初一拜年却是省不了的。
年前要给逝去先人上坟烧纸的,以前跟父亲学的,除夕煮饺子的时候也要烧纸供奉的,就是在院里摆上桌子或是“盖帘”,摆上三碗饺子,三双筷子,烧纸磕头,三堆纸,没堆纸上放一个饺子,那时家里养着狗,印象里狗是不吃那饺子的,不知道别人家是不是这样?住楼以后,这个习俗就不好开展了。
放鞭炮主要集中在除夕,小年有放的不多,初一早晨也放,初二、三,初五都有放的,这就看出来自不同地域的区别了。正月十五放鞭炮,有时政府会组织放焰火,但还是以个人为主,不像内地那么有意思。过了十五,年就算过完了。
饭菜呢,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了,比如酸菜馅饺子就是东北的特产了,来东北定居的内地人也都好这一口。早期来东北的,都能“积”出地道的带有“臭糜子”味的酸菜,这是超市里卖的那些酸菜所没有的味道。
像那些晚来东北的人家,在饮食上,还保留着浓厚的家乡色彩。我们家来东北快60年了,糖三角是每年必备的吃食,主料是山核桃,肥猪肉,白面,肥而不腻,即便是一点儿也吃不了肥肉的人,也能吃得流油。这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东北地域广大,但都是一家人,尽管各地习俗略有不同,但大体上还是一致的,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过去差别很大,现在也在往“求同”发展了,区别逐渐缩小。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东北过年有什么习俗?.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