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文学戏曲中的虚构内容?

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文学戏曲中的虚构内容?

优质回答:

是罗老先生给诸葛亮增加的主角光环,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这件事。

演义中的诸葛亮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写的这件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

诸葛亮派马谡为先锋,去镇守北伐要冲街亭。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舍水上山,结果被司马懿率魏军打的大败。

此时,正在西城运粮的诸葛亮还没来得及撤退,司马懿已经率十五万魏军杀到城下。诸葛亮只带了五千兵马来西城运粮,其中一半已经运粮出发了,城内只剩下了二千五百士兵和一些文官。

诸葛亮就下令,将旌旗全部藏起来,军队也躲避在城中房屋铺户内,不准擅自走动,大声说话。并且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在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到了之后,一看就笑了,说你诸葛亮还想使诈,引诱我进城,伏击我,我才不上当,就命令大军撤退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空城计

罗老先生编的故事很精彩,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这件事。

历史上的第一次北伐情况,陈寿写的《三国志》中记录的比较详实。

蜀军方面,诸葛亮力排众意,没有启用魏延、吴懿等宿将作先锋,而是启用了马谡为先锋,和王平一起去镇守街亭。

魏军方面,主帅并不是司马懿,而是魏明帝曹睿御驾亲征,坐镇长安城督战。

魏军主帅为魏国大将军、大司马曹真,率主力阻击诸葛亮派出走斜谷道的赵云、邓芝的疑兵。

司马懿这时也就是个幕僚,他还要等到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失败后,才会被曹睿启用。

攻克街亭的是魏军大将张郃。

张郃当时奉命率五万大军进攻街亭,将马谡围困在了街亭道口旁的山上。蜀军因为缺水,没法造饭,军心大乱,被魏军击溃,马谡自己逃跑了。

蜀军安全撤退的原因

东路出箕谷,取斜谷道的赵云,仅仅率领了上万疑兵,对阵曹真的魏军主力,众寡悬殊不敌,败于箕谷。但赵云军并未大败,而是敛众据守,将曹真军迟滞在了斜谷。

题外话,诸葛亮不派魏延、吴懿,派赵云去守街亭,也是妥妥的。箕谷赵云军面对的可是曹军主力,而且这里的蜀军兵力还没有派往街亭的多。

西路街亭,马谡被张郃打败后,王平率自己的数千军队,鸣鼓自持、徐徐而退,并沿路聚集溃散的蜀军。王平的军队数量越来越多,这让张郃误认为蜀军在街亭战败,是想引诱他进入埋伏,就没有继续追击撤退中的蜀军。

要说这次北伐中是谁用了空城计,王平使用的才是“空城计”,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把张郃给忽悠走了。

因为马谡失街亭,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了马谡。

而赵云和王平,才是让诸葛亮从容的率蜀军全身而退的功臣。

其他网友观点

空(Kong四声)城计是兵家军事智慧花朵,罗贯中用在诸葛亮身上,以宣染孔明用兵如神之效。就连给关羽剐骨疗毒的医生华佗也是虚构的。(因为关羽受箭伤时华佗已死了十年)

小说,原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三分事实,七分虚构,劝君勿当史看!

其他网友观点

正史中,三国时期确有多人使用了“空城计”,但不是诸葛亮。

比如,吕布趁曹军外出收麦攻城,曹操便让妇孺等家属穿上军服,制造城中熙熙攘攘的景象。吕布多疑不敢冒进并撤离,给曹操搬救兵赢得了时间。

又如,赵云就使用过“空营计”。曹刘汉中大战,夏侯渊被杀,曹操亲率大军来报复,赵云兵力不足退回大营,大开营门并偃旗息鼓,曹操不知蜀军多寡,不敢贸然攻打而撤军。

《三国演义》中严重神话了诸葛亮,正史里的诸葛孔明以治国理政、养兵爱民为专长,且功勋卓著,而并非纯粹的军事家,很多战役刘备根本没让诸葛亮参加。比如火烧博望坡是刘备的个人杰作;打西川夺益州是庞统、法正一路跟随;又如伐东吴也没让诸葛亮参加,所以火烧连营后,诸葛亮才有“如果法正法孝直还活着,一定可以阻止皇上打东吴,至少不会惨败”的说法。

小说中演义的火烧博望(刘备的杰作)、火烧赤壁(周瑜、黄盖的杰作)、草船借箭(孙权的杰作)、空城计(曹操退吕布、赵云退曹操都用过,好像还有文聘)等等均与诸葛亮无关。七擒孟获古书有记载,但没有详述,也没有明示是诸葛亮所为。另外,小说里借东风、三气周瑜、骂死王朗等等根本就是虚构的情节。

有人说诸葛亮穷兵黩武,致使国力贫弱最终灭国;也有人说他不注重后备人才培养,导致“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但是,正史中的诸葛亮依然有很多做法是值得后人肯定的,他治军理政有方,处理民族关系得当,他最为著名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和赞扬。

其他网友观点

历史上,使用空城计的军事家,数不胜数。诸葛亮使用空城计?历史上和戏曲,文学艺术l上,都可以是真实的!惟将西城描成空空如也,大错特错也!所谓空城计,即控城计!空,在此读控!坚壁清野的计策!!!甚至将水井都封蔽!人马无水饮,自然失却战斗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这样的战略与战术相结合,发挥到极致!再强的军队,得不到粮草水源的补及,纵司马懿,焉能不退避三舍?!如此空城计也!

其他网友观点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历史长篇小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活的三国的英雄人物,其中很多故事也广为人知,千古流传。作为中国古往今来智慧代表诸葛亮,在书中浓墨重彩,栩栩如生,其传奇的一生被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的故事便是其杰作之一。在真实历史中“空城计”是否真实?史学家们是看法不一,争辩不休。

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有“空城计”的记载,但这不能确定就没有这个故事发生。陈寿是蜀国人,蜀灭亡后在晋朝为官,他写的《三国志》也对魏晋 颇有偏护之意,当时司马懿刚去世不久,皇族的威严不可侵犯,“空城计”对司马懿的形象大有损伤,写历史就是为统治者写的,统治者的糗事没有写进历史很正常。

南朝宋著名的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释,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一百五十多种,为《三国志》做补充和纠正,注释的文字超过原著的三倍。是三国历史的权威专家。

他有史料证明,“空城计”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的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这在《蜀纪》中有明确记载。但他对其真实性也抱有怀疑,认为有悖于军事常识。

对于”空城计”的出处,专家们也是各有说法,有的说是曹操用过,有的说是南北朝萧承之用的,还有的说是唐朝张守珪发明的,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空城计”的真假,只能等史学家们来定,而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最重要的。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问答的邀请。

回到《三国志》,重新看看空城计的记载

这个我仔细的翻阅了一些资料,首先《三国志》的原文里面关于空城计是没有,首先说一下《三国志》,《三国志》本身记载的人物传记是十分简略,很符合古代史学家所推崇的简约,这也导致很多事情的记载十分简单,后来就有很多人为三国志做注解,其中很有名的人就是裴松之。裴松之再为《三国志》做注解的时候,引用了当时郭冲的记载,说明了空城计的来源: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我给大家翻译一下这段记载的意思,因为这段文字描述几乎和《三国演义》里面的空城计的记载一模一样,甚至可以说《三国演义》的记载就是来自这里:

诸葛亮屯兵在阳平,派遣魏延等将领的军队向东进发,自己只留下了一万多人留守阳平。当时的司马懿率领二十万的魏军来抵抗诸葛亮,但是在路上,司马懿的大军和魏延率领的蜀汉军队主力相互之间错位,没有发生遭遇战,司马懿一路向前进发,到了离诸葛亮所在阳平的六十多里的地方,当时前去侦查的士兵回来告诉司马懿:诸葛亮在阳平,但是军队很少。其实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已经到了,两军相隔不远,当时的诸葛亮想带领军队离开阳平,前去和魏延的军队会合,但是魏延的军队已经出发很久,诸葛亮留守的部队很难和魏延的军队会合,但是一旦率军离开,恐怕到时候司马懿抓住机会机会攻打自己的这点军队,那就很危险。听闻司马懿大军压境,城内的将领和士兵都十分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诸葛亮却十分镇静,他命令士卒都放下军旗不要击鼓,不得出兵营,同时把阳平的四个城门打开,命令几个士兵在门口扫地。司马懿一直认为诸葛亮带兵十分稳重,看见如此情景,害怕有伏兵,于是带着军队向北方退去,第二天,诸葛亮对于身边的将领说:“司马懿必定认为我有伏兵,于是沿着山路退走。”过了一会儿,有侦察兵前来报告,果然司马懿退走。司马懿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心里十分愤怒。

《三国志》的注解到底是真的吗?

这就是裴松之再为《三国志》做注时候的引用的记载,不过裴松之本人对于这件事十分的不相信,他当时就问了阳平这座城池在汉中。亮在阳平吞兵的时候,司马懿担任的官职是荆州都督,镇守宛城,直到曹真死后,才在关中和诸葛亮相互征战。魏国当时确实曾经派遣司马懿从宛城到西城讨伐蜀汉,注意西城就是《三国演义》空城计的发生地,不过司马懿带兵前进的时候下起了大雨连续好几天,于是没有结果。此外最为重要的就是魏延,要知道魏延很多次提出过“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很少让魏延带领重兵,此外裴松之认为这段记载是揭露司马懿的缺点和丑处,是大不敬,因为裴松之所处的时代是东晋时代,司马懿是晋朝的开国之君,这段记载以臣子冒犯君主是非议。所以从事实和记载,裴松之是不相信这段记载的。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空城计呢?或者说空城计完全就是虚构的呢?

其实最早在汉朝就有过这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杂志《小学生天地》里面用漫画的形势就有讲过,年纪轻的人都知道的故事,《史记》记载李广在上郡抗击匈奴时候,曾经率领一百多的骑兵出塞,但是在草原上遇到匈奴人的数千骑兵,当时的匈奴人以为李广所带的骑兵是汉朝派出的诱兵,于是十分担心,就跑一座小山上列阵,当时李广这边的骑兵们也害怕的不行,都想赶快跑路。但是李广却说:“现在我们跑了,匈奴人肯定知道我们不是诱兵,肯定派兵追击我们,到时候我们就会全部被匈奴人杀害,倒不如这个时候就地留守,匈奴人肯定不敢追击我们。”士兵一听都觉得对,于是李广带领大家来到匈奴阵前的两里地,这个时候,又有骑兵害怕,他说:“我们离匈奴人这么近,要是匈奴人杀到,我们怎么办呀”。李广说:“就是这样,我们离他们越近,他就会越以为我们是诱兵,伏兵就在不远处。”匈奴人看到这一百多人离他们这么近,一时以为伏兵就在眼前,不敢轻举妄动,到了晚上,匈奴人越加觉得害怕,他们担心汉军的伏兵会在晚上攻打他们,于是他们连夜就跑了,第二天,李广的一百多人平安回到了上郡。

这个故事的情形就和诸葛亮的空城计所面临的情形差不多。此外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也有,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朝南宋年间的济南太守萧承之,当时北魏大军前来攻打济南城,萧承之命令士兵打开城门,当时城内的文武大臣都苦劝萧承之,说敌众我寡,这样一定会被敌军攻破,但是萧承之却说现在正是因为敌众我寡,所以更加不能够示弱,我现在故意打开城门,北魏军队肯定以为我们有伏兵,就不敢来攻打,最终和萧承之说的一样,北魏大军以为有伏兵,于是就悄悄的退走了。

可见空城计一直存在,并不是没有案列可寻。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文学戏曲中的虚构内容?.jpg”/>

与空城计的主要内容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