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甲骨文是被谁发现的?怎样被发现的?
优质回答:
1928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轫之年,安阳小屯村——一个近千年来默默无名的中原小村落,时间和地点的碰撞由此揭开了殷商历史的神秘面纱。小屯村附近方圆数公里,鳞次栉比的宫庙遗址,以及大量出土的甲骨,拉开了人们认识甲骨,研究殷商文明文化的重要序幕。
安阳殷墟甲骨坑
甲骨悲惨的前世
小屯村地区的农民在耕地、打井等农业活动时,往往会挖出甲骨、青铜等器物。由于对其毫无了解,农民把青铜成为”废铜”甚至当做马槽,就像著名的”后母戊方鼎”。甲骨的命运则更为悲惨,大块的甲骨被当做中药材”龙骨”,用来治疗妇女病或者体虚。小块的甲骨被随意抛弃或是回填。
清朝末年,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小屯村农民,把挖出的甲骨作为”龙骨”卖给中药店,或者在安阳每年春秋二季庙会上作为治疗外伤的”刀尖药”出售。
据罗振常在《洹洛访古记》中记载到:”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其小块字多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
由此可见,在甲骨文没有被认识了解到之前很多年,它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
甲骨著名学者王宇信曾分析到:甲骨的”破坏时期”应自战国、秦汉延续到清末,大约有一千六七百年之久。
甲骨命途多舛的今生
清朝光绪末年,在小屯村被当做”龙骨”出售给药店的甲骨,经由古董商人贩卖到天津、北京等地。到了京津之后,甲骨终于被脱去由于”缺少知己”而不得不带上的面纱,终于被辨认出来,被重视。
关于甲骨究竟是哪一年被发现,被辨认,历来说法不一。
学界有两种看法,一说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另一种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同时,对于发现者也有不同的说法。
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董作宾、胡厚宣《甲骨年表》中所说:”是年丹徒刘鹗铁云客游京师,寓福王懿荣正儒私第。正儒服药用龟板……铁云见龟板有契刻篆文,以示正儒……铁云遍历诸肆,择其文字较明者购以归。”这种说法认为是:在1899年,由于王懿荣服药”龙骨”,刘鹗和王懿荣他们俩偶然发现这味中药上面刻的文字是可以被辨认出来的。
另一说法是王襄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发表在《河北博物院半月刊》中的一篇名为《题易橹园殷契拓册》中所说:”村农收落花生果,偶于土中捡之……乡人孟定生世叔闻之,意为古简,促其诣车访求,时则清光绪戊戌年冬十月……世人知有殷契自此始……”。这一说法则不同于发现者是王懿荣和刘鹗,而是认为充分肯定了王襄、孟定生在发现和购藏甲骨的贡献。
但是无论哪一说法,都是在肯定了这些学者对于甲骨的贡献,不管是王懿荣、刘鹗还是王襄、孟定,他们对于甲骨的贡献卓著。不仅仅是发现辨认甲骨,更是对这一珍贵的历史材料的保护,同时也使中华文明的脉络更为清晰。
甲骨的光明未来
民国十七年(1928)十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开始的考古发掘,标志着我国现代考古的正式产生。
时年三十四岁的河南南阳人董作宾被派往小屯村进行保护性考古发掘,基本上遏制了村民们的私挖乱掘。自民国十七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共计15次的发掘,共出土甲骨文24918片。新中国成立之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全面保护了甲骨在内的历史珍贵文物。
在立法的同时,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河南省、安阳市有关文物考古单位先后举行 30多次重要发掘,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公布施行,甲骨的”出生地”殷墟被纳入依法科学管理的轨道上。在2006年7月13日的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 甲骨文与它的发现地殷墟,正式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的第 33处世界文化遗产。
甲骨文发现地——殷墟
如今,甲骨文的研究逐步被重视,”甲骨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研究的不仅仅是几千年前的中国古文字,更为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的文化与文明、历史与传统。
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下的我们,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或是象形,或是写意的文字符号与千年前的古人进行对话。对于甲骨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性显学,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甲骨,去对这些古老的文字充满兴趣和期待。
其他网友回答
不请自来,我是流帆,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甲骨文的发现很晚,于清朝末年1899年发现,至今不过120年时间左右,被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
在1899年,王懿荣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在中药铺卖的“龙骨”上居然刻有痕迹,像是某种符号或者文字,在发现了这一现象之后,他便在北京城广泛收集龙骨,并找到“龙骨”发掘地为河南安阳,从而认定这是一种中国未被发现的古文字,由于大部分都是发现于龟甲或者牛肩胛骨上,所以被称为“甲骨文”,于是人们对于甲骨文的认识从此开始。
1903年,刘鹗便出版了第一本关于甲骨文的专著《铁云藏龟》,让世人知道了这种最古老的文字。后经过众多金石学家、甲骨学家的研究,使得甲骨文成为了一门科学,其中最重要的四个人就是“甲骨四堂”的贡献,他们分别是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和王国维,我们就来介绍介绍这四位大师对于甲骨文的研究。
罗振玉是最初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在1910年著《殷商贞补文字考》,首先考订出甲骨出土地安阳小屯为殷墟,并正确的判定甲骨属“殷室王朝的遗物”。
董作宾,在1928年至1934年河南殷墟发掘过程中,曾八次主持发掘,主编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以及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按照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十项标准,将甲骨文共分为五期,从而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王国维,王国维先生在甲骨文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他研究甲骨最早突破甲骨文字考释范围,将其作为原始史料,用以探讨商代的历史、地理和礼制,第一次证实《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并根据卜辞加以纠正,使商史成为信史。
郭沫若,可以说是20世纪甲骨文研究的集大成者,在搜集了大量甲骨文的基础上,郭沫若对甲骨文本身的一些规律,诸如文字的考释、分期断代、断片缀合、残辞互补、卜法文例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多超过前人的创见。他在甲骨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和才华横溢,在《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考释》 、《古代铭刻汇考》和《续编》、《殷契粹编》、《文史论集》等专著和甲骨文论文的字里行间。直到今天,在甲骨文和商史研究中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认识“甲骨文”这种文字,很大意义上得益于这些前辈的不懈努力,保留下来了我们中华的宝贵文化,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这些前辈们努力和成果。
其他网友回答
甲骨文发现于清末河南,一些当你农夫在田间挖土翻地偶然发现一些牛骨和龟甲。当地农夫就把它当药材卖了,药店老板认为是“本草纲目”里的“龙骨”就大肆收购,用作伤病药。
甲骨文发现
清末一个叫王懿荣的人,他患病去鹤年堂抓药,无意买到了“龙骨”这味药材,他却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龙骨”上有许多的符号,很像古代文字。然后就通过古董商范维卿大量收购,他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符号全是笔写后雕刻上去,裂纹是火烤所致。为了进一步追根溯源,王懿荣去了河南章德府安阳县小商屯,由此发现了“殷墟”遗址,并确定了这是商朝文字。
甲骨文的用途
距今为止发现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至少有十万片以上,通过后来专家的研究和解读发现这些甲骨基本上全是占卜用的,是殷商王室的存档。
商朝还属于比较原始的神权社会,凡事都要通过占卜预测吉凶或问问鬼神旨意。一般是占卜一些祭祀日期、用什么牲口和数目,征伐捕猎是否吉时,成员的生育疾病等等。偶尔记录一些社会上发生的事,和打猎收获等等。甲骨文算是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
甲骨文的使用
商朝历代都有大祭司,一般商人要预测占卜时大祭司就会取一块龟甲或牛胛骨在一面凿个孔,但不打穿,然后把有孔的一面放火上烤,另一面出现裂纹就称为“兆”。大祭司就根据“兆”来分析吉凶和鬼神的意思,如果日后应验,就把这些事用刀刻在甲骨上,这就称为“卜辞”。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研究的甲骨文了。
甲骨文解析
甲骨文单字有5000左右,能解析的大概一半,这些字虽然和现代文字完全不同,但根据可以辨别的字仍然可以翻译成今天的汉字。这些可认的字和如今的汉字区别不大,可见中国文字的传承文化。
举个例:渔——刻一鱼,一网,一手。
牧—— 刻从牛,从羊 放牧动物不同而字不同。
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甲骨文的发现让中华文明有了4000年的考证,是震惊世界学术届的一次伟大发现,为研究殷商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并且甲骨上的文书让人们推知了毛笔的存在,因为许多甲骨上是先写再雕刻,开创了中国古历史的许多未知。为中国汉字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甲骨文是被谁发现的?怎样被发现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