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什么是精神家园?
优质回答:
精神家园,我个人认为就是超越物质的东西,你也可以理解为跟我们的心理有关的东西,他是人之区别于动物最大的地方。人之所以有精神的需求,其实跟人类有新皮层有很大关系,人类这个超越动物大脑的部分,就是我们精神追求的基础。如果人不去理会自己的精神追求,那么其实将与动物无异。
马斯洛在将需求层次的时候,越往上的需求就越靠近精神,甚至去到了现在少数人提到的灵性层面,我个人认为,人类的发展,或者说智慧的发展,是逐渐趋向精神的。关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我有一篇文章《你知道吗?灵性才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顶层》会讲得更加详细,并给大家补充了需求层次没有提到的灵性层面,希望深入了解的,可以阅读该问。
总的来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一辈子,需要提升的是精神,如果连自己的精神家园都找不到,确实会活得比动物好不了太多。
其他网友回答
给心灵一个纯净的地方让心灵安家
其他网友回答
王小波留给我们的是一种自然的感觉,保持了人性中最天然的部分,不被尘世所玷污,他的思想纯净透明,他的文字如水一般流淌,似涓涓小溪流入心海。李银河把小波比作“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这是一个相当精准的评价。虽然他一直处于主流文学的边缘,但是毋庸置疑这也是一种食粮,一种由他的精神家园带给我们的启迪与反思,力量与感情,现实与诗意乃至幸福感。有人说,王小波用他的生活和写作,去实践这种价值、传播这种价值。他让人们看到,一个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维的乐趣,拥抱,也可以跟随灵魂的舞蹈,在凡俗生活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人,是最具有判断力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
的确,王小波所作的一切也许就可以归结到这一本书中——《我的精神家园》。他就是要为我们寻找并保有一片精神家园,当然,更为他自己的兴趣,这才是王小波。我们这些浮躁的人,这些特立独行着的人,应该稍微静下心来,反观自己,是否做到了成为像他一样的,从内而外的,一个纯粹的、只有低级趣味的特立独行的“猪”。
《我的精神家园》全书分文化篇、艺术篇、社会篇三部分,王小波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我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虑及的生活,就是这份真实,使我们不再混混噩噩地生活在世俗社会中间。因为他,我们知道这世界还有智慧,还有有趣存在。
《我的精神家园》我只读过一遍,但是例如“我活在世上,无非是想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生活本来时件很轻松的事,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显得过于认真了,因而,我们会突然发现,生活好累”这样的经典,却深入我心
其他网友回答
人的心理最明亮的纪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什么是精神家园?.jpg”/>
我的精神家园,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偶尔,我也会看书评和影评。说实在的,我对那些书评人和影评人,除了佩服,就无话可说。
就说我昨天夜里写的那首短诗《黑夜》吧。今天早上,我把它发到“今日头条”,竟有若干读者专门对此进行解读,什么意境啦,什么意象啦,洋洋洒洒就是千儿八百个字。我当然除了感谢,便是鼓励。坦白地说,他们的解读和我涂鸦那首诗时所想表达的喻意确实大相径庭。但是,我不能说他们的解读就错了。这就是艺术的魅惑和艺术的魔力。作者的表达归作者,读者的感悟归读者,作者和读者通过文字达成一种心灵的默契。所以,我很少看到作者评论书评和电影编剧评论影评的文章。
正因为此,我读书多半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比如,前几年,读德里达、本雅明、卡尔维诺以及维特根斯坦的著作,我是不求甚解的。一则我的时空和他们的时空相隔遥远;二来我自认为我的水平尚不足以和他们以平视的姿态进行对话。即便如此,并不妨碍我去感悟他们的思想。
有时候,看完一本书,脑子一片茫然。有时候,读完一本书,只记得只言片语。只是在恰当的时候,遇到那恰当的只言片语,于是,有了心灵的震颤,我就记住了那只言片语。前不久,看了一本书,谁写的,书名叫什么,我都忘了,但是,“我们希望国家优雅地强大,希望世界很有爱,很温暖,入睡时放心,醒来也放心。”这句话却被我牢牢记住。
作家王小波的书,公开出版的,我基本都看过。关于王小波的作品,书评如汗牛充栋。今年春节,我给自己安排的任务就是“重温王小波”。昨天晚上开始看《我的精神家园》,不到一天的时间,我就看完了。合上书,我问自己:小波先生的精神家园是什么?我无言以对。
王小波当仁不让地是一位作家。但是,在我心中,小说也好,杂文也罢,只是他表达的一种形式。像卡夫卡、史铁生和昆德拉一样,王小波所有的作品都是他关于人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所以,读小波先生的作品,我是把它当作哲学著作来读的。他的思辨,他对人性的洞穿,甚至对于人的原始本能的描摹,非我们常见的哲学工作者可及。
“我以为科学和艺术的正途不仅不是去关怀弱势群体,而且应当去冒犯强势群体。使最强的人都感到受了冒犯,那才叫作成就。”这是《我的精神家园》中的一句话。他准确地为科学和艺术指引了正途。“关怀弱势群体”仅仅只是科学和艺术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但是,它不是也不能成为科学和艺术的追求。“冒犯强势群体”才是科学和艺术的正途。Do you know ? 如果你没懂,那是你的事,反正我是懂了,此正途也是我的根本遵循。
德国牧师马丁·尼默勒的诗《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是这样写的:起初,他们抓共产党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因为我是雅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王小波说:“众所周知,这里不是纳粹德国,我也不是新教牧师。所以,这些话我也不想记住。”你能懂得小波先生所说的反语吗?
读完小波先生的《我的精神家园》,我在想,我的精神家园又是什么呢?
小波先生说,“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倒是想说:我正活着,爱着,写着。这就足够。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我的精神家园摘抄赏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