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伍子胥为何鞭尸楚平王?其行为可取吗?
优质回答:
导语:
伍子胥是一个悲情猛人,说他悲情,那是因为他这一生,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说他是猛人,那是因为他做人做事都比较猛。
伍子胥全家遭到楚国陷害,他只身逃到吴国以后,发誓要为父兄报仇。结果带领吴国大军将楚国踏平,伍子胥挖出了楚平王的尸骸鞭尸泄愤。吴王阖闾十分信任伍子胥,可是夫差称王后,逐渐与其疏远,甚至开始怀疑伍子胥,最终伍子胥含恨被杀。
01一夜白头的伍子胥,前半生只为报仇。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曾经是楚国的官员,因为遭到了费无极的构陷,结果伍奢全家被抓。伍子胥和哥哥伍尚逃了出来。可是楚王担心伍子胥兄弟俩会在外面搞事情,所以就命人召回伍子胥兄弟,表示会放了他们的父亲。
哥哥伍尚比较仁义,他相信楚王和费无极的话,可是弟弟伍子胥却深知他们的计谋。所以伍尚回到楚国,而伍子胥则出逃在外。
伍子胥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吴国。可是忧心于父兄被杀的仇恨,所以伍子胥是一夜白头,这种仇恨已经深入骨髓,谁也无法改变。
他这辈子似乎只有一个理想,那就是灭了楚国,杀了楚王报仇。可是这件事并不容易,因为当时器重他的阖闾还不是吴王,于是伍子胥便辅佐阖闾登上了王位。
阖闾对伍子胥十分器重,同时也器重另外一位高人,那就是孙武。伍子胥负责战略上的总指挥,而孙武则在具体战术上作为总指挥,两个人合作非常默契,使得吴国很快成为了东方大国。
可是伍子胥从来没有哪一天是忘记仇恨的,所以他感觉时机成熟以后,便怂恿阖闾进攻楚国。结果楚国大败,吴国攻陷了楚国国都以后,伍子胥什么人都不找,就单单要找楚王报仇雪恨。
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史记》
当时的楚平王已经死了,新上任的楚昭王早就跑没影子了,这个时候的伍子胥愤怒之余,只好命人将楚平王的尸体挖了出来,鞭尸三百下泄愤。阖闾明白伍子胥的这种心情,所以并没有阻止伍子胥这么做。
02伍子胥的这种复仇方式过分吗?
这件事发生以后,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因为大家都在对伍子胥的行为指指点点,他们认为,楚平王再混蛋,好歹也曾经是伍子胥需要跪拜的国君。
现在伍子胥居然为了报仇,将昔日的主子给挖出来鞭尸,这种报仇方式实在是惨无人道,堪称禽兽。
一时间对伍子胥的声讨之声不绝于耳,甚至连伍子胥昔日的好友申包胥都认为伍子胥的这种报仇方式太过分,写信严厉地抨击了伍子胥。
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於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於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夺太子建秦女生子轸,及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史记》
伍子胥只是冷冷一笑,他用行动告诉世人,他就是一个倒行逆施的人,他想要做的事情,谁也不会拦得住。
那么伍子胥做得真的过分吗?这完全就是道德绑架,如果是你的父兄被楚平王给处死了,全家人都被楚平王给杀了,那么你会怎么做呢?难道还要去祭拜一下楚平王吗?
当然不是,可能你的做法要比伍子胥可怕的多。伍子胥此刻已经是吴国的臣子,就算昔日是楚国人,现在也跟楚国没什么关系了,当然除了仇恨以外。
所以伍子胥对楚平王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什么过失,反而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伍子胥如此对待楚平王,这就说明伍子胥不可能再有机会得到楚国人的任何好感。
伍子胥只有彻底跟楚国断绝了关系,才能够真正得到吴国的信任。所以说伍子胥的这一行为,也有为自己铺路的打算。
没有无缘无故的仇恨,既然仇恨已经酿成,那伍子胥肯定是要报仇的。既然报仇的方式可以随便挑,为什么伍子胥不选择一种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式呢?
03伍子胥辅佐夫差,结果被赐死。
伍子胥成为了阖闾最为信任的大臣,更是被封为了相国,是臣子当中地位最高的一位。可惜的是,阖闾在于越国作战的时候,被越国大将灵姑浮射中了脚拇指结果病死了。
昭王出亡,入云梦;盗击王,王走郧。郧公弟怀曰:平王杀我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恐其弟杀王,与王奔随。吴兵围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尽灭之。随人欲杀王,王子綦匿王,己自为王以当之。随人卜与王於吴,不吉,乃谢吴不与王。—《史记》
新上任的吴王夫差,虽然对伍子胥也比较恭敬,但是信任感却荡然无存。因为夫差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领导班子,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这个道理。
夫差更加信任太宰伯嚭,可是伯嚭这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势利小人。他收了越国不少贿赂,所以处处都为勾践说话。
在击败越国以后,是灭亡越国还是保留越国,伯嚭和伍子胥产生了激烈的争吵。后来因为伍子胥将儿子留在了齐国避祸,夫差最终更加信任伯嚭,疏远了伍子胥。
在伯嚭的谗言之下,伍子胥根本就没办法辩驳。伯嚭甚至告诉夫差,伍子胥有谋反的嫌疑,所以夫差赐了伍子胥一杯毒酒,解决了他的一生。伍子胥生前的遗言是,把他的双眼挂在城墙上,他要看着越国大军杀入吴国都城。
伍子胥的死,是吴国非常大的损失。他死后,勾践在吴国呆了几年就被夫差给放回国了。回到自己地盘上的勾践,开始厉兵秣马。
在夫差参加黄池会盟的档口上,勾践带兵杀入吴王宫,结束了吴国的统治。夫差回来以后节节败退,最终兵败亡国。伍子胥终于是看到了这一天。
总结:伍子胥是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伍子胥对大局的控制,那是非常强的。他的构想很简单,吴国先打垮楚国,再击败越国。与北方强国齐国联盟,从而吴国可以蚕食南方的所有诸侯国。
等到吴国真正成为了南方霸主以后,那吴国就可以掉过头来灭了齐国。可是夫差偏偏不听这些,他非要跟齐国作对,才会造成后来的悲剧。
伍子胥对夫差的态度,足见他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他始终认为夫差是一个晚辈,常常拿夫差当年夺位时,对伍子胥的许诺说事儿。当年夫差为了上位,曾经许诺将半个吴国送给伍子胥。
甚至在夫差不听从伍子胥劝告的时候,伍子胥居然把自己的家人留在了齐国。这显然是要为自己跑路做准备了,夫差又不是傻瓜,他怎么可能不生气呢?
所以说伍子胥的结局,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如果他能够细心揣摩夫差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或许结局也不会如此悲剧了。
参考资料:《史记》
其他网友回答
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
这是申包胥责怪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时候,伍子胥做出的回应。
可见连他自己都觉得这么做不妥当不可取,但却有他不得不做的理由。
伍子胥是楚国人,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儿子太子建的老师。
楚平王是个没谱的人,他看上了一个女人,按说一个君王看上个女人不算啥,但这个女人偏偏是太子建的妻子。
于是楚平王为达到目的,联合朝中奸臣逼走了太子建,对于太子的党羽,他也没有放过,太子老师伍奢一家首当其冲。
于是伍奢被判死刑,大儿子伍尚陪父赴死,并告诫弟弟,也就是伍子胥,活下去,为父兄报仇。
为了复仇,伍子胥从楚国出逃,一路乞讨到宋国先找到太子建,然后和太子建到达吴国。
凭着才干,伍子胥很快成了吴国公子光的门客。
伍子胥与吴国公子光做了笔交易,祝他登王位,他登上王位后助自己报杀父杀兄之仇。
公子光在伍子胥辅佐下成了吴王阖闾,阖闾也是个言而有信的人,当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
很快,伍子胥带着吴兵冲入楚国都城,此时的楚平王已经死了。
换作是你,如何报父兄之仇?
伍子胥也知道掘人坟墓不可取,但楚平王的行径确实可恨至极,明离子认为他并不过分。
但伍子胥鞭笞楚平王的事情却属于“臣辱君”的范畴,为后世帝王所不齿。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按那个时候的说法是可取,现在的法历就不允许了。
其他网友回答
01伍子胥为何鞭尸楚平王?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楚平王为了联秦制晋,让其子太子建与秦女孟嬴联姻。派费无忌到秦国去迎接秦女孟嬴,孟嬴很美。好色的楚平王在费无忌的唆使下,强纳儿媳。费无忌担心太子登基于自己不利,不断离间楚平王与太子建,并迫害太子建与伍奢全家。
伍子胥像
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干,不杀掉将成为楚国的祸患。可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将他们召来,不然就会成为楚国的祸害。”楚平王便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你们若来,我就让你父活命;不来,马上就杀掉伍奢。”
伍尚为人仁厚,束手就擒;伍子胥为人刚烈暴戾,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他料到来后会一起被擒,一定不会来,伍子胥便逃走了。伍尚到了楚国都城,楚王将伍奢并伍尚一道杀死。
一心想报父兄之仇的伍子胥,投奔吴国,后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并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吴王的另一个重臣孙武带兵攻入楚都,当时楚平王早已作古,继任者楚昭王早就跑了,这个时候伍子胥只好把楚平王挖出来鞭尸。《史记 伍子胥列传》载
“乃挖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02其行为可取吗?
伍子胥在中国文化里是正面形象,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人。我们看先秦的史册,诸如《左转》《韩非子》《战国策》等,提到伍子胥时,都肯定他的光辉事迹,说他是“烈大夫”。就连楚国后来的大诗人屈原也好几次写诗歌颂他,还表示“浮江淮以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要投入大海,去追随伍子胥的灵魂。
在我们的教育下,一直习惯了这个故事,可能察觉不出来,但你仔细想想,当下社会,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投奔敌国,带兵攻打母国,掘坟鞭尸,这不明摆着就是妥妥的“楚奸”,当然不可取。
那如果在秦汉至明清两千年来的封建王朝时期,此行为当然也不可取,想想宋朝的岳武穆,岳飞和其长子都被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宋孝宗时才被平反昭雪。但是他三个儿子活了下来,如果岳飞这三个儿子逃到金国,并引金兵攻打母国,帮助金朝灭了宋朝,掘了宋高宗的坟,然后鞭尸三百,大家还会这么歌颂他吗?然而在先秦时期,为什么伍子胥报父兄之仇,受到广泛赞誉,说他是“烈大夫”。
郭店楚简
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秩序的最高原则是血缘原则:家大于国。周朝的社会是一个血缘社会,周天子按照血缘远近及区别亲疏的程度把他的亲人分封到各地,他的亲人在自己的小国在层层进行分封,因此这样分封的结果就是,周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大家族当中,效忠于自己的家族,比效忠国家重要。所以当时普遍的价值标准是:父高于君。在郭店楚墓竹简《六德》篇上记载,“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意思是说,为了父亲,可以不管国王,但不能为了国王不管父亲。说明先秦社会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提倡“父高于君”,正是为了阻止国家权力向家族内部延伸。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是后世的观念,先秦人是没有这个矛盾的,所以伍子胥的行为在当时是可取且合理。
参考资料:张宏杰著《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图来源网络,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
伍子胥全家遭到楚国陷害,他只身逃到吴国以后,发誓要为父兄报仇。结果带领吴国大军将楚国踏平,伍子胥挖出了楚平王的尸骸鞭尸泄愤。那么伍子胥做得真的过分吗?这完全就是道德绑架,如果是你的父兄被楚平王给处死了,全家人都被楚平王给杀了,那么你会怎么做呢?难道还要去祭拜一下楚平王吗?当然不是,可能你的做法要比伍子胥可怕的多。伍子胥此刻已经是吴国的臣子,就算昔日是楚国人,现在也跟楚国没什么关系了,当然除了仇恨以外。所以伍子胥对楚平王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什么过失,反而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伍子胥如此对待楚平王,这就说明伍子胥不可能再有机会得到楚国人的任何好感。
伍子胥只有彻底跟楚国断绝了关系,才能够真正得到吴国的信任。所以说伍子胥的这一行为,也有为自己铺路的打算。没有无缘无故的仇恨,既然仇恨已经酿成,那伍子胥肯定是要报仇的。既然报仇的方式可以随便挑,为什么伍子胥不选择一种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式呢?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伍子胥为何鞭尸楚平王?其行为可取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