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山东兄弟的山东是什么意思(怎样欣赏王维的千古第一思亲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网友提问:

怎样欣赏王维的千古第一思亲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优质回答: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成了后世人们表达乡愁思亲情感经典语录。

诗开首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点名他的处境,为下文“思”张目。因为在异乡,而且是独自一人。人地两生,孤独无助,所以就免不了经常思乡忆亲。在家时与兄弟亲人一起读书,游戏,品酒,赏乐,那是何乐融融。而今独自一人,又是何等寂寥。两相对比,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到了节日,这种思念就更加强烈。我们要注意,这里不仅是说“重阳节”倍思亲,而是“每逢”都“倍思”。充分表现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

下联两句是“遥想”。一个“遥”字,相距万里。路途遥远,相见甚难。如何不思?这是承上。“登高”“插茱萸”草,都是当时当地的风俗。是他们相聚之时。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之一。而今,又是重阳佳节,众兄弟们必然也是和往年一样。而我,却不在其列,孤身一人远在异乡。一众一寡,对比鲜明。感慨孤独,思念欢聚,炽烈的感情,从字里行间,迎面向我们扑来。

这首诗语言精炼,言简意深,对比强烈,意象鲜明,感情沉郁。确实是一首思乡念亲的佳作。

其他网友回答

如何鉴赏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

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独自在异乡又恰逢佳节,分外思念家乡,家人的感情。

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他那时独自一人飘荡在洛阳与在长安之间。诗人的家乡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目为“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

赏析

独自在异乡异土即使生活多年,也总有一种外人的感觉。两个“异”更凸显这个陌生的地方与家乡风土人情差异大。异乡的生活是孤独凄然的,因此总是会想念家人。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的生活,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怀念家乡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最讨厌过节日,每逢佳节,别人都是阖家团圆,幸福安康,只有我孤孤单单的在街上游荡,自己吃饭,自己庆祝。看别人幸福美满的模样我就更加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举家团圆的日子,我却只能守着回忆复过。此句看似平淡,实则最为深沉。

每年的重阳节,我都会同兄弟们一起等山,采摘茱萸祈求今年平安顺遂。今年兄弟们仍然会登高远眺,采茱萸祈福。可是今年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会不会想起我?会不会也在思念着我。

整首诗没有明提伤和悲,总体平淡质朴,却给我们一种非常悲凉的感情。游子远游在外,每逢佳节倍思亲,都有此感触。家永远都是最温暖的港湾。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这首诗写进了教科书,应该说华人对此诗都耳熟能详,历来作为思亲诗典范。此诗朴实无华,朗朗上口,关于此诗的赏析也很多。在此简单补充几句。

唐朝官员选拔主要从公卿世族中擢升,虽有科举但录取率很低。自武则天起,重视民间人才选拔,科举录取率大大上升,科举成为读书人入仕的最主要路径。唐玄宗时期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将诗歌创作能力纳入考核,提高科举地位,并在洛阳、长安多次亲自面试应试者。一时诸多青年才俊纷纷涌入长安、洛阳谋求功名。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当时王维年方十七,正在长安、洛阳谋求发展。诗中一”独”两“异”道尽孤身求索,客居、离群,游离于主流环境之外的孤独之感。恰逢重阳佳节,家乡的兄弟们插萸登高,自己却不能参与,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其他网友回答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其他网友回答

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少一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怎样欣赏王维的千古第一思亲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jpg”/>

忆山东兄弟,忆山东兄弟的山东是什么意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课件出示22)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4]。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2.简介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24)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dú yì jiā xiōnɡ bèi

独 异 佳 兄 倍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2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课件出示26:图文)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

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27生字田字格课件) 兄 独 异 佳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比较:独一蚀 异一导 佳一挂 只一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介绍诗题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读准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为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

不足之处:由于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组织管理做的不太好,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些乱。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忆山东兄弟的古诗.jpg”/>

与忆山东兄弟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