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是由毛宗岗删改而成的,为什么书的作者却是罗贯中?
优质回答:
可惜我国明清时代还没有《著作权法》,要不就不会害得今人还提出这样的问题来。
根据《三国演义》版本嬗变的历史过程,我认为作者署名应该是:罗贯中原著 、毛宗岗等改编。
先说罗贯中。他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戏曲家。今存署名由他 编著的小说有数部,其中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作品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版本众多,究竟哪个版本是最早版本呢?
关于这个问题,学界多有争论,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三国演义》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刊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回本)。
由此看来,《三国演义》的原著作者是罗贯中无疑。
再说毛宗岗。他是清初小说评点家,也有称做文学批评家的。他与其父毛纶仿效金圣叹评改《水浒》的做法,假托得《三国志演义》古本,对罗贯中原著大加删改,并作评点,成为至今流行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有人说毛氏父子是对罗贯中原著的修订,我认为说“修订”分量不够,应为“改编”。
如上所述,把《三国演义》的作者署名为“罗贯中原著、毛宗岗等改编”是否较为公正?
其他网友回答
第一个问题:《三国演义》一书的成书历史。
我们现在所读的《三国演义》是毛宗岗和父亲毛纶根据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修改、编撰而成。
《三国演义》一书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标志性阶段,分别产生三本标志性著作。
第一个阶段是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这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
第二个阶段是罗贯中所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一阶段,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经历了三次较重要的发展与修订。
第一次是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第二次是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从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第三次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流传下来的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最为完备。
第三个阶段是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重大修改,在情节上变动很大,不仅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全书定为120回本,它取代了旧版本,广为流行。
第二个问题:毛宗岗修订的《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所著《三国志通俗演义》相比较,有如下几个特点。
1、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天命思想明显加强。同时,在表现技巧、文字修饰方面也有提高,较便于一般大众阅读。因此成为目前最为通行的版本,尽管毛本亦有一些缺失,但是仍不减其影响力。
2、有较先进的历史小说创作理念。主张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允许对一些人物及情节进行适当的虚构、补充,使历史小说更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也就意味着不能把《三国演义》等同于正史,它本质上还是“历史小说”。
3、有高超的刻画人物性格技巧。善于把人物放置于充满矛盾的复杂环境中进行刻画,从多面性、多视角展示人物性格特点。又善于对比的手法(包括正面对比、反面对比)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取得极大成功。
4、有着更加完整的艺术结构。在艺术结构上实现了前后一致、首尾呼应、脉络连贯、结构完整,较以前各版本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对后世小说创作和欣赏产生积极又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属于正史,罗贯中所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属于历史小说,这相当于三国历史小说从无到有的创作,毛宗岗修订的《三国演义》则属于在罗贯中基础上的修改而已,算不上从无到有的创作,故《三国演义》只能以罗贯中为作者,而不是以毛宗岗为作者。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三国演义》是由毛宗岗删改而成的,为什么书的作者却是罗贯中?.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