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止时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止时间是?
时代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讲话
全国广大青年要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座谈上的讲话
广大青年要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座谈上的讲话
从潘晓的人生路窄到魏祥的足够相信
一条红船,在历史的长河中驶来;星星之火,凝聚成照亮黑暗的光束。中国共产党缔造的共青团,已经走过了100年征程。这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从百年空谷足音中,我们听到了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运动的呐喊;我们看到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挥汗如雨的豪情;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青年学子们在 “挑战杯”里孕育的“闯与试”;我们更是被“青创北京”、“揭榜挂帅”这些创新机制带上了新时代奔腾向前的列车……
青春的船儿,怎样才能避免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答案似明烛照路:那就是青年要“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一个“志”字,道尽了青年对理想的思考和对责任的诠释。如果用前者为经,用后者为纬,请允许我们把历史的坐标聚焦在两个相隔37年的青年身上。他们,彼此虽身处不同的历史条件,但都在苦苦探寻人生旅程的新起点;他们,虽然阅历毫不相同,却都经历了巨大的苦难甚至生活的磨难,最后获得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感悟。从他们的人生经纬中,可以触碰到青年与时代的互动案例,可以感受到青年与家国的深沉情愫。
跨越时代的思想碰撞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长信刊登在《中国青年》杂志上。信中用沉重、幽怨、郁闷、诚挚、激愤的笔触书写了人生的痛苦和创伤,甫一发表,即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
信中讲述了原本对人生充满美好憧憬的作者潘晓(后来证明“潘晓”是当时两位青年的名字拼合而成)被“人生丑恶、狰狞的面目”打击,却仍然执着于“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以及寻求过程中的种种困惑。信中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并发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感叹。
《中国青年》1980年第五期刊登署名“潘晓”的来信网络截图
这次讨论引发了空前的热度,《中国青年》5月1日发行,14日就开始收到读者参与讨论的来信,17日上升到100件,27日突破了1000件,到6月9日,不足一个月就收到了两万多件讨论稿。
这次讨论标志着青年人对人生的独立思考。《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赞这场讨论“把青年思想深处的东西端了出来,进行真正同志式的谈论,是感人至深的”,新华社也就此肯定“只有了解青年,才能帮助青年,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解决问题”。当然也有大量的声音将潘晓的来信上升为“阶级斗争新动向”,甚至有人写信谩骂编辑部是“纵火犯”。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再推进到跨世纪的2017年——来自“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患有双下肢残疾又自幼失去父亲的18岁青年魏祥,用高考648分的优秀成绩即将叩开清华大学的校门。但在与清华甘肃招生组沟通时,由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入学还有不确定性,魏祥主动向清华招办致信陈情,讲述了自己十多年来奋力求学同时被母爱呵佑的经历,也“恳切希望清华大学能够给我母子俩帮助解决一间陋宿,仅供我娘儿俩寄身而已”。清华招办随即向他公开回信,表示将妥善为其解决后顾之忧,并在信末尾鼓励道:“我们想对在求学路上荆棘丛生的学子们说: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这个真实的励志故事,当时一经《北京青年报》及旗下公号“教育圆桌”报道,旋即让万千网友泪目,不到两天的点击量就达到870多万,两万多网友在评论区的讨论感人肺腑——有的赞叹清华的师德“让人热泪盈眶”,同时更感动于“这位学生及其母亲的毅力”;有的读完此文“已经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向自强不息的魏祥同学致敬!向魏祥的妈妈致敬!”;有的说“看哭了,相信有很多企业可以资助魏祥完成学业”;有的说“读完两行泪,却给人一种内心迸发而出的精神力量”……
如果说对理想的思考是青年人的精神涅槃,那么敞开心扉的大讨论则始终是一种青年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不管是当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怎样为光明的中国贡献青春”的大讨论,还是新时代像魏祥一样的励志青年引发的讨论,虽然因跨越时代而载体不同,但都是“沉浸式”的,其交流的本质、思想的碰撞、推动时代向上向善发展的原生动力从未改变。
“潘晓”的“三苦”和魏祥的“三福”
如果今天再来审视“潘晓”和“魏祥”,站在历史的坐标系上,我们可以看到两位热爱思考的青年所带来的不同时代特征,那就是“潘晓”的“三苦”和魏祥的“三福”。
潘晓的第一苦是“碰壁之苦”。为了寻求人生的意义,他看书,却总是从概念到概念,找不到书本以外的现实的回应;他求教他人,却总是觉得空洞不着边际,觉得周围的同事用现实利益掩盖了一切。
潘晓的第二苦是“务虚之苦”。他常常思考而不得,于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用概念求解概念,用书本求解现实,于是发出了“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的灵魂拷问。
潘晓的第三苦是“方向之苦”。在经过特殊历史时期的心灵创伤之后,在思想禁锢尚未完全破除、求真务实还没有蔚然成风的时代前夜,潘晓苦苦思考的人生困惑,实质上是一个时代的苦闷在一个青年个体上的投影。他的“方向之苦”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2017年8月23日,魏祥到清华大学报到
而新时代的魏祥相对应地却有“三福”。一是“融合之福”。一个残疾人看似无法参与的运动会,魏祥却成为了坐在轮椅上摇旗的“队列指挥官”,“我们不希望他感觉到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班主任魏亚军接受北青报采访时的话语生动阐释了教育学意义上“平等”的内涵——那就是残健融合、爱心如水、壁垒消融。
二是“实在之福”。魏祥的青春历程中似乎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脸蛋儿贴在妈妈的后背上冒雨去上课;他解出了一道物理难题分享给同学;他在床头反复按下按键悉心感受那首《感恩的心》……这些事唯其“小”,才更显得“实”。“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魏祥从不务虚,在求学奋进的路上,他每天把握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爱、实实在在的奋进、实实在在的点滴积累。
三是“感恩之福”。单身母亲12年如一日送儿子魏祥上下学是一种“养育之恩”;同学默默将魏祥的长条凳换成靠背椅是一种“知遇之恩”;善于发现并发挥魏祥特长的班主任老师是一种“伯乐之恩”……当感恩的种子在心里渐渐发芽,向上向善就是他成长的方向。
两位青年对时代的思索说明了什么?
站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回望潘晓和魏祥,两个个体在各自的时代里踽踽独行,他们通过自身的思索和实践勾勒出的时代画像迥然不同。
人生的轨迹超越不了时代的条件。潘晓没有上过大学,却渴求知识的润泽;她没有经过历练,却特别想拥有成熟的人生。而魏祥呢,虽然生于苦甲天下之地,但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叩响了清华之门;他不善言辞,却在“让人足够相信”的教育氛围中,“活成了让人尊敬和崇拜的样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人都必须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这“灵敏”表现在潘晓身上,就是他的疑问本质上是青年人走出思想僵化迷信,对人生作出自己的独立思考。正如1982年党中央在给团十一大的祝词中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党和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青年的觉悟和奋斗”。而表现在魏祥身上,却是以苦难孕坚韧、以大爱携平凡的人生实践演绎了新时代的榜样力量。
人生的轨迹超越不了时代发展的阶段。潘晓引发的人生观大讨论,曾被比喻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初恋的爱也许是真挚的,但又往往是稚嫩的;初恋的情也许是急迫的,但又往往是短暂的。那个特殊的时代阶段,让潘晓陷入了“窄”与“宽”的人生之路的诘问中无法自拔;而在新时代里,魏祥所做的,正是在实实在在的“奋斗中摸爬滚打,体察世间冷暖、民众忧乐、现实矛盾,从中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生的轨迹超越不了时代对青年的引领。潘晓的迷茫实质上是时代的迷茫,在思想禁锢的迷雾尚未散尽的前夜,长于思索的青年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思想的“真空”;然而对于今天的魏祥而言,时代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奋斗舞台,他也在这个舞台上实现了自我。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青年人思想修为时多次辩证地论述“大”与“小”的关系:所谓“大”者,就是谋划时统揽大局,所谓“小”者,就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有道是把小事当成大事做,“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回顾残疾青年魏祥勤于圆梦清华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新时代的青年们那些所有敢于“有梦”的坚持、勇于“追梦”的奋斗无不是在“大”与“小”的时代逻辑中完成的。
是时代的洪流,造就了每一代青年独有的际遇和机缘;让时代的画像,永远为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韶华作证!
回顾
积极投身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热情投入不懈探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广泛参与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力建功意气风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百年来每个阶段,在党的领导下,都涌现出一批批优秀青年代表,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本文从各个历史阶段集纳一些代表性案例,以飨读者。
第一阶段:积极投身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高君宇 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北京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也开启了北京青年运动浩荡百年的荣光。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屹立时代潮头。1920年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高君宇被选为第一任书记。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自题诗,也是他短暂而壮阔一生的真实写照。高君宇少年时期就关心社会,对政治问题有浓厚兴趣。高君宇后来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学习。1919年5月4日学生爱国游行时,高君宇积极参与。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高君宇投身其中。1925年1月,高君宇抱病出席了在上海开幕的中共“四大”,同年3月,因猝发急性阑尾炎割治无效不幸逝世,年仅29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书写了有担当、有志气的青年推动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壮丽诗篇。
第二阶段:热情投入不懈探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胡耀林 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队长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想要迎头赶上,更要在经济建设上“加把劲”,青年们作为生力军,积极投身建设,助推各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成为现实。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北京青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去。10月15日,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开工兴建,要在一年内完工。工期紧、任务重,工区团委根据自愿参加的原则,选择了18名团员青年,组建了一支木工青年突击队,胡耀林出任队长,这是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
突击队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青年们的责任感和光荣感。胡耀林青年突击队提高生产效率146%,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木工组也平均提高生产效率一倍多。
青年突击队为青年团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创造了一种工作方法,在首都、在全国青年中,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突击竞赛热潮,彰显了青年人在这一历史阶段的责任和担当。
第三阶段:广泛参与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青年文明号 积极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后,青年人用特有的热情,做出自己的贡献。
1980年代的北京地铁站,只有复兴门站都是年轻人,服务热情、工作认真。为充分发挥青年在首都服务工作中的示范作用,1985年五四青年节,复兴门站被团市委和地铁公司联合命名为“共青团站”。复兴门站成功创建了市级、全国级青年文明号,为地铁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
“共青团站”体现出的引领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了思路和榜样。进入90年代,北京团市委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各级各类青年文明号集体,在工程建设、窗口服务、城市运行、物资保供、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科研生产、服务保障等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北京公交集团客四分公司1路682车组、首旅集团北京饭店餐饮部北京厅、首发集团京开高速公路管理分公司杜家坎收费站、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站售票车间甲1班组(双语)、北辰集团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北京城建园林集团金都公司天安门广场特级养护班组等。北京市各级各类青年文明号集体,成为共青团服务首都建设、推动行业发展、促进青年成长、弘扬文明风尚的一面青春旗帜。
第四阶段:奋力建功意气风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兴青年 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生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经济业态的出现催生了大量弹性和灵活就业的新兴青年群体,他们正成为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过程中的新生力量。北京也已成为新兴青年群体的重要聚集地。
新兴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发光发热。常凯是美团外卖望京站的一名配送员,也是“美团美好朝阳骑士”的第一批“小巷管家”,除了完成本职送餐工作,他还结合走街串巷时的所见所闻,随时向主管部门反馈城市治理中的问题。像他一样作为快递外卖小哥注册成为“小巷管家”的还有数千人,助力辖区城市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副秘书长董建勇,将街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还登上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伟大征程”的舞台。
2021年上半年,团市委开展了北京新兴青年群体状况调研,并对接相关部门,推动以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加强北京新兴青年群体工作的若干措施》。目前,25家单位正稳步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落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郝羿
编辑/彭小菲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止时间和目的各是什么?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