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果宋江知道最后的结局,他还会诏安吗?
优质回答:
宋江最初想除掉贪官为朝廷效力
从宋江在浔阳楼的题诗:“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可以看出,他觉得自己满腹经纶,有治理国家的经天纬地之才,一直不得志,只能在 郓城县当一个比芝麻还小的押司,全是因为贪官污吏压制。于是他开始结识江湖豪杰,想着有朝一日借着他们的力量替天行道,打倒贪官,得到皇帝的恩赐,成为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光宗耀祖。如果宋江坚持他的既定方针的话,先杀了贪官奸臣,那么他就掌控事情的发展方向,最终有一个好的结局。但从他的所作所为看,宋江并没有铲除贪官污吏的能力,更没有改变大宋朝命运魄力,他充其量就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
宋江上梁山时抱着率领梁山好汉“清君侧”的雄心壮志,但是上了梁山后,发现这些好汉除了林冲、武松、鲁智深几个名符其实外,大多数都是些打家劫舍、偷鸡摸狗之徒,这帮乌合之众根本无法与高俅、蔡京、童贯率领的宋朝精锐兵将匹敌,成不了大事。于是他改变了初衷,干脆赌一把,让皇帝招安梁山好汉,也许皇帝会感谢他的诚意,让他和高俅之流一起执掌朝廷大事。宋江意淫一番后,觉得这个方法虽有风险,但总比拚得你死我活强,他开始谋划他的招安计划。
宋江扰动天下引起朝廷关注
宋江上梁山后,发现梁山老大晁盖天生有反骨,不会向朝廷屈膝求荣,他招安的计划无法实施,于是乱军中安排人放暗箭射死晁盖,搬掉绊脚石,开始实施他的招安计划。
首先需要把声势搞大。水泊梁山已经存在好多年了,朝廷并没有去清剿,就是因为梁山就是拦路抢劫的一群小蟊贼,整不出多大动静,不值得朝廷费心。这样的小贼窝求朝廷招安,朝廷也不会搭理。宋江必须把动静搞大。于是他利用自己用几两银子买来的义字,大肆拢络通辑犯、流窜犯,不管是杀人的,开黑店的,还是偷鸡的,盗马的,凡是因为犯罪在官府挂上号的,照单全收。
光有这些乌合之众不行啊,于是宋江和腹黑的吴用一合计,开始陷害一些正人君子,李应不想上山,烧了庄子,家人全当人质抢上了山,扑天雕不留也不行;卢俊义不想上山,吴用就在人家墙上写反诗,授意管家睡了卢俊义的老婆,玉麒麟不想戴绿帽子杀了人,只好上山躲风头;朱仝不想上山,吴用就让李逵用大斧子把小衙内脑袋劈成两半,美髯公一百张嘴也说不清;秦明不想上山,宋江就把他灌醉,让人假装他造反,结果老婆孩子全被害死了,霹雳火只能杀昏官造反……就这样,宋江用歹毒、卑鄙、无耻的手段,很快凑成了梁山108将的阵容。
二是要把事搞大,给宋朝朝廷施加压力。本来偷鸡摸狗的事,晁盖本不想搭理,宋江却劝说大动干戈,三打祝家庄,打得天昏地暗。之后打曾头市,害死了晁天王。打大名府,把卢俊义拉上了梁山。皇帝派大臣招安,宋江却故意挑事,安排阮小七偷换了御酒,激起好汉们的愤怒,让朝廷觉得梁山人不好惹。之后又和童贯、高俅开仗……
宋江做这一切,都是在为招安铺垫,让朝廷知道了梁山的实力,用实力证明宋江是天下一号人物,不能等闲视之,招安后必须委以重任,这样他就能得到高官厚?,有能力和老牌的奸臣们抗衡。如果真能像宋江想的那样,被朝廷重用大权在握,那么宋江就改变了招安的结局,变悲剧为喜剧。
但是宋江低估了对手的智商,高俅用更高明的招式对付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蟊贼首领。招安他们后,就让好汉们去了讨伐方腊,狗咬狗,打得两败俱伤,梁山好汉死伤大半没剩下几个。宋江投出了最后筹码,用兄弟的鲜血换取朝廷的信任。反正死的是兄弟,虽然伤感,如果朝廷会感激他,赐他功名,宋江还是最后的赢家。可悲的是高俅不会放过他,一杯毒酒,粉碎了宋江的如意算盘,连本钱也折了进去。
其他网友回答
会的。
宋江的侠义让梁山很多弟兄佩服,并愿意让他做他们的头领。
但宋江对当时的朝廷并没有反感,而只是由于小人当道,他的当官为朝廷做事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加上杀了阎婆惜,被朝廷追捕,不得已而上梁山。
招安以后,做了朝廷的官,他就无所他求了,一心投靠朝廷了。甚至于在喝毒酒之前,也要把李逵一起拉着喝,怕他日后反朝廷。
宋江从上梁山时就时刻盼招安,等到招安了,那些王亲贵族肯定容不了他,他是一清二楚的,但他认为死在朝廷上也不算白来一世。
其他网友回答
《水浒传》中,宋江是知道自己最后结局的,不仅知道自己的结局,梁山好汉的归宿也早就有所了解。正是因为宋江知道了自己及梁山好汉的结局,所以,才选择了招安。
那么,宋江的结局是什么?假如如续书《征四寇》讲的那样,是被奸臣毒死,他还会选择招安吗?
宋江原本就不打算造反
及时雨宋江的出场,是在第十七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及时雨私放晁天王”。当时,宋江是山东济州府郓城县的一个小小押司。此人仗义疏财,声名远播,虽然不是体制内的官员,但宋江生活得很惬意。从衙门到市井,从郓城到江湖,人气旺盛,宋江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方式,非常安于现状。
晁盖劫取生辰纲案发,宋江出于义气通风报信,假若此人早就有反心,也就跟随晁盖上梁山了。阎婆惜扣押了晁盖书信,宋江一怒之下杀人,也是他不敢造反的表现。
却说阎婆惜要敲诈宋江一百两黄金,以晁盖书信相要挟,高声对宋江嚷道:“闲常也只嗔老娘和张三有事。他有些不如你 处,也不该一刀的罪犯,不强似你和打劫贼通同。”
阎婆惜这一叫嚷,反倒提醒了宋江。假如晁盖书信被举报到官府,一定是一刀之罪。倘若就此杀人灭口,事出有因,最多也只是个流配之罪。后来,雷横打死白秀英,没有被判抵命。阎婆惜身份与白秀英差不多,宋江杀她是有些把握的。
杀死阎婆惜,宋江负案逃回家中。朱仝找到宋江时,问押司哥哥去哪里躲藏,宋江说: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青州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白虎山 孔太公庄上都可以去,但却踌躇未定,不知投何处去好。
这三处地方都不是强贼占山为王之所,宋江逃命根本就没想到去梁山找晁盖。在江湖上绕了一大圈,宋江还是接受了法度处罚,被发配到江州牢城。
宋江在江州过得很舒适,根本就不像是一个配军,整天与戴宗、李逵、张顺喝酒,十分的逍遥快活。这天,因为独自一人来到浔阳楼,喝了几杯酒,有点晕乎,便在酒店的粉壁上题写了“反诗”。
所谓反诗,实际上是一首《西江月》词和一首七绝诗。假如,从宋江的经历来读“反诗”,大有无病呻吟之嫌。
比如,《西江月》这样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行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前面两句好理解,后面的话就真的是喝高了才胡言乱语的。宋江在来到江州之前,何曾如猛虎那样,潜伏忍受等待时机做大事?假如是,为何不敢上梁山呢?晁盖在梁山大弄起来,远在郓城县城的宋江简直就是心惊肉跳了。
清风山那会儿,虽然被刘高胡乱取了个“虎张三”的大号,但宋江也没有真的打算上梁山。这段时间,施耐庵主要突出的是宋江的孝义,不是写他要造反。
宋江在《西江月》中说要报冤仇,谁是他的仇家?假若宋江的仇家是阎婆惜、刘高,则是万万说不通的。即便是黄文炳,那是题写反诗之后的事情。从“血染浔阳江口”来判断,宋江是把整个江州城都当做了自己的仇家。这也说不通,宋江是心甘情愿接受发配的,途经梁山时,宁愿夺刀自尽,也不愿意留在梁山。怎么就跟江州有仇呢?
其实,宋江题写反诗,并非是说宋江要造反,而是为宋江的结局伏笔。招安之后的宋江,还将在江州有故事。
宋江何时有招安心愿的?
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第一次在《水浒传》中出现了“招安”二字。当时,武松血溅都监府,从十字坡张青那里化妆成行者,准备去二龙山入伙。途经白虎山孔家庄时,遇到了正准备去清风寨花荣那里的宋江。兄弟二人在孔明、孔亮家住了一段时间,便准备各奔东西。宋江舍不得武松,便劝他一起去清风寨。
武松当然也愿意跟随宋江前往,但是,“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
武松的话,几乎代表了梁山所有好汉。一百零八将中,大部分都是戴罪之身,有的也是“遇赦不宥”的重罪。即便是朝廷降将,因为战败也将面临追责。所以,武松接下来的话,也就代表了梁山好汉的心愿,也是梁山好汉期盼的一条出路:
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武松把招安看得很重,希望得到上天垂怜,让他活到招安的那一天。这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活久见”。金圣叹在此处夹批道:“武松不必有此心,只因上文宋江数语感激至深,便慨然将宋江口中不便说明之事,一直都说出来。”
金先生欲彻底黑掉宋江,便不顾文本的乱批了。宋江几时有这个心思的?施耐庵绝对没有写过这件事。宋江接着武松提招安,则是在半个月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宋江嘱托武松道:
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宋江说这番话,应当以武松所言为前提,并不是金圣叹先生批注的那样,宋江借武松之口说自己心中之事。
因为,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逻辑关系。当时,武松是准备要去造反的,宋江则尚无落草为寇的打算。去清风寨,投奔的是朝廷命官花知寨,而不是去做草寇。既然不是去造反,宋江有怎么能想到朝廷招安这一层?
从武松口中说出招安,倒是提醒了宋江。这其实也是二龙山好汉的一条出路,鲁智深救了林冲,得罪了高俅,杨志屡屡犯案,高俅、蔡京一齐都得罪了。但是,这两人一个原本打算在大相国寺清修,从菜头往职事僧人努力。另一个则与宋江有相同的愿望:“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武松的招安愿望,与宋江、杨志所说的去边上立功,都将是梁山好汉受招安,然后真的去边境抗击金兵的重大伏笔。所以,宋江在白虎山与武松分手时所说的“招安”,就是早早设计已定的梁山好汉的最佳出路,不管结局如何,宋江都是要走招安这条路的。
宋江预见了自己的结局了吗?
江州劫法场,宋江被逼无奈,走了武松的老路,也是到了“遇赦不宥”的地步。因而,宋江的出路也将与武松一样,“天可怜见,受了招安”。此时的宋江,是绝对不知道自己的结局的,等待招安的心愿也不会因为结局怎样而改变。
随着故事的发展,宋江提前预见了自己的结局。这是《水浒传》第四十一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中的事。
这回书是《水浒传》的总纲、大关节,对应的是“楔子”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楔子”是金圣叹批注的贯华堂本中的一回,为全书的开篇,《水浒传》中很多故事,以及施耐庵的创作思想都隐藏在“楔子”之中。第四十一回书之所以说是“楔子”的照应,是因为如下这一串数字:
宋仁宗“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正好对应九天玄女“三枚仙枣,三杯仙酒”、“三卷天书,,可长五寸,三寸”。
而在讲到宋仁宗嘉佑三年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之前,施耐庵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讲起,说此人是天上霹雳大仙下界,“替天行道”,结束了五代战乱,开创“天下太平无事日”的北宋王朝。因而,赵匡胤是结束一个时代的人物。九天玄女是道家最高阶神,“召见”道家魔头宋江,也应当具备结束一个时代的隐喻。
以此推之,宋江的结局将与北宋王朝一道,走向覆灭。那么,宋江知道这样的结局吗?
在九天玄女殿,宋江喝了仙酒,吃了仙枣,又得了三卷天书,便将“还道(还道村的隐喻)”。按照九天玄女的嘱托,“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既然是“为臣”,就肯定是招安了。受招安干什么?“替天行道,辅国安民”。
此前提招安,不过是打算通过这条路洗白身份,得到朝廷宽宥。从九天玄女庙出来后,宋江的招安便上升到“全忠仗义,辅国安民”的高度。这是宋江得知的梁山好汉的出路,或者结局。此后,梁山完成大聚义,宋江又把“替天行道”与“保境安民”组合起来,这就与叮嘱武松时所讲的话对接起来了,施耐庵以此伏笔,《水浒传》在七十回后,将有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
梁山好汉抗金,也不是宋江等人的最终结局。书中写道,当宋江在两个青衣女使的陪伴下走出九天玄女殿,来到一座石桥上时,使女提前向宋江预演了北宋灭亡的一幕:“二龙相戏”。这是靖康之难前的一段秘史,隐含着宋徽宗在国难当头之际,与童贯等人到镇江复辟,分裂朝廷的事情。
宋江正看待看仔细了,却被青衣女使推下了石桥——这就是宋江的结局,参与到了“二龙相戏”的场景之中。书中写得很清楚,先是“二龙相戏”,然后“二龙戏水”,因为“相戏”,所以,“二龙”最终到井里去“戏水”。传说中的五国城坐井观天,应当是一口枯井,或者是深坑。施耐庵以“水”喻井,就是隐写宋徽宗、宋钦宗双双被俘,被押到五国城坐井观天这段真实的历史。
宋江不招安,结局会好吗?
这个假定原本就不存在,因为,假如没有招安愿望,宋江便很难上梁山。上了梁山,其结局就是招安。再者,施耐庵作书,故事多虚构,但大线索、大背景则是依据了历史。包括宋江的很多故事,也是有“史”可查的。比如,宋江救晁盖、怒杀阎婆惜、九天玄女庙得天书,就是依据了《大宋宣和遗事》。因而,宋江最终的结局,也应当是有史料依据的。
《宋史》、《东都事略》、《三朝北盟会编》、《梁溪集》等史料都能证明,宋江及梁山好汉是因为战败,被宋徽宗下令招降了。之后,便参与了征方腊、伐幽州、抗金兵的历史大事。
除了这些历史(正史与野史)记载而外,宋江的实力也不容其如赵匡胤那样取代后周,建立王朝。
很多读者设想,假如宋江联合方腊,实力会加倍猛增,干掉北宋是有机会的。其实,这都是受了续书《征四寇》的误导,即便是宋江、方腊联手,灭掉北宋也没有一点机会。因为,童贯征方腊,主要的策略就是招安。童贯率大军到了东南,出榜招降,赦免方腊的追随者,承诺罢花石纲事,补偿因此遭受损失的民众。因而,童贯进兵顺利,宣和二年十一月“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讨方腊。”,宣和三年四月“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青溪。”
张叔夜收降宋江更显得容易,只用了千余死士,便“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江、方腊这样的实力肯定不可能掀翻北宋皇朝。只不过,部将投降,方腊却没有接受招安,兵败被擒,然后在汴京就义。宋江却因为副将(应当是吴加亮)被擒,便率众投降了。
宋江受招安,绝非续书《征四寇》写的那样,是卑躬屈膝去讨好宋徽宗,乞求招安。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受招安,至少应当是《大宋宣和遗事》记载的那样,与史实基本相符。为救副将,宋江被迫率众投降,然后被朝廷招安。
《水浒传》第一回书就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陈达被史进擒获,朱武无奈带着杨春行苦肉计,救下了少华山的“副贼”。朱武号称“神机军师”,并不是因为他足智多谋,善于阵法,而是隐伏了很多水浒机密,包括梁山受招安的过程。
施耐庵通篇讲“忠义”,正史上宋江受招安,正是体现了一个“义”字。
回到本回答主题,宋江即便是知道了自己的结局,也将坚定的接受招安。不招安,副将必死,梁山全伙必死。那么,“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便无法兑现,施耐庵前七十回的故事也就白写了。
宋江的结局到底怎样呢?
绿野老道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详细分析了宋江题反诗这回书的寓意,认为,这就是宋江结局的伏笔。
《水浒传》中的江州,绝对不是指江西九江,而是指江苏镇江。因为,书中蔡九知府的原型,就是蔡京的儿子蔡翛。此人确实在镇江做过留守,是一个具备“实名制”性质的人物。
宋江在浔阳楼题写反诗中的七绝,开头就讲到“心在山东身在吴”,九江不在吴地,施耐庵实写的是镇江。
上文讲到,宋江浔阳楼的反诗讲不通,因当时宋江并无“仇家”,没有报仇的对象。但是,宣和七年金兵进攻北宋,宋徽宗国难当头时甩锅给宋钦宗之后,宋江的“仇家”就出现了。
靖康(公元1125年)元年,北宋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宋史·徽宗本纪》、《钦宗本纪》都记载了“正月己巳,诣亳州太清宫,行恭谢礼,遂幸镇江府。”这就是宋徽宗镇江复辟——《水浒传》中的“二龙相戏”。
关于这段历史与《水浒传》的关系,绿野老道多有解读,此处不多啰嗦。根据本回答,讲几个大概。
首先,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隐喻的就是这件事。童贯与蔡氏兄弟蔡攸、蔡翛(镇江留守)与宋徽宗到镇江复辟,沿途之中斩杀无数被裹挟者。宋钦宗肃清此次复辟后,童贯、蔡氏兄弟,以及追随者纷纷人头落地。这就是“血染浔阳江口”,报仇的是宋钦宗。
其次,《水浒传》中,谁能“敢笑黄巢不丈夫”?不是别人,就是宋徽宗。已经做了太上皇的宋徽宗,在镇江搞复辟,本质上与谋反类同。宋江造反,岂能与镇江复辟相提并论。
如此解读,宋江那两首涉嫌无病呻吟的反诗,就有落脚点了。
这样的解读,并非脱离文本的臆想,而是在《水浒传》前七十回故事中能够找到伏线。上文提到的“二龙相戏”是一处,最重要的是宋江的“孝义黑三郎”这个绰号,以及宋江“出籍”的隐喻。
宋江并非家中老三,而是老大,施耐庵之所以写宋江是三郎,指的是宋徽宗以第三顺位继承人的身份,在皇太后以“孝义”为由的支持下,才做了皇帝的。所以,施耐庵要“黑三郎”。
宋江的“出籍”在原著中也读不通,宋太公根本就没将他出籍,而是把宋江藏在了家中。宋江的“出籍”,是指宋徽宗死在了五国城,遗骸运回临安后,也没有葬在南宋皇陵,实实在在的“出籍”了。
施耐庵在宋江的身上隐写了很多符码,而其被推下九天玄女庙石桥,也是其结局的真实写照——宋江在镇江复辟中殒命。
九天玄女曾经暗示宋江“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宋江的结局一定如九天玄女所言,招安之后也没能逃脱与北宋皇朝一道覆灭的命运。
无论宋江知不知道自己的结局,《水浒传》中梁山好汉都是要被招安的。这不仅是宋江的选择,也是武松等梁山好汉的选择,更是施耐庵设计水浒故事的必然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看历史成败品百味人生”,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如果宋江知道最后的结局,他还会诏安吗”?
我的答案是会的。
首先说宋江本属于体制内人,最早做的是押司。押司是什么,相当于现在的县政法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案件的整理和文秘工作。换句话说,就是说自小是学文的,四书五经是基本功,估计史经也不少读,明白成王败寇的道理;后来参加工作了有改为案件办理工作,接触了社会的各种阴暗面,使宋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更进一步。
从《水浒传》中对宋江的描写来看,宋江是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本职工作做的很优秀,得到上司的肯定,同事的认同,江湖朋友的认可,甚至有“及时雨”的外号。至于落草为寇,那是细节疏忽,不得已而为之。到了梁山,略施小计,就坐到了头把交椅,我们只能说宋江对人性的了解太深刻了,宋江也太有才了。
前面我们介绍宋江这么多,意思就是宋江是一个思路独特、战略眼光长远的野心家,而不是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山大王,宋江明白梁山水泊是很大、天险很多,但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被灭是分分钟的事情,至于为什么梁山数次没被打下来,“养寇自重”的道理,宋江明白,太尉高俅手下的将军也明白。宋江之所以心甘情愿和高俅唱双簧,是因为宋江明白只有梁山闹得越大,将来自己谈判的筹码就越多,诏安的时候封官就级别越高。所以说,宋江清清楚楚的预测到将来发展的结果,但他还会继续走下去,就像射箭,一旦射出就回不了头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肯定会啊,因为他没得选,
你也不要认为他傻,你知道他为什么造反吗???
他造反,就是为了招安,他同意招安,是他成功了,目的达到了,而不是他选择了招安,明白?
因为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把宋江这些人拉拢进来,防止他们造反,但是,总有些人读书不行,考不上科举,就只能另辟蹊径,也就是造反了,他们造反的目的,不是为了正义、不是为了农民、不是替天行道,而是为了招安,
包括后来的李自成,同样也是如此,到了1643年,李自成势力已经很大了,他依然没想着推翻大明,而且跟崇祯谈判,希望封王,他可以替大明去消灭满清。
所以,宋江就是为了招安才造反的,接受招安他的目的就达到了,后悔什么呢?你也该以为,他不知道接受招安的下场不好?他是明知道下场不好,依旧选择接受招安。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果宋江知道最后的结局,他还会诏安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