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何楼兰古国在沙漠里繁华了800年?
优质回答: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自然地理有很多的限制性条件。对于极地来说,限制其发展的是低温。对于高原来说,限制其发展的是高寒缺氧。而对于大沙漠来说,光照和热量都是很充分的,限制因素就是水。
如果沙漠里有水,就是一片富饶的绿洲。
没水的话,只能是一片荒芜的沙漠。
在今天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有一片古城,面积竟然可达12万平方米,方形的城墙,暗示着这里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楼兰古城。
要知道,现在的楼兰古城附近,可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根本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有过一段繁华往事。
中国的古诗文中,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也有记载:“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楼兰是一个自西汉到唐初,存在于西域的一个叫鄯善国的人建立的都城。
当时的楼兰城,建在罗布泊旁边,既然有泊,说明有水。当是的罗布泊有孔雀河注入,为这片沙漠中的城堡,提供了生命之水。
班固在《汉书》中,记载了汉代人眼中的楼兰国人:“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分国。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胡杨)、白草(芨芨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能作兵,与婼羌同。”
蒹葭,就是芦苇,是标准的水边生的植物,说明当时的楼兰城,确实有罗布泊中的水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但是之后的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孔雀河改道,罗布泊萎缩,楼兰没了水,就成了绝境下的一个死城。
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罗布泊和楼兰遗址。
曾经住在这里的人,早已因为干旱缺水无法生存,而迁徙到了其他地方。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其他网友回答
楼兰古国虽然是在沙漠,也历史现在的罗布泊。
其实罗布泊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达12000平方公里,上个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直到至1972年,才完全干涸。
楼兰古国地区原本是一片很大的绿洲,《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都有关于楼兰古国的记载,楼兰原本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国家,玄奘取经时也曾经路过楼兰。
1895年2月,瑞典人斯文·赫定沿克里雅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罗布泊地区,沿途进行了艰苦然而极富收获的地质学、生物学和古代文物遗迹的考察,初步摸清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重要古代遗址的大致情况。1900年斯文·赫发现楼兰古城,并在第二年三月进行发掘研究。并发现了大批的汉文、佉卢文木简、纸文书和一些粟特文书以及精美绝伦的丝、 毛织品, 别具风格的木雕饰品等等。
1934年5月,一支探险队在楼兰库姆河边扎下营地。他们要寻找隐藏在库姆河流域的一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 他们发现了一条流向东南的河流。它有20米宽,总长约120公里,水流迟滞,一串串小湖沼被芦苇、红柳环绕。并发现了著名的2000多年前的楼兰美女“小河公主”。1979年在孔雀河道的太阳墓考古队又出土了距今3800年前的印欧人种的“楼兰美女”。发现了近10处古代人类遗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铜器碎片、三棱形带翼铜镞、兽骨、料珠等人类遗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盖的黄土地表面。还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这清楚地显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楼兰,自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的确曾绿草萋萋,森林覆盖率达到40%。
虽然现在罗布泊是一片沙漠,而在古代时这里去是比较湿润的,很适于人类的生活居住。而往来不断的商业活动,也给楼兰带来了很好的商机和繁荣的经济,楼兰古国也就一直兴旺。睡觉自然环境的改变,楼兰古国变成了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楼兰古国便消失了。
据说楼兰古城的门票3500元钱,也真是个天价了。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其他网友回答
这里荒无人烟,寸草不生,风声萧萧、茫茫沙漠,断壁残垣,放眼望去,更像是一个生命的禁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一首《从军行》似乎把我们又拽回了古代,站在这片黄沙废墟上,人们不禁感叹“楼兰”是如何在此繁华了800年呢?
其实,2000多年前的这里是另一番景象,孔雀河和塔里木河蜿蜒奔流,缓缓流淌,源源不断的汇入罗布泊中,几百年里,罗布泊水量充沛,草丰鱼肥,物产丰富,滋养着沿岸大片的胡杨林,灌溉着数亩良田,也为过往旅客提供丰富的水源,罗布泊一度成为楼兰人的“母亲河”,楼兰也成了沙漠中的一片神秘绿洲。
其次,楼兰曾是西域各国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担当着国际大都市的角色。早期的丝绸之路由河西走廊出东皇过白龙堆、至楼兰后分为南北两道、一道向北,一道向西南,楼兰成为了丝绸之路的要塞城国,大量的商贾和使节在此云集,他们在这补给休整,感受着西域风情。为了给来往的商人们提供丰富舒适的生活,楼兰人开设大量的客栈,修筑整齐的街道、雄壮的佛寺和宝塔。楼兰美女能歌善舞,国内时常歌舞升平,宴会不止,一时间楼兰名声大噪,吸引着大批的使节、旅客和士兵前来观光游览、中转休整等。
同时,商旅们还将中原的紧俏商品,如茶叶、丝绸等带到这里,用这些商品与西域的玉器、马匹等进行交易,市场变得空前热闹,楼兰人和各国商旅都有了更深度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了能够提供充足的粮食,西域长使在楼兰大兴屯田,鼎盛时期楼兰所有的土地已接近20万平方公里,拥有12个部落村镇,人口达到了14000多人,士兵将近3000人。
东汉时,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和稳定西域各国的发展。中央政权开始在楼兰设置西域史一职,管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等事宜,提升了楼兰在中原的政治地位,为楼兰古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成就了繁华昌盛的楼兰,楼兰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经济繁荣空前绝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楼兰成为绿洲中的一个宝国,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然而,时空流转,岁月不经,大漠的风沙淹没了繁华喧嚣的楼兰,一时间楼兰神秘的消失了,留给后人的只剩下一片废墟遗迹和无尽的思考。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楼兰地区全是沙漠,那么它就不可能有着800年的繁华
沙漠的确可怕,但实际上万物都不绝对。您能相信在撒哈拉大沙漠的地下蕴含着惊人的水资源吗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撒哈拉沙漠地下的贮水量相当于尼罗河12年入海总水量。至于楼兰,虽然身处大漠,但是也曾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这也是楼兰赖以发展的生命源泉。
楼兰的水来自于烟波浩淼的罗布泊以及孔雀河,这里虽然没有海洋,但是有天山万年不化的积雪,这些冰块每年都能为罗布泊补充大量清水,据史料记载,楼兰人甚至在罗布泊建起了水榭楼台,罗布泊也是楼兰农业的基础。
除了发达的农业,楼兰还有发达的商业
楼兰是中国古代西域地区三十六国之一,后期又称鄯善国,其地理位置大致在罗布泊西岸至若羌县一带,古“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于是楼兰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以及欧洲文明的纽带,各地商旅为了利益贩运货物大多都会经过此地休整,这条经济之路也给楼兰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和消费需求,楼兰也因此成为三十六国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之一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其他网友回答
1900年3月27日,傍晚,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白人老头和几名向导、几头骆驼在缓慢地行走着,夕阳下,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沿着古塔里木河的河道,他们想寻找行踪不定的罗布泊,在太阳落下的时候,他们终于来到了一个土岗上。这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白人老头发现骆驼身上的水袋在漏水,所剩的用水已经寥寥无几。祸不单行,向导发现他们落脚必须用的铁铲也丢失了。老头决定,所有人员立刻就地休整,向导独自返回寻找铁铲。
行进中,独行的向导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城的城墙、街道、房屋,甚至还有烽火台。向导以为自己产生了幻觉,使劲揉了揉眼睛,才敢确定这一切并不是幻觉。他立刻返回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老头。老头异常兴奋,他们循着向导的指引,再次来到了那一片古城。由于没有了水,匆匆查看后他们就离开了,第二年他们又按照原路回到了这里,进行了大量发掘。
老头根据当地出土的佉卢文简牍“kroraina”一词,推定古城名为楼兰。此后,楼兰这个名字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深深地吸引着世界。而最早发现楼兰古城的维吾尔族向导,名叫艾尔迪克,那位白人老头,就是赫赫有名的探险家、瑞典人斯文·赫定。斯文·赫定在这里发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36张写有汉字的纸片、120片竹简和几支毛笔。这个被斯文·赫定称为“沙漠中的庞贝城”的古城震惊了整个世界。随后,许多国家的考古学家、地理地质学者、探险队接踵而至……
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1906年英国的斯坦因探险队;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险队;1910—1911年日本的大谷光瑞第二次探险队……
各国探险队在楼兰古城及罗布泊地区发掘出的文物数量之丰富、价值之大,震惊了全世界。这里出土了各个时代的石器、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古钱币等等,品种极其繁多,历史久远。在各种出土文物中,楼兰古城出土的汉锦和晋代手抄《战国策》最为珍贵。汉锦大约制作于公元1—2世纪,做工精细,色彩绚丽,并绣有文字,如“延年益寿”、“昌乐光明”、“延年益寿宜子孙”等吉祥字样。这里发掘出的晋代手抄字纸,比欧洲人最早的纸张都要早六百余年。在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了西晋时期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的信件,即“李柏文书”。以斯文·赫定为代表的探险家们,盛赞楼兰是一个湮没在“沙漠中的宝地”,是遗落在历史角落的“博物馆”,是“东方的庞贝城”。
延续了数千年的文明,湮没了数千年的记忆,慢慢揭开了神秘面纱,楼兰古城,在风沙和荒烟中渐渐显露出来。
考古专家根据楼兰古城附近遗址出土的古墓干尸推论,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间,楼兰地区生活着一群以游牧为生的人,他们金发碧眼,与古欧罗巴人种同宗。或许是因为逐水草而猎,他们仅留下几具干尸,就神秘地消失了。
其后2000余年,这一地区的历史出现断层,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中均找不到楼兰一丝痕迹。当时,楼兰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像今天一样恶劣,而是非常适合游牧或农业,但这一段历史成了不解之谜。
西汉时,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张骞通西域后,楼兰成为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南河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司马迁时代,“楼兰”一名已为汉人所知,这些记录就是依据张骞出使西域的所见所闻而来。
魏晋时期,中央政府设置西域长史一职,治所就在楼兰,楼兰也因此成为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从长安出发,古丝绸之路一路西延,到达楼兰时开始分为南北两道。楼兰作为亚欧大陆心脏位置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处在强大的汉帝国、匈奴和周围许多游牧民族国家夹缝中的楼兰,时常面临生存危机,各国也经常为争夺楼兰进行大规模战争。
晋代之后,楼兰突然再次消失,一个曾经繁华一时的西域重镇,在此后的1500多年里再次销声匿迹。
从公元前176年始见记录,至公元前77年更名为“鄯善”盛极一时,再到四世纪左右突然消失,楼兰留在文献中的历史十分短暂,也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楼兰什么时候建国,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生活,信仰什么宗教,是什么样的民族等等,都已无从考证。
文献中记载最多的,只是简单说公元前1世纪时,在汉帝国与匈奴的激烈斗争中,楼兰“小国在大国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努力维护自己的生存。西域史名家冯承钧感慨:“考证西域古国今地,往往一件简单问题,变成极复杂的问题,楼兰就是一例。楼兰疆域有多大?都城在何处?现在假定虽有几说,尚无定谳。”
楼兰虽然迅速而悄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却留下了“一块紧张的世界史的纪念碑”。1700年后的今天,荒漠古道中的楼兰依然保持着她“谢幕”时的姿态,残垣断壁揭示出尘封的记忆,令人恍然觉得历史就发生在昨天。诵读李白《塞下曲》中的名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仍能感受到历史的猎猎风尘。楼兰为什么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多少年来,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亡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大约从一万年前起,地球环境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性变化,距今10000年至8000年为升温期,距今约8000年至3000年为高温期(气候适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为降温期。三大阶段性变化决定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与方式,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
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了尼雅、米兰城、喀拉墩、可汗城、统万城、尼壤城等国家和城市的消亡。楼兰古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处在干旱内陆,在地球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消亡不可避免。
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亡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在距今7到8万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这对亚欧大陆中部地区的气候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再也无法到达这里,整个中亚地区都出现了干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趋势。
水源和树木是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楼兰古城建立在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在这期间,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但水源依然迅速萎缩终至最后消亡,城市也就无法存续下去。
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亡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一种观点认为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楼兰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早期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后来,经过哈密、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通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亡于瘟疫疾病。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绝大多数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楼兰因此而亡。
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亡于生物入侵。据有关专家考证,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昆虫蝼蛄,给楼兰带来了致命的灾难。这种蝼蛄生活在土中,它们以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的土地、房屋,在楼兰没有任何天敌,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无论如何,楼兰的消亡足以说明,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楼兰曾有挟制要道、左右东西交通的辉煌;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四邻诸国的壮举,然而,自然环境的演变、水系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由绿洲变成了荒漠,由盛世走向了荒芜。昔日塞外绿洲,今日黄沙乱冢,兴衰成败之间的落差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考。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为何楼兰古国在沙漠里繁华了800年?.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