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汤显祖《牡丹亭》的主要内容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反应当时什么社会情况?

网友提问: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反应当时什么社会情况?

优质回答:

汤显祖的《牡丹亭》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故事内涵的争论上,也体现在其创作理论对于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的推动上。

即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围绕它的争论一直都非常多。

《牡丹亭》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有两种说法

关于《牡丹亭》的主题,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欲望,都有各自的道理。

这部戏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青春少女杜丽娘因为游园而触动了情思,梦见了一个叫做柳梦梅的书生,坠入情网,将其样貌画下来便郁郁而终。

但谁知这个世上真的有一个柳梦梅,而这幅画像被他看见之后,也喜欢上了这个叫做杜丽娘的女子。于是三年之后,杜丽娘还魂与之结好。

故事的主线就是这么一件离奇的事,所以《牡丹亭》又叫《还魂梦》。

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杜丽娘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爱情?

这里有一个非常严重的漏洞,就是不符合生活逻辑。

试想一下,男女二人恋爱,是先知道对方然后再谈恋爱,还是先谈恋爱然后再知道对方?

很显然,杜丽娘的情况就属于后者,这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

而在这个故事当中,也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是以杜丽娘的感情为中心。也就是说,这个故事的基础是杜丽娘对柳梦梅的喜欢,而不是两人互相的倾慕。

这不是一种正常的恋爱关系。

那么,这样来看,这个故事就无关爱情了,而是欲望。

在豆蔻年华的少女因为诗歌和春景而触动了情思,产生了人在这个年龄段里本能的欲望和冲动。

这也反映了明朝社会上对于人性解放的萌芽思绪,他们尤为关注人天性的释放。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一个特点:

且把道场做欢场。

越是严肃的场合,明朝人越喜欢在这里谈情说爱。

而同题材的故事在此之前也有一部话本比较流行,就叫做《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所以,认为《牡丹亭》的主题是写人的天性、欲望,也是可能的。

但是持反对观点的人也有理由,那就是《牡丹亭》属于“传奇”一类的性质,通俗文学写离奇事儿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所以情节上的安排只不过是汤显祖为了吸引读者的手段而已。

汤显祖还为这部戏剧作了一篇《序》,比较著名: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是解释《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至情之人,所以情之一事感人至深,可以感动鬼神,令人死而复生。

所以,《牡丹亭》到底是不是一部爱情剧,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这种爱情观是不符合传统礼制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无论《牡丹亭》的主题是爱情还是欲望,都代表着明清社会中反礼制的呼声。

《牡丹亭》在形式上的创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诉求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古典戏剧在篇幅格式上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一本四折”。

简单来说,比如《窦娥冤》这部剧,一共只有“四折”,窦娥死在第三折,发下了三桩大愿,而第四折就是因为楚州大旱三年,其父窦天章来此调查,为窦娥平反昭雪。

我们经常说的折子戏,其实就是这样来的,戏剧分为一折一折的,每一折都有一个故事,有点像现在的季播剧,可以单独演出。

而《牡丹亭》一共分为了“五十五齣”,现在一般将“齣”写作“出”,用“一出戏”这样来表达,其实严格意义上是不对的。形容戏剧的“齣”目前还不能简化为“出”。

《牡丹亭》的篇幅很长,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分折模式,是一种新的格式。

除此之外,在用韵上还不按照曲律来进行,这是汤显祖的习惯。

古代写作传奇、戏曲的时候,每一个地方用哪个韵、哪个牌其实都有规定,但是汤显祖不按照规定来写,比较注重故事性和传奇性。

这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论,最为著名的就是以沈璟为首吴江派与汤显祖临川派的论战。

面对吴江派注重戏曲形式格律的特征,汤显祖明确表露了自己的创作观念,认为内容要大于形式: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辞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汤显祖对于戏剧模式的发难是非常成功的,一举打破了之前对于戏曲创作的桎梏,在明清两朝有着非常多的追随者,也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比如沈德符就曾经这样说:

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大有洛阳纸贵的韵味。

其实如果以明朝社会的状态来看,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汤显祖能有这么多的支持者了。

这个时代正好处于社会经济变革的时期,民间对于流传已久的社会状态有着不满,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压抑,使得这个时代的人心非常躁动,所以才出现了之前说的“且把道场做欢场”的状态。

这一时期的社会有着很明显地反秩序情绪,希望打破一些固有的成规,所以在文学批判这一方法总结的道路上远比诗文等作品创作更为出色。

在通俗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机遇存在。之前时代的忽视,给明朝文人留下来大量的可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就出现了很多让人惊叹的尝试。这与正统文坛上拟古风气有着鲜明的对比。

所以说,汤显祖《牡丹亭》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声望,除去其故事的离奇、精彩之外,还因为契合了明朝市井中的浮躁状态以及希望打破成规的渴望。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主要从巜牡丹亭》的文学地位、社会现实和传播三个方面来回答,希望有所帮助和启发。

《牡丹亭》的文学地位

汤显祖,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万历十一年,张居正逝世的次年,汤显祖考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后仕途坎坷,不依附权贵而免官返乡,自此未能出仕。

巜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他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进行创作,使之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该剧构思严谨,剧情冲突,起伏跌宕,情景交融,曲词善于化用前人名句成语,如李煜、谢灵运、王勃等,华美秀丽,声情并茂。

巜牡丹亭》写的是爱情故事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违背父命,私自到后花园赏春而发春心,在梦中与秀才柳梦梅幽会,事后便一病不起,因思恋过甚而亡。柳梦梅进京赶考,在梅花观中得到杜丽娘的自画像,与葬于此处的杜丽娘幽灵欢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同居临安。经历一番曲折,最终柳梦梅高中状元,由皇帝传旨,杜宝认可这桩婚事,合家团圆。

《牡丹亭》反应出明代的社会情况

汤显祖曾师从罗汝芳读书,后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罗汝芳将儒、道、释三家融合,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李贽则一直与封建压迫和封建传统思想作斗争。当时,“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大行其道。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48岁时完成《牡丹亭》,这个时候,他的思想已经成熟。

《牡丹亭》把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刻画杜丽娘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表达了以“情”反“理”的进步思想。

尤其是《牡丹亭》的第十出《惊梦》,作者抓住杜丽娘游园前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富家少女的矜持和娇羞,刻画出她的春情难以消遣的寂寞和对环境的不满。

到园中,女主人公看见春色满园,心起巨澜,有惊叹、感慨、悲叹、幽怨。这里既有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爱;有对春色的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也有对礼教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苦闷。汤显祖成功地写出了杜丽娘的青春觉醒历程。

《红楼中》的《牡丹亭》

《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很美;黛玉听牡丹亭,更美。由此可见, 《牡丹亭》对曹雪芹著《红楼梦》的影响有多大,《牡丹亭》在曹雪芹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昆曲《牡丹亭》彰显文化自信

昆曲是“中国戏曲之母”,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2001年5月,昆曲成为全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4年,著名作家白先勇改编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一出世,就让世人惊艳,已上演了350多场,成为了一部经典作品。曾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荷兰等国家演出,所到之处均获得高度赞誉。

这部唯美的剧作超越语言的隔阂,华丽婉转的唱腔,顾盼生辉的眼神,让当今的观众为四百年前的梦境感动,让东方典雅的戏曲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彰显出中国文化自信。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杜丽娘

【大家好!我是九日文谈。希望喜欢我的原创文字。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传承文化。图片来自网络,不妥即删】

其他网友回答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牡丹亭还魂记》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汤显祖也因一部《牡丹亭》而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这也是汤显祖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

该剧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反应出思想解放与生命自由的人性主义光辉,在那个时代,思想被封建礼教深深禁锢着,而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追求个人的自由是很难能可贵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闭式教育,妄图压制摧残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标,在人性光辉的照耀下是很难达成的。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识,不仅造就了杜丽娘青春意识与情感意识的觉醒,更是在杜丽娘的精神世界引发动荡,促使丽娘走上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解放之路。这对当时乃至后世的女性的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更多的女性敢于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爱情,敢于尝试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展现出属于人的真正的美丽与魅力。汤显祖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

其他网友回答

《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写于明万历二十六年,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作品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通过杜丽娘为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而起死回生的情节,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虚伪残暴的本质,热情赞扬青年人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斗争精神。“情”与“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贯穿全剧。

故事发生在南安太守杜宝的家里。杜丽娘是杜宝的女儿,她的父亲是一个冷酷、专横、虚伪的官吏,母亲是一个恪守封建道德教义的妇女。他们把女儿关在闺房里,灌输封建教育,希望把它教养成老成持重、知书识礼的“淑女”。

杜丽娘是一个聪明、美貌的少女,终日生活在封建礼教束缚的环境中,自然会感到厌倦烦闷。于是乘父亲外出的机会,私自到花园观赏春景。明媚的春光,姹紫嫣红的美景,更给她以强烈的刺激,惹起无限伤感,不由得发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感叹。游园后,和柳梦梅在梦中幽会,表现出杜丽娘内心的“情”冲破了封建道德观念—-“理”的束缚。从此,她在思想上明确形成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理想。她大胆地去寻梦,可现实给她的是失望和伤心,她病倒了。婢女春香把小姐得病的真情告诉了老爷和妇人,但杜宝不肯承认,硬说是“往来潮热,大小伤寒,急慢风惊”。这样,“情”与“理”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杜丽娘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只有走向毁灭,她的病死暴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杜丽娘临死前描下自己的真容,嘱咐把自身埋在后花园的一株梅树下,把真容盛在紫檀匣里,藏在太湖石底,等待柳梦梅的到来,反映她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何等的执着。她死后继续追求,找到了理想中的爱人,将生命托付给柳梦梅,终于爱情战胜了死亡,杜丽娘复活了,不怕父亲威胁,和柳梦梅成就了婚姻。

《牡丹亭》所描写的杜丽娘的斗争过程,是由希望到破灭,继而由追求到胜利,表现了她由生到死,死而复活的“至情”。“情”战胜了“理”,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愿望和进步理想。在大力倡导程朱理学的时代,《牡丹亭》的故事和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牡丹亭》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手法,赋予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故事写得曲折奇幻,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美丽迷人的戏剧场面,文采绚烂的曲词,卓越地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杰作。

汤显祖生活在明代政治极为腐朽的时代,皇帝昏聩,宰相擅权,宦官横行。他的思想受左派王学(王阳明学说的一枝)影响,并和当时以佛教禅宗思想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交往密切。这些影响形成他思想上追求个性解放,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的基本倾向。在文学上,他主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创作注意思想内容,艺术意境和文采,反对束缚于格律,反对矫揉造作。他的政治主张和艺术思想,在《牡丹亭》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反映。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觉得昆曲剧《牡丹亭》艺术价值非常高!尤其是当下有些浮躁的社会,有这样至真至情的故事情节真令人感动!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诵读中涌出惊艳的美!

尽管明清对文化比较压抑,但依然出现了《牡丹亭》这样的佳作,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坚守!

公众号:拉姆从文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反应当时什么社会情况?.jpg”/>

与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反应当时什么社会情况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