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全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网友提问: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这是禅宗六祖,也是创立南宗的慧能禅师的一首佛偈,背后是南宗和北宗对于参禅者见道悟理的过程之争论。这背后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五祖弘忍传法,引起了宗门法统之纷争。

神秀与慧能的“斗法”

故事发生在初唐时期,弘忍禅师在他的道场冯茂山东山寺(湖北省黄梅县)中传法,也就是挑选自己的接班人。

弘忍禅师聚集起所有门人,首先对众人普遍追求获得福报的修行目的表达了不满,提醒大家,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见道悟理,不要在修行的路上失去了自己的初心。

(图|五祖弘忍)

而后,弘忍禅师声称要挑选合适的接班人,谁有意向参选就写一首佛偈,比试下谁的佛偈最有见解,谁就接过自己的传法袈裟。

在当时,大家公认“上座”法师神秀为众僧中修为最高之人,大家都自知无法与之相争。因此,一时间竟然无人出来写佛偈。

神秀虽然是众望所归,但心里也犯嘀咕,生怕自己的修为不合弘忍禅师之意。所以,他趁着夜间大家都入睡后,悄悄地在墙上写下了自己的佛偈。

(图|神秀画像)

神秀心里盘算着,如果弘忍禅师看到这个佛偈后觉得很好,自己就站出来承认是自己写的。如果弘忍禅师觉得不好,那他就装哑巴。

神秀写的佛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弘忍禅师看到这个佛偈后,高度赞扬了这个佛偈。然后,弘忍将神秀单独留下。

原来,弘忍禅师已经猜到了这首佛偈是神秀所作,便对他说:“你凭借此佛偈的见解,已经有资格传承我的衣钵了。”

听弘忍这么说,神秀虽心中大喜,但还是诚惶诚恐地问:“师傅,您如何评价这首佛偈?弟子的修为到底如何?”

神秀本想再听一听师傅亲口称赞自己的修为,但他没想到弘忍禅师会这么说:“这首佛偈的见解很好,慧根尚浅之人按照此法门修行,应该不会堕落行恶。但是,你的修为离大彻大悟还远,只能算登堂,还没能入室。”

神秀原本屏住呼吸准备迎接胜利,没想到被老师泼了一盆冷水,顿时心底冰凉。

弘忍禅师看出神秀的失落,便说:“要不你回去再重新写一首,我再决定是否将衣钵传给你。”

神秀回去后,不管他如何绞尽脑汁,也没能写出一首更高明的佛偈。

这时候,东山寺中一个负责扫地舀米的杂工听人背诵了神秀的佛偈,觉得有些不妥。这个人就是慧能,此时他还不是什么高僧,甚至还没正式剃度,只是个在寺院中打杂的,也不知道这佛偈是弘忍选拔接班人的考题。

慧能来到写有神秀佛偈的墙边,觉得自己并不认同此参禅法门。于是,他也想出了一首佛偈。

因为慧能不会写字,便请人将自己的佛偈也写在了墙上。

慧能的佛偈就是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了慧能的佛偈,当众批评了慧能。慧能心里十分委屈,就回去继续干活了。

然而,就在当天夜里,慧能突然接到了弘忍禅师的传唤。弘忍对慧能说:“你的佛偈见解非凡,白天之所以批评你,是因为怕有人加害于你。”

然后,弘忍将《金刚经》秘密传授给了慧能,又将象征继承人地位的袈裟交给他,命人保护他下山逃命。

弘忍为何这么做?我们常以为佛门是清净之地,不会有权和利的纷争。但现实并不是这样,佛门的权力斗争甚至比凡尘更惨烈。

神秀是“上座”和尚,势力太大了。慧能得到了代表禅宗传承人的袈裟,就意味着他那与神秀截然不同的参禅理论将要成为正统。

理念之争大于一切,这已经不是神秀个人荣辱的问题了。弘忍禅师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他才会那么做。

如何理解神秀与慧能的佛偈?他们在争什么?

出家人参禅是为了明心见性,即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用我们比较好理解的词语就是“悟道”。“道”,是最终目的,而“悟”既是过程也是方法,慧能与神秀辩的就是“悟”这个方法。

即,得道的法门到底是“顿悟”还是“渐悟”。

神秀佛偈表达的意思是,人的身体是开悟的场所(身是菩提树,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人的心应该是清净的,所以,他将心比喻成镜子(心如明镜台)。镜子之所以看上去脏,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污染,所以要经常擦拭上面的尘埃。擦镜子就是修行,把镜子上面的尘埃都擦干净了,就到达了明心见性的解脱境界了。这就是“渐悟”,指的是悟道这个过程是需要按部就班地修行。

慧能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参禅开悟不需要什么道场,心如明镜道是真的,但它无形无相,怎么会是个台子呢?明镜无形无相(本来无一物),又哪里来的尘埃呢?

佛教的《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了成佛的潜质。而所谓的成佛,就是让自己潜藏着的佛性显露出来。显露,就是开悟的过程,既可以慢慢将镜子擦干净来显露,也可以捅破一层窗户纸来显露。前者就是渐修,后者就是顿修。

神秀认为成佛之道,只有渐悟一种法门。而慧能认为渐修和顿修都是成佛之道,资质差的人适合渐悟,资质好的人适合顿悟。这就是慧能与神秀的区别。

其他网友回答

尽管故事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但还是得先铺垫一下。

佛门五祖弘忍知道自己即将圆寂,便决定以征偈的形式传位,一日,唤齐门人,说道:

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数日后,其大弟子神秀在墙上题了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又过数日,墙上多出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原来,是出身贫苦的惠能,听到其他弟子吟诵神秀一偈,认为还未见本性,便托人帮忙将此偈题于墙上。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惠能接受了衣钵成为佛门六祖。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神秀尚未见悟,故未能得到弘忍的肯定,持此观点的多引用《六祖坛经》中的语意。但我觉得这有点过份褒惠能、贬神秀了。

且不说神秀之偈为原创。就内容上,也是两位大师出于对佛法的领悟,提出了各自“见性成佛”的方法论,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

事实上,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主张“拂尘看净”,并因此成为佛门北宗的开山祖。“渐修派”,也成为佛门的重要流派。

而惠能主张的“本来无一物”,实际上就是说“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惠能主张“见性成佛”,又被称为“顿悟派”,是惠能所创佛门南宗的主要法理。

而说回题目,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这便是六祖借此偈说的佛理。 其认为,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牵,是因为心对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会产生贪嗔痴。这样便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

其他网友回答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六祖慧能的禅悟之偈语,出自《六祖坛经》,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在记载中,发现这首诗原来有个典故。

菩提树

话说有一天,唐代高僧,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神秀,与佛教禅宗祖师慧能,(尊称六祖慧能)对话。神秀说:人就是一棵菩提树,僧人坐禅之处,就如一面明镜台。时不时要勤快地拂拭,不使尘埃落下。慧能听后,作答: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没有一物,哪里会落下尘埃?神秀领教,顿悟,连连念叨“阿弥陀佛。”

以上这段对话,是在告诉人们一个觉悟的道理。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用对话来解析,也许会更清楚些。

例如:佛对你说,你身上有灰尘。你去擦;佛说,你错了,是你心里有;你听后,用力去擦拭,佛又说:你又错了,是擦不掉的!你听后索性欲把心剥下来;佛又说你,错了!尘本非尘,尘从何来?!

当被问到此处时,你一定会愣住了,其实,这就是觉悟的哲理。这是在说人对世间一切事物的领悟,是在讲人的觉悟与智慧。人,本来是没有什么觉悟与智慧的,但它的确存在,那么,这些觉悟与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本来没有什么菩提树即觉悟与智慧,也不是明镜台即僧人坐禅之处打坐的地方,因为,这本来就是虚无的没有的物质空间,何处即哪里来的尘埃即灰尘呢?人要正确地认知自身能力,不要狂妄自大而浮躁,要以静制动。人的觉悟与智慧就是从静中获得的。

慧能

从以上这个意义来认识,这首诗不仅是禅语了,而成了人对自身和世间一切事物正确领悟与觉悟的深刻道理了。人,要有一颗平静的心,而不要被漫天飞扬的尘埃所左右,每时每刻地纠结,并用力与尘埃生气。而是要冷静地面对尘埃,从内心中感觉与领悟,这世间没有尘埃,只有光明,光明才是人们所需要的。这种境界就是菩提的精神世界,才是它的真谛。

尘埃怎么讲?佛教认为:自然与社会的各种尘埃都是浑浊人之心性的物质。之所以说它是尘埃,因为它玷污了人那颗纯净的心,这些尘埃触及人的身心就会变成污垢,所以才称之为尘埃。明白了尘埃的佛语,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诗很有意义。诗中“何处有尘埃”指的就是佛性贵在清净,色即空,尘埃也是空。

对于这首诗提到的菩提树,我们也需要了解,它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诗也是十分重要的。菩提树也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一棵大树下静坐七天七夜觉悟而成佛,后来这棵大树就叫做菩提树了。而诗中的明镜台是僧人坐禅之处,也有记载:“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资持记》)。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佛教禅语,是讲了一个觉悟与智慧的道理。人的觉悟与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人,遇到任何困难与烦心事,都要学会静心,看到光明,学会以静制动。

“菩提本无树”禅诗

总之,这首诗的意思,就是教导人们,要学会正确地认清自己,以静制动,获取觉悟,得到智慧,超然于世。

其他网友回答

佛祖释迦牟尼有一次传道,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着一朵莲花,展示给弟子们看。

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有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大迦叶会心一笑。

佛当时说:“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段话其实就是,我有一个修道的方法,是讲究顿悟的,传你大迦叶你了。

迦叶继承佛的这门法门,就是禅宗。

禅宗讲究的就是顿悟,只有“根器深利”的人,好了,咱们说人话,就是悟性特别高的人才能学禅宗。当然,佛是慈悲的,一般人没有那么好的悟性,可以修净土宗,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也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

好了,咱们接着说禅宗,后来达摩祖师来到中土,把禅宗也带来了,一直一直传,传到了五祖弘忍这儿。

五祖也需要选徒弟继承自己,就给弟子们出了一道家庭作业,让弟子们都写一个读后感。

大弟子神秀的作业: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

写得好!但说实话,还是着相了,所以神秀落选了。

小弟子慧能,是个传奇的人物,是个文盲,大字不识,平时就干杂活的,就是你们单位里的勤杂工,但是有一天听了师父讲《金刚经》,突然就悟了。

悟了之后,就什么都会了,样样精通。

我猜想,人们百世千世的记忆是储存起来的,形成了一个意识海,就像是你电脑里的硬盘,所有东西都存储起来了,只不过有时你忘记放哪儿了。

开悟之后,把千百世的记忆都想起来了,像电脑都可以检索出来,那当然是什么都会了。

慧能的作业,就是上面的问题。“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重点还是讲空的,世间什么都没有,都是暂时的,缘散了就没了,你想把它找回来,那不可能,所以一切不必太执著。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首无相偈。六祖慧能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第三十三代祖师,后由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传进中国,中国称初祖,由他下传五代,慧能大师在中国称六祖。

也没有菩提树,更没有明镜台,本来什么都没有,更没有尘埃所落之处了,也就没有尘埃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虚妄假相,若见诸相非相,若见什么相都不是相,即见如来,就是见到你的如来本性了。

物非物,事非事,人非人,什么都不是,都别当真,全都是假的。生活是因缘和合而成,全都是讨债还债而以,所以没有好人,坏人,没有善恶美丑,没有对错,都是因果帐。有一面之缘都得了。

世间一切物相都是假相,别争别斗,一切都有因果等着,所以不可胡作非为,种什么种子结什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jpg”/>

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