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节 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

网友提问:

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

优质回答:

“清明节”来自二十四节气的第五节气“清明”,根据西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也就是说,“清明”是“春分”后十五天。

根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的解释:“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而不知出处的《岁时百问》也有相近说法:“万物生长到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大意是清明时节万物正在生长,天清似水,地明如镜。

作为节气,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这个时节白桐花开了,鼠类入洞而鹌鹑类小鸟多了起来,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大约在唐朝时,“清明”开始进入诗中,在杜牧《清明》之前,孟浩然已有一首《清明即事》,其中提到“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但此处“清明”还不是我们今日的“清明节”,唐时人们扫墓祭祖还是从“寒食节”开始,寒食之后两日是清明,大约清明时才能完成所有的扫祭活动。

唐代非常重视“寒食”节,唐诗中有很多关于“寒食”的诗作,沈佺期、杜甫、孟云卿、韩翃都曾写过以《寒食》为题的诗,因为重视,所以也有了官方假期,根据《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开始寒食清明放四日假,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开始寒食清明休假增至五日,唐德宗贞元六年开始寒食清明前后各给三天,也就是说,从唐代开始,“清明”正式成为官方节日。

到宋代时,“清明节”的地位越发重要,不仅继承了“寒食节”的扫墓等习俗,还融合了“上巳节”的部分习俗,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主题,兼有禁火、冷食、踏青、植树、秋千、蹴鞠、赏花、咏诗等习俗活动的大型节日,从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可见当时都城东京清明节的热闹。

元代“清明节”基本定型,明清两代虽“清明节”官方休假规定,不过“清明节”外出扫墓和踏青等活动已被人们完整继承了下来,至1935年,民国政府又确定4月5日为清明节,而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以上是六甲番人整理的“清明节”来龙去脉,希望能为您解惑,更多精彩,敬请大家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介子椎

说到清明节,我们就不得不提起春秋时期的介子椎,因为这个节日和他有很大关系。

事情还要从春秋时期的晋献公说起。这位晋献公是当时晋国的国王,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山西省省长。因为晋国就是我们现在版图上的山西。

这位晋献公年轻的时候,是为骁勇善战,而且有能力的人,所以齐桓公就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了他,并且生了好几个孩子。

可是谁知道这位晋献公年老的时候从战败的部落弄回来两个美女,从此笙歌燕舞,开始昏庸起来,偏偏哪两个美女还都给他生了儿子。正当宠的那个美女叫骊姬,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坐上王位,就设计逼死了当时的国君候选人申生,这可是长子而且还是齐姜的儿子,剩下晋献公的儿子们一看不妙就跑了。

这下我们的主人公要出场了。重耳和自己的谋臣介子椎也跑路了,可是遇到灾荒没有饭吃,介子椎就割下子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做了一碗汤,重耳感动的大哭。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封赏了很多当年跟自己一起逃难的人,就是把介子椎给忘记了。

别热都劝介子椎去讨封赏,介子椎不听,还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去隐居了。重耳后来想起介子椎就想让他回来当官。

但是介子椎是个大孝子,不想离开自己的母亲。就带着母亲躲到了山里。重耳命人三面烧山,希望介子椎出来。结果等火熄灭后,发现介子椎和他的母亲死在了一棵老柳树下。重耳后悔不已!

他们在装殓介子椎的时候就从树洞里发现了一片衣襟。上面就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椎,重耳下令这一天不能开火,所以叫“寒食节”,第二年他们去山上祭拜的时候,发展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因为给老柳树赐名“清明柳”,并且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了清明节。

因此我们后世才有了清明祭祖,给过世的人上坟这一说。

其他网友回答

马上要到清明节了,清明节是踏春、祭祖的传统节日。但是,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并不清楚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节”。

一种说法,清明节的名字,源自于一种叫做“清明风”的东西。清明风,是古人根据风的性质和感官划定的八种风的一类:距离冬至日四十五天的那个风,是艮卦之风,又叫东条风。然后再过四十五天,“庶风至,震卦之风也,为管也”,这时候已经到了春分左右,也就是二月八日。从这天开始,再经历四十五天,清明风就来了,清明风也叫“巽卦之风”。清明风来的时候,大略就是现在这个时候,故而这时候出现的节日,也叫清明节。

为啥这股风叫清明风呢?

《虎钤经》讲:

立夏之日,位应巽宫,本宫风至,陶陶然圆缓而不散乱者,此之谓清明风者也。

可见,清明风,无论是从时间上来讲,还从本质上来讲,都是立夏的时候。立夏的时候,巽宫之风慢慢悠悠浑圆而来,不散乱,所以才叫清明风。但是,这和清明节,时间上对不上。清明风来临,比清明节晚一个月。这实际上可能是记载有误,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清明风是春分后十五天来的,不是立夏的时候来的。

我们抛开清明风,单看清明节。

这时候为啥叫清明呢?

根据《岁时百问》: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则是由于万物在此时荣发、生长,抽芽新嫩明媚,风轻云淡,故而叫清明节。

清明节原就是踏春,没有祭祖。但清明节和寒食节只差一天,寒食节是祭祀的节日,扫墓、禁火。人们索性将这两日合并起来,在清明前后踏春,清明节当日祭祖。清明吞并寒食,以至变成了踏春+祭祖的节日。

其他网友回答

三月三、清明节祭祖习俗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三月初三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其与清明节一起过,到底是个什么节?说不清道不明。原因是奴隶社会不搞竞争统一的“三”,破坏了原始大同社会的清明,不准说明,使其真意失传。

三月三,是传统的黄帝丶王母丶离三老母的生日,即民俗”三月三,生轩辕。”奴隶丶封建统治者不提倡过此节,可人民暗过,继承它。因清明在三月三、寒食节左右,三节合一过,因此,清明上坟祭祖有“前三(天)后四(天)”几天都可以的民俗。 清明节为龙骨火(活)虎节,文化内涵是阳光作业,光明正大,不阴暗,竞争创新,温故而知新 ,竞争的目标是:补不足的短板,达到均匀发展,薪火相传,清名永留天地间。我们应给我们的亲人丶朋友、儿孙传这一清明正义。

为什么这样说?清明要上坟点纸(烧纸)、添坟,其民俗是祖先告诉我们后人文化内涵:“点”是点醒、指点;“纸”是人文意识的载体;烧纸是薪火相传,去主观意识;“坟”是以土办法反”文”化。上坟(在坟上)点纸的意思是,要用竞争丶锻炼之火,制约以分裂的意识的土办法反文化,继承祖先的文化,但反对阴暗丶坟下搞鬼。 《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诗:”二十年来辨事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里的“三春″就是指三月三的”生龙活虎”(火)节的文化内涵: 要对奴隶丶封建社会宣传的文化说不丶否定(二十),辨明是非,”榴花”(石榴)代表女丶人民花开,照耀下的政府(宫闱)才是人民政府,搞以法则、法纪规矩(免)竞争丶锻炼(虎三春),“争及”的领导丶头脑(初春)候选人,要用(“虎三”加“兔四”=”马七”,代表的)交换、票决确定。三乘四等于十二(一条龙),即以规则竞争,通过交换、票决确定这一不二法门,中国梦丶每个人的”大梦”就实现了。

现在国家公祭轩辕黄帝陵,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日,祭祀先烈,我们要明白三月三丶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条件的上坟祭祖,温故创新,没有条件的,以各种适当方式祭祖,不可在野外丶街道乱烧纸,防止火灾事故。传统点纸,要画一圆圈,在圈里点,说否则祖先收不到。实际其本意是:只能在限制纸与火的环境点纸,否则,违背祖先本意,祖先不接受这种祭拜。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中,作者在开头写道:”话说三人……不提。”在结尾段借宝玉之口”告诉”人们:”以后断不可(在野外丶园林)烧纸钱,逢时按节,只备一炉香,一心诚虔……(或)随便新水新茶,就供一盏;或有新鲜花果,甚至荤羹腥菜,只在敬心(继承文化之道心),不在虚名。” 文/刘树成

其他网友回答

【书文小品】解答: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

春分后第15日,约是公历4月5日前后,是清明节,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等,它的节期比较长,有的地方三五天,有的地方十几天。一直以为清明节是一个节日,后经查阅资料,发现原来清明是三合一的节日,而且清明节大有来头。

一、清明节怎么来的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特殊的多,它兼具了节气和节日两重身份,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节日融合而成。

清明最先是以节气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概念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 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过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适合春耕春种,农谚中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所以清明是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节气。

另外,清明在早春三月,万物复苏,阳光明媚,气候宜人,人们会进行郊游和户外活动。这就为清明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寒食节

常听人说,清明节就是寒食节,那究竟它俩是不是一个节日呢?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长达一个月,汉代确定为清明前三天。唐宋时缩减为清明前一天!可以说,南北朝之前,寒食节都是比较盛大的节日,从唐开始它才慢慢并清明兼并。

人们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忠臣介之推,但实际上,禁火的习俗在周代已经形成,纪念介之推是在汉代才盛传开来。

据考察,寒食节禁火的原因有两种。

第一,上古时期人们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天上的星辰分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星和亢星为“龙星”,属于五行中的木。

先秦时期,人们出于对星象的崇拜和对巫术的感应,认为春季龙星出现在东方,容易发生火灾,当龙星初现时,应该禁火。所以,寒食节禁火在周代已经出现了。禁火期间不能生活做饭,必须事先准备好要吃食物,这种冷食就是“寒食”。

第二种说法,与火的来源有关。上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就不同,换季时要改火,换取新火。新火没到,官方会禁止人们生火。

《周礼》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仲春时,负责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摇着木铎,警告人们禁火,后来禁火就成为习俗流传下来了。

古代寒食节的“禁火”习俗和附会介之推的习俗,说明该节日正在慢慢向现在看到的清明节转化。

北宋王溥的《唐会要》记载,唐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郊游。唐高宗龙朔二年,朝廷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也就是禁止人们悲伤扫墓后欢快郊游,朝廷认为民间这种做法会对亡灵不敬。

然而朝廷禁令并没有阻止民间习俗的兴盛。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朝廷准许民间在寒食节进行拜扫之礼,并将习俗固定下来。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莹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唐会要》卷二三)

后来,因为官员要回乡扫墓,耽误公事,朝廷决定给官员放假。大历三十年下诏,每到寒食节,衙门放假五天,唐贞元六年,假期增加到七天之久。

王泠然在《寒食篇》云:“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

唐朝时,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和蜡祭,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寒食节到底是不是清明节呢?

综上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是禁火、扫墓、郊游,禁火三天后,清明这天用柳条、榆木换新火,清明的换火活动是寒食的一部分,两个节日基本连在一起。其实观察唐诗可以发现,唐朝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如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还有杜甫描写长沙清明节游春的《清明诗》:

著处繁华务是日,长沙 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唐会要》中记载,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下诏,宣布“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说明官方已经承认寒食和清明属于同一个节日。

晚唐和宋代,禁火食的习俗开始慢慢被人们忽视,人们提的更多是“清明”,等到明清时期,“清明”渐渐取代了“寒食”,而现在,大多数人只知清明节,而不知道寒食节了。

上巳节

相比寒食和清明,上巳节出现的稍晚些,它形成于春秋末期,最开始规定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是上巳节,魏晋之后改为三月三。

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大约有三种:

一是到水边祭祀、洗浴,除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我们称之为“祓”、“禊”。

二是到水边或野外召唤亲人的亡魂,也有说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的。因为古人认为人的灵魂会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所以人们会在初春招魂。

三是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并自由择偶。

上巳节的习俗比寒食和清明欢快多了,在上古时期,这不仅是驱邪求吉的日子,更是自由欢乐的日子。《诗经》记载:

湊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簡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所以,上巳节的氛围就有两种,一种是严肃的祓禊和招魂,一种是春游和交往,而人们更注重的是快乐的春游交往。

魏晋以后,水边招魂的习俗逐渐消失,变为人们在水边郊游宴饮。唐朝时,每逢三月三,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纵享流觞曲水之乐。这天,热闹的长安城还有都百草游戏呢!

因为时间临近清明,上巳节与清明郊游踏青的习俗相同,所以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中,可以说,清明节春游的习俗,主要源于上巳节的传统。

王维在他的《寒食城东即事》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这说明唐代以后,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已经合三为一。

二、古人在清明节做什么?

清明节作为三大节日的合体,它在古代节日的地位,堪比春节。那古人在清明节都做些什么呢?

祭祀活动

中国有三大鬼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鬼节”的主要活动是悼念人的亡灵,但是人们不称清明节为鬼节,因为这天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表达人们对死者思念之情和孝道。

清明节是全民性的节日,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都要在这天祭拜祖先,为此,唐朝还设定了清明法定节假日。

春游活动

因为清明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好,人们借此机会到郊外踏青游玩,亲近自然。古时候清明的郊游活动和扫墓活动一样重要,而不像现在将祭祀作为重点。其实根据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清明这天人们亲近自然,是合乎人性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

传统的春游活动有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踢球、斗鸡等,此里不详述。

节令食品

由于清明与寒食合而为一,一些地方还保持着吃冷食的习俗,一般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冷鸡蛋、冷高粱饭、冷馒头等等,在我家这里,一般是准备冷糯米饭。

很多地方他们会在祭祀后,分食祭祀食品,如晋南人过清明,会用白面蒸馍,中间夹有核 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这种食物叫做“子福”,象征着全家幸福团圆。上坟时,将“子福”献给祖先,扫墓之后全家人分食“子福”。上海清明节时要吃青团。

每个地方的清明食品不尽相同,但都各有特色。

后记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大节日,更是后人像先祖表达敬意的节日,它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经过流变,现在的清明节与古时已经有了较大差别,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了解这个节日的来龙去脉,了解传统文化。

图片源于网络

一家之言,请大家多多批评。喜欢的话点赞并关注,我们一起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jpg”/>

与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