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李斯被腰斩,满朝文武大臣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
优质回答:
大秦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斯,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公元前210年的沙丘上,李斯是名副其实的大权在握了,因为那唯一一个在他之上的人——秦始皇已经暴毙。但他却不合时宜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心甘情愿地走进赵高的大阴谋,一手好牌最终被打得稀烂。
从他昧着良心上了赵高的“贼船”,参与了“沙丘政变”的阴谋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必然死无葬身之地的凄惨结局。
因为他和赵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赵高是从头至尾地坏,他不仅要除掉李斯,最后就连皇帝胡亥也杀了。
李斯却有过梦想,有过正义,只是在利益相关时像一只自相矛盾的老鼠,最终没能战胜自己的欲望。
有梦想的李斯
公元前284年左右,李斯出生在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这个地方,文艺一点地说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草长莺飞,有成群的野兔出没。尤其是东门外水草丛生,空气湿润,让人流连忘返。但实事求是地说,就是一个偏僻的农村。出身决定起点,年轻时的李斯,虽然写得一手好字,却只能做上蔡县城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吏,仰人鼻息,蹉跎年华。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总是对出人头地有着迫不及待的渴求。所以有一天他上厕所时,看到一只脏兮兮的老鼠仓皇逃蹿时,突然有一种灵魂被击中般地震颤——这不就是我现在的样子吗?
同时李斯还想起前不久看到的另一只老鼠,那是一只在粮仓里面悠然自得地吃着粮食,心宽体胖的老鼠。同样是老鼠,面前这只,惶惶不可终日地偷吃粪便,骨瘦如柴。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人一辈子,有出息和没出息,不正是这两只老鼠的样子吗?生存环境决定一切啊!
李斯毫不犹豫地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跟着这个当世闻名的大儒,学法家思想,研究全套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毅然决然来到秦国,投奔在丞相吕不韦门下。
很快,李斯就以一手漂亮的小篆引起了吕不韦的注意,并被推荐给了秦王嬴政。
两个同样野心勃勃的人一相遇,就碰撞出来了剧烈的火花。嬴政需要李斯这样的人才辅佐他的雄图霸业,李斯需要嬴政这样的靠山获得他的荣华富贵。
在李斯的一手策划下,秦国“先灭韩,以恐他国”,又派人拿着大批金银财宝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效果显著。李斯一路平步青云,从长史做到了客卿,又被封为廷尉。
最终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业完成,李斯也登上人生巅峰,成为封建历史第一相。
有私心的李斯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千古一帝”秦始皇和“千古一相”李斯的相得益彰,也迟早有结束的一天。
公元前210年,年逾半百的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很快就在沙丘驾崩。李斯的天塌了。
没有李斯,秦始皇还会有其他丞相,但没有秦始皇,李斯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如同无根的草,逐浪的萍。所以当满脸写着阴谋的赵高站在李斯面前要拉他下水,帮胡亥篡位时,李斯看到了大逆不道,高高在上的他却始终强硬不起来。
阴谋家赵高不仅对胡亥胸无大志了如指掌,对李斯人性的弱点也拿捏得相当精准:李斯本出身布衣,正是因为不堪卑贱穷困才效命于秦始皇,而今虽然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依然时时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唯恐有一天眼前的一切会化为泡影。
赵高径直找到李斯,虽然只说了三句话,但字字都是有恃无恐地攻击李斯性格的弱点。
投石问路:“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
一针见血:“丞相,依你之见,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几方面,你与蒙恬将军谁强呢? ”
威逼利诱:“丞相是个聪明人,其中的利害关系恐怕比高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职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时候,你还能得善终吗?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实乃立嗣的最佳人选,希望丞相仔细度量度量。”
李斯大惊,听出了赵高想篡诏改立的意图,但态度却十分值得玩味。
李斯先大骂,断然拒绝,义正辞严地指责:“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你怎么说得出口!李斯本来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显贵。皇上现今将天下存亡安危托付给你我,怎么能够辜负他呢!”
接着李斯沉默半晌,黯然地说:“不及也。 ”(我在扶苏心中的地位与威望远远不如蒙恬呀!)
然后无奈地劝说,苍白无力地提醒,最后放弃抵抗“仰天长叹,垂泪太息道:‘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既然不想死,那我还不能活着吗?以李斯的聪明,他真的不能看透,事成之后,赵高会怎么对他吗?不会的,他还是太贪恋他已经拥有的一切了。
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李斯,怎么也没料到,在他点头的瞬间,他已经彻底沦为赵高阴谋中的一颗棋子。
有正义的李斯
虽然怀有私心,昧着良心参与了篡诏改立,但李斯内心的正义感还在。
所以当看到继位后的秦二世胡亥荒淫无度、大权在握的赵高残害忠良、大秦帝国乌烟瘴气哀鸿遍野时,李斯还是坚定地站出来了。
李斯面对危局,屡次想进见二世,但却不被接见。这正是赵高等待已久的情形,他在李斯百般无奈时假惺惺地过来安慰,实则是煽风点火:“关东盗贼四起,皇帝声色犬马。我想进言,无奈位卑言微。丞相乃先帝重臣,说话有分量,一定要多劝说呀! ”
赵高还毛遂自荐地帮李斯当内应,看秦二世什么时候有空就通知他,但他每次都挑选秦二世玩得正起劲时把李斯叫来。
因为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打扰。
李斯浑然不觉,还对赵高心怀感激。因为见次二世不容易,所以每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连几次,被扰乱兴致的二世非常恼怒,破口大骂:“李斯这老贼,竟敢拿朕寻开心!我闲着的时候他不奏事,偏我宴饮正酣之时再三扫我兴致。难道是看朕年轻,瞧不起朕吗? ”
赵高则趁着李斯不在诬陷李斯独揽大权心怀不轨。终于,在强烈劝阻秦二世修建阿房宫后,李斯被气极败坏的二世下了狱。然而此时的胡亥,早就被赵高完全迷惑,对于赵高为李斯罗织的罪名也深信不疑。
李斯在狱中血泪俱下的《狱中上书》中满含冤屈地痛诉自己跟随秦始皇之后创立的丰功伟业,也没有打动胡亥,反而被赵高诬陷为“先帝和功劳要挟皇上”,彻底一败涂地。
公元前前208年,李斯与他的二儿子一起被押入咸阳刑场。万念俱灰的李斯回头对他的二儿子说:“我多想和你再牵着黄犬,到上蔡东门追逐狡兔,还能这样吗?”
于是父子相望痛哭,最后一起被拖到咸阳街头腰斩,同时夷灭三族。
为什么从李斯下狱到最后被腰斩,都没有一个人给他求情呢?答案其实在“沙丘政变”时就有了。
秦始皇驾崩时,作为丞相的李斯是最有权势的。但他因为私心而甘愿将手中权势交给秦二世胡亥,胡亥却是赵高手中的傀儡。
这一场博弈的结局就是,赵高成了大秦帝国权势最大的人,并且二世继位后还赐予了他生杀大权。此时的赵高,用权倾朝野都不足以形容,说权势熏天也不为过。
我们从《史记》中赵高指鹿为马的记载就可以看出当时朝堂的形势: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要么沉默,要么阿顺,敢有说错话的,都被“正法”了。“指鹿为马”的事情发生在李斯刚被腰斩不久,当时的秦宫,这种形势,有人敢求情吗?求情有用吗?
李斯死后一年,赵高和赵成、女婿阎乐一起逼迫胡亥自杀,企图篡位登基,但这次秦宫君臣实实在在地“刚”了一把,全部低头沉默。
被迫无奈的赵高,只好把皇帝玉玺传给秦三世子婴。
子婴就比胡亥聪明得多,知道傀儡不会善终,立即密谋了刺杀赵高的计划。
胡亥死后五天天,作恶多端的赵高终于被宦官韩谈一刀砍死在秦王子婴的斋宫,子婴同时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来灭了赵高三族。
至此,参与“沙丘政变”的几个人,都死于非命。
四十六天后,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亡。
其他网友回答
凭实力得罪了所有人,又干了件龌龊至极的事儿,这样的李斯换谁也不会为他求情。
李斯这个人,可以说是功也煌煌,罪也昭昭,论功绩,他在担任大秦丞相之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这些影响数千年的政策,皆是在李斯的操持下完成的。
但论罪责,李斯可以说是大秦覆灭的主要推手,正是他在秦始皇病逝之后,与赵高、胡亥的合谋伪造遗诏,逼死公子扶苏,又杀害大将蒙恬、蒙毅,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秦朝也因此而亡。
当然,李斯的结局也是相当凄惨的,在秦二世胡亥登基不久后,李斯就被其下令处死。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李斯被处死的同时,身为他的同僚,却没有一个人出来为他求情,眼睁睁地看着李斯被杀,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说白了,之所以没人为李斯求情,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值得满朝文武为他求情。
李斯是秦国历史上死得最惨的丞相,其悲惨程度,远超被车裂的商鞅。
根据史料记载,李斯在彻底咽气之前,从头至尾,完完整整地感受了一遍什么叫做大秦的“具五刑”。
所谓“具五刑”,是秦国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这种刑罚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先对犯人施以“黥”刑,即在脸上刻字,之后,再对犯人施以“劓”,也就是用刀割掉鼻子。
这两步仅仅是开胃菜,接下来,就会“斩左右趾”,即把左右脚砍掉,紧接着,再“笞杀之”,也就是用藤条之类的物品,将人生生打死。
那么,人死了是不是就完事了?不,离结束还早着呢。
把人抽死后,下一个程序是“枭其首”,即将犯人的首级割下来,最后一步,则是“菹其骨肉于市”,也就是把尸体剁成沫。
这样的刑罚,光听起来就令人不寒而栗,而当年的大秦丞相李斯,却亲身感受了一番。
从曾经风光无比的丞相,到最终落了个如此凄惨的结局,李斯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什么叫做“从天堂到地狱”。
李斯原本是楚国的一个小吏,但由于不甘平凡,求学于大思想家荀子,在其学有所成之后,前往秦国投到了吕不韦的门下。
有思想又有才华,让李斯很快脱颖而出,不仅赢得了吕不韦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秦始皇嬴政的注意。
有道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李斯面对嬴政,及时提出了提出了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这一点很对嬴政的胃口,而李斯也因此逐渐得到重用。
在此之后,李斯不仅帮助嬴政制定了灭六国的详细计划,又在嬴政下令驱逐各国人才,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最终让嬴政取消逐客令,开始真心实意的广纳天下人才。
而李斯也凭借敢于直谏的精神,赢得了秦始皇的尊重,至此,秦国属于李斯的时代来临。
在此之后,秦国逐步完成了一统天下的目标,李斯在其中可谓是居功甚伟,像什么远交近攻等策略,均是出自李斯之手。
并且,在秦国完成统一之后,所制定的大部分政策,比如,我们熟知的“车同轨、书同文”,也是在李斯的一手操持下完成的。
由于他功勋卓著,在秦始皇嬴政活着的时候,李斯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在秦始皇病逝于沙丘之后,一切都完全被改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东巡时,于沙丘暴卒,在其死后,宦官赵高与秦二世胡亥,以及丞相李斯经过密谋,决定秘不发丧,同时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并假借遗诏逼迫公子扶苏自尽。
一系列操作之后,胡亥成功地登上了皇位,但没过多久,李斯就在赵高的刻意设计下,被秦二世胡亥下令施以极刑。
李斯的死,有一部分是源自赵高的设计陷害,而另一方面,则是其咎由自取。
当初,在赵高和胡亥找上李斯之后,身为在朝堂上混迹了数十年的老丞相,李斯明知道赵高、胡亥二人想干什么,也知道这样做会给秦国带来什样的后果,但他不仅没有出言阻止,反而加入了他们的团伙。
什么叫做“为虎作伥”,李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如果说李斯的加入是受到了赵高的胁迫,倒也情有可原,毕竟人性本就自私,但在他加入之后,却当了一个出谋划策的“帮凶”。
包括如何修改遗诏,如何对付扶苏和蒙恬,甚至如何逼死扶苏,都是李斯制定的方案。
单是出主意也就罢了,就连胡亥派出去逼死扶苏和接管蒙恬兵权的,也都是丞相李斯的人,理论加实操,李斯算是玩儿明白了。
正因为如此,李斯在其他大臣,甚至平民百姓的眼中,是不折不扣的罪魁祸首。
这样的人,但凡稍微正直点的,都不会对他有哪怕一丁点的同情心,在满朝文武看来,李斯与赵高是一路货色,误国奸臣的帽子算是没跑了。
这样的人,还让别人怎么为他求情,根本就不值得。
而这只是文武群臣漠视李斯被处死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李斯曾经所干的事情,注定了没有人会为其求情。
胡亥在登基之后,“功臣”赵高得势,开始在朝堂上作威作福,大肆铲除忠良。
第一个遭殃的,是曾经为秦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蒙恬、蒙毅两兄弟,他“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为了搜集蒙氏兄弟的所谓“罪证”,赵高下足了功夫。
最终,在赵高的不懈“努力”下,胡亥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实属危害社稷之举”等罪名,逼迫蒙毅自尽。
之后,赵高又用同样的招数,让蒙恬在悲愤之余吞药而死。
秦国的两位中流砥柱,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得势的赵高陷害而死,而这一切在发生时,身为丞相的李斯,却无动于衷。
如果他能在赵高动手之前挺身而出,为蒙氏兄弟说上几句话,可能也会改变两人的命运。
但是他没有,不仅没有任何劝谏的行为,也没有对此事做任何表态,难道他不知道吗?肯定不是,这么大的事情,作为丞相他不可能不知道。
知道却不阻止,眼睁睁地看着蒙氏兄弟被害,这就是曾经被秦始皇相当器重的栋梁之才所干的事儿。
如果仅仅是在蒙氏兄弟遇害时不表态也就罢了,在赵高陷害秦宗室子弟时,李斯同样也是默不作声。
蒙氏兄弟被害之后,赵高把矛头对准了秦王室,并且手段极其歹毒。
据记载,赵高曾经在咸阳城外,一次就杀掉了20余名宗室成员,其中,有十几个是胡亥的兄弟,另外还有十余位秦国的公主。
最惨的就是这十余位公主,她们是被赵高下令活活碾死的。
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秦王室成员,赵高同样没有放过,不少人都被囚禁于内宫之中,其中有些人因为惧怕遭到赵高的加害,不得不提出主动为秦始皇殉葬,来换一个速死。
要知道,这些人之中,有很多都是秦始皇的血脉,作为秦始皇的臣子,理应是“食君禄,分君忧”,更何况,李斯能够身居高位,也是得益于秦始皇的认可和赏识。
所以,李斯当时即便不能救下所有人,但至少也能庇护几个人,哪怕是一个也算数。
但可惜的是,李斯面对秦王室成员惨遭加害之际,同样还是保持沉默,任凭秦始皇的血脉一个接一个地死在赵高手里。
蒙氏兄弟和秦王室成员的死,并没有让李斯做出任何反应,那么,他的同僚在遭到赵高的排挤与陷害时,李斯有没有什么举动呢?
答案是没有,一如既往地沉默不语,仿佛眼前的一切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李斯究竟为何如此沉默,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因为他也惧怕赵高,因此才会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这样做换来的结果,是让所有人对他寒了心。
既然我们的死活与你没有关系,那么你的死活,同样也和我们没有瓜葛,你被腰斩,你被处以极刑,我们就当什么都没看见。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李斯亲手种下的恶果,自然也要亲口品尝。
而说到恶果,其实不仅仅是李斯在赵高大肆残害忠良时无动于衷,还有在很早之前,李斯就干过得罪人的事。
前文提到,李斯曾经给秦始皇上了一份著名的《谏逐客书》,其内容主要是劝谏秦始皇不要驱逐他国的士子,让他们能够继续留在秦国效力。
可以说,《谏逐客书》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像李斯这样的“外来人口”。
正是有了这份劝谏,秦始皇才收回了逐客令,并且广纳天下有才之士,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一定基础。
而李斯也因此留了下来,并在秦国得以飞黄腾达,最终位极人臣。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当初秦始皇为何会下逐客令?据史料记载,是因为当时吕不韦案发,还有郑国假借修渠来刺探秦国情报一事暴露,才让秦始皇下了这个逐客令。
而当时极力主张驱逐非秦国人的,则是秦国的老牌贵族势力。
之所以他们会极力主张,是因为他们担心别国的士子大量涌入秦国后,会削弱他们的地位和权力,说白了,他们就是不想与外人分蛋糕。
本身这个策略几乎已经成功了,结果,却被李斯的一篇文章给彻底破坏了。
李斯的行为,相当于釜底抽薪式地损害了秦国老牌贵族的利益,这就让那些贵族们十分不乐意,因此,也就对李斯忌恨起来。
只不过,由于李斯的逐渐被器重,这些老牌贵族找不到机会对其打击报复。
但眼看李斯被赵高陷害,且被胡亥下令处以极刑,就让老牌贵族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他们幸灾乐祸还来不及,怎么再会去给李斯求情呢?
只有李斯死,并且死得惨,这些人才会觉得开心。
所以说,李斯被处死时,没人求情也是他自己“争取”来的结果,本身他就十分龌龊地参与到了皇权争夺中,并且又把所有人几乎都得罪光,要是有人为他求情,那才是怪事。
其他网友回答
李斯这个人,其实就是一个话题。现在要说他的死,到底是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没有一个人替他求情?
一,没有人替他在危难求情,说明他人缘不好,做事情不考虑后果。
那么,李斯贵为秦帝国的丞相,在平常日子里面出行,连秦始皇都感到心头惊,这说明他的权势熏天了。有这样大的势力,为什没有人缘呢?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损车骑。
李斯的势力大,连秦始皇身边都有他的耳目。秦始皇嘀咕了一声,丞相李斯都在第一时间内知道了。这样的人还说没有人缘吗?
二,李斯究竟得罪了谁,首先得罪的人秦宗族和贵族
韩国的郑国到秦国梁修关中渠。后来发现了一起弊秦案。事情发生后,秦国宗亲贵族反应凶猛,要秦王拿主意,要把这些外国来的人全部驱逐。李斯也在其中。眼看危险就要发生了。李斯连夜写了一篇文章《谏逐客书》,结果秦王不逐客人。这让秦宗族贵族恼火不止。李斯被他们记恨了。
注意,商鞅被老秦人记恨,被他们逼反而死的。这是一个可以左右朝廷大局的势力集团。
三,李斯在秦王嬴政的统一大业中出谋划策,与六国人士结下了仇恨。
李斯害死韩非,目的出于公心是为秦国早日灭韩,出于私心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所以,这一招恶劣,得罪了六国许多明眼人,惹不起李斯,躲着走。到了秦始皇时期,这一部分人在秦帝国的朝廷上,对李斯没有好感。
李斯关于郡县制、分封制与淳于越的斗争,造成了一个恶劣事件“焚书”,得罪了天下所以的读书人。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这说明秦始皇时期,读书人很多读孔子的儒家经典。李斯这一烧,读书人恨不恨他?
四,李斯长期担任秦帝国的丞相,势力之大,连他都不知等待他的后果是什么。
他与秦始皇宗室是亲家。他的儿子们尚的是秦公主,女儿们嫁的是秦给的公子们。大儿子李由是三川郡的郡守。李斯随便在家里摆酒,门口的车骑上千乘。这样的架势,赵高这样的人一定会害他。李斯太高调了。让人侧目。这是做死的节奏。得罪的是眼睛发热的人。李斯不懂得树大招风吗?不是,是因为他已经无法控制了事情的发展。只有信马由缰了。
五,秦始皇死在路上,李斯如果抗命,结果又如何呢?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事情。使秦帝国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而转折点就是李斯赵高胡亥的沙丘之变。
简单地说,秦始皇死了。赵高首先要篡权。重新把秦帝国的命运扭转乾坤。开始一个新的时代。赵高这样干是因为他掌握了主动。
所以赵高与胡亥商量好了之后才去找李斯的。
也就是说,李斯同流合污最好,要孤芳自赏也行,但是,能不能活下去就难说了。赵高终于说服了李斯入伙。李斯只得同意了赵高胡亥的阴谋。
高乃报胡亥曰:“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
这一段话里面有一个子“敢”说明了李斯不同意,可能就是死路一条。赵高和胡亥早就安排了军队。李斯不同意,最好不存在。
但是,李斯同意了。赵高主导的政变成功了,于是,扶苏死了,蒙恬蒙毅死了。
李斯的死,就是秦二世也出卖了李斯。原因是秦二世把李斯写的关于赵高弄权的事实的文件给了赵高看。赵高一看吓出了一身冷汗。所以赵高必须置李斯于死地,秦二世支持赵高,这就成了钦定大案,有谁说得上话?秦二世把自己的丞相让赵高这样的人去调查。是正中奸臣的下怀。李斯落入赵高手中,李斯死定了。
二世已前信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高曰:“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於是二世曰:“其以李斯属郎中令!
李斯的死,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李斯在秦始皇朝廷混了那么久,几乎一直都是秦始皇身边的红人。所以,他把别人的进身之路给挡住了。别人就别提有多恶心他李斯了。所以李斯必须死。谁还替他说一声?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腰斩?没人求情?其实答案就俩字——活该!老话说的好,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李斯把自己活生生活成了历史反面教科书了。
咋说呢?不可否认李斯的才干,搁在历史长河中,那也是数得着的。
当初以区区一小吏的身份,就能从厕所里头的耗子和粮库里头的耗子,悟出人生哲理,这后来还演变成为著名的仓鼠论,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
尤其是悟出之后,还能身体力行,回头就辞去可以混个温饱的吏员帽子。这要是咱,可不能这么干,这毕竟是搁吏员啊,那大小也都是个公务员,就这么辞掉,何止是可惜,这还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所以咱蹲在这里只能闲聊了。
但人家就是这么干了,回头就找了一位大师去学习帝王之术。
好吧!这家伙跨度还真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从这里看,李斯有着聪明的脑瓜子和庞大的野心。
后来的事情也同样验证了他的才学是相当不错的。
学成之后,回头就投了吕不韦的门下,他将所以的筹码压在了秦国的身上。
咱作为一个马后炮,都明白李斯这么做的决定何止是正确啊,尤其是他作为一个楚国人,没有回到了楚国,却看准了秦国,这要是没有点斤两分析也做不到这一步。
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秦始皇后来居然有了驱逐其他六国人才的举动。
为嘛会这么干呢?因为吕不韦的倒台,秦国的一帮子贵族和大臣,趁着这个机会,就开始说事,说什么其他国家的人跑到秦国,其实都是为了他们本国做打算的,这压根就是一群间谍啥的。
这时间点上,秦始皇正气头上呢?这好,居然听进去了,一家伙就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其实从这一事件中,咱不难发现,秦国内部其实有着本土派和非本土派的区分,而且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激化的矛盾点上了。
双方都在想尽办法的排挤对方,这其实也是日后李斯被腰斩而没有人求情的一个因素。
咱接着说。
那么就在这个时间点上,李斯那是冒死劝谏,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您就想哇李斯是谁?其一吕不韦的门客,其二还是个老外,这要是整不好,那一准就要出事。
咋说呢?李斯还是把秦始皇的脉络号的死死的,一篇公文就拿下了秦始皇,从而阻止了秦始皇驱逐六国客卿的命令。
那么这样的一件事,直接导致这些个六国客卿以李斯马首是瞻,俨然李斯就成了他们的头,那自然而然的对抗本土派这担子,李斯就得挑起来。
而且在后来推行改革的时候,咱别的不说,就说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您说这事是不是动了本土派的超级大蛋糕呢?
那您说这李斯和本土派的矛盾能掰扯清楚吗?不能够啊!
那么李斯对于非本土派来说又咋样呢?
同样是一场灾难,因为他不允许有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存在。
毒杀韩非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韩非子的死亡,能盖的了吗?显然不可能,不然咱也不会知道这事了。
李斯的气量不大,这要从根本上造就了一个结果,非本土派虽然奉为头头,但心底里对这么个李斯,还是存在惧怕之感。
所以能够留下来的只会是一些趋炎附势的人,就算是有刚正不阿的,也不会太多,至少才能不会超过李斯,甚至接近都不可能的,李斯不会容忍有这样的人出现在朝堂上。
而李斯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当他有难的时候,就没有一个能召集大家伙救他的人,显然李斯在给自己挖一个超级大坑,而不自知。
那么之后咱就能看到了李斯的才能,这中间就不必说了,统一六国吗?
这统一了六国,他这又开始出谋划策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这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发展起来的。
李斯的功绩不可谓不大,牛人啊!
但后来沙丘之变,秦始皇暴毙,他李斯就和赵高这么个宦官合谋整了个一假的诏书,弄死了扶苏。
这事就整岔气了,其实历史就告诉过咱们,对于皇位继承,您可以使手段,但这手段必须是在规矩之下的,一旦超越了规矩,这事就算成了,还是要遭受报应的。
毕竟能一块干超越规矩事的人,都不会是啥好鸟,而且他们的野心同样不小,为了他们的野心他们指不定连自己都会吞噬掉,何况是身边的伙伴呢?
显然李斯没有看到这一点,这个曾经悟出仓鼠论的人,居然没有看到这一点,只能说明他已经被自己的野心吞噬掉了悟性。
跟着朝堂上能够说实话,干实事,务实的人,在赵高和李斯的配合下被一一的干掉拔出了。
李斯以为自己又一次迎来了秦始皇之后的人生颠覆,殊不知赵高的刀子已经杵到了李斯的面门上了。
因为最大的那颗野心只能放一个人,他不可能容身俩个人,就算是空间再大都不可能的。
就像当年李斯毒杀韩非子一样,李斯被推出去腰斩。
这个时候会有人为他求情吗?本土派恨他都来不及,当然不会,而非本土派的呢?都是一些趋炎附势的人,他们只会趋利避害。
当然朝堂上总会有一些刚正的人,有看不惯的人,但他们已经被李斯和赵高联手干掉了,剩下的已经看明白了,他们也不会站出来了,毕竟这是你李斯自己找的。
那么结果就是李斯比韩非子还要惨,李斯被夷了三族,理由是谋反!
而赵高玩弄权利的结果就是把自己也玩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其他网友回答
秦二世二年,李斯父子在咸阳街市被腰斩,罪名是谋反。临死前,李斯对儿子说道:“真想和你一起牵着一条黄狗,去上蔡东门外打猎追逐野兔,可是还办得到吗?”说罢,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秦朝的统一六国、统一度量、统一文字、统一货币都是在李斯的主持下完成的。他对秦国有着这样大的功劳,被冤枉谋反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秦国本土官员排斥李斯,来自其他六国的官员则痛恨李斯。
1、派系之争。
秦王喜欢重用国外的大才,这就势必要动了本土势力的蛋糕啊!当时丞相吕不韦就是卫国人,其麾下幕僚、食客也多为六国人士。李斯本是楚国人,来到秦国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投到了吕不韦门下。
吕不韦倒台之后,秦国本土势力落井下石,以六国人士和秦国不是一条心为由,请求嬴政驱逐来自六国的客卿和幕僚。受了吕不韦事件的影响,嬴政居然同意了。
就在此时,李斯站了出来,冒着生命危险上了一封《谏逐客书》,成功让嬴政改变了主意,同时也受到了嬴政的赏识。
《史记》: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
就这样,李斯不但受到了重用,他站出来为来自六国的官员说话,还使得他成为了“外来户”的领袖。从此秦国本土官员和外来户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李斯也被本土派的官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如此一来,李斯被腰斩,秦国本土派官员不但不会劝阻,反而要大声叫好!
2、力主灭六国,得罪了六国客卿
李斯虽然平步青云,不过其作为“外来户”的领袖,做了一件众叛亲离的事情。那就是力主灭了六国,并且为嬴政提出了“远交近攻”、“灭韩灭赵”等策略。此举虽然迎合了秦始皇的野心,但是却得罪了所有的六国客卿。
六国客卿虽然在秦国为官,但是对故国还是有感情的,他们的很多亲戚朋友都还在故国。所以李斯作为灭六国的急先锋,就遭了“外来户”们的嫉恨。并且李斯的手段非常毒辣,韩非子就因为反对先攻打韩国的方略,被关进大牢,最后丢了性命。
李斯权势滔天,为秦灭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六国客卿虽然不敢明着对抗,但是背地里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就这样,李斯先是被秦国本土势力所排斥,后来又得罪了“外来户”们,所以他被腰斩的时候大家都拍手称快,即便是知道他是冤枉的,也没人为其辩解。
第二、赵高权倾朝野,朝臣不为李斯求情也是怕受到牵连
胡亥上位之后,对秦始皇的血脉进行了大清洗,将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杀了个干净。赵高和李斯则对朝堂进行了大清洗,不听话的都杀了个七七八八,其中比较正直的,比较能干实事的官员大都被清理掉了。只剩下了一些唯唯诺诺,趋炎附势的人,就连赵高“指鹿为马”他们都能认可。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李斯谋反的罪名是“老队友”赵高一手炮制的,赵高“坐实”了李斯的罪名之后,胡亥看着李斯的口供,感慨万千:“我几乎就被丞相给骗了,还好有你!”
为李斯申辩,意味着要得罪赵高,这些在大清洗中幸存的朝堂不倒翁都精通保命之道,既不会为了救李斯而去得罪权倾朝野的赵高,也不会去傻傻地力谏胡亥,请他收回成命,因为那是要丢了小命的!
第三、秦始皇死后,李斯助纣为虐,执行的律法也太过严苛,李斯被腰斩,官员和百姓都拍手称快
起初李斯和赵高本一伙的,他们对朝臣大清洗的时候,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活下来的这些人固然是能忍的,但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怨言。李斯为了讨好胡亥,上了一封《行都责书》,将法家的严刑峻法推向了极端,上到官员下到百姓无不惶恐。
后来赵高和李斯“狗咬狗”,搞起了内斗,无论谁胜谁负对其他人都是有益的。李斯死了,他搞的严刑峻法就会告一段落,众人心里只会是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再喊一声:“活该!”
所以最后,李斯被夷了三族,众人要么拍手称快,要么冷眼旁观。只能说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斯被腰斩,满朝文武大臣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