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春江晚景》的诗意是什么?
优质回答:
野狐试答
题主好,这首诗是苏轼为北宋僧人惠崇的一幅寒汀图作的题画诗,诗歌以浅近口语出之,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广为传唱,深受后人喜爱。这首诗小学生都可以看懂一些,但即使读到博士,也有你玩味不尽的地方,这就是好诗。好诗通神,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此言不虚,一首好诗常会有着无限的意蕴。
在解说这首诗以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题画诗”。中国诗和中国画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好画常常充满诗意,好诗常常有画境,王维不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王维只是一个代表,这种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
狭义的题画诗是题写在绘画空白处的诗歌,它和绘画内容融为一体,可进一步激扬绘画的内涵,这种现象在明清才大为流行,唐宋并无这样的习惯。广义的题画诗包括欣赏、评价绘画的诗歌,这种行为始于杜甫,杜甫题画诗计有二十多首,单题写画马的诗就不下十首。《丹青引 赠曹将军霸》写曹霸画马,但重点写曹霸的身世和遭遇,分明就是“借他人杯中之酒,浇自己心中块垒。”
苏轼也有不少题画诗,也都大都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自己某一方面的情怀。《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就是东坡很有代表性的题画诗,这幅图是苏轼的好友宋神宗的姐夫驸马王诜的杰作,王诜在乌台诗案发案前为苏轼通风报信,受此事牵连,最终被削职为民。苏轼诗中除去对画作的描绘,就是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山中故人招我归来篇”,分明就是借题画来抒发自己渴望归隐的心情,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了解了这些,就比较容易理解《惠崇<春江晚景>》一诗的诗意了。
这首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也就是“乌台诗案”后的第六年,苏轼上表请求定居常州获准之后的时候。惠崇是北宋僧人,擅长诗画,尤其擅长画寒汀远渚之象。惠崇死后二十年苏轼才出生,两人并无交集,苏轼竟然为他两幅寒汀图题诗,足见除去对画作的欣赏,更多的是有所寄托,借此说自己心里话,这也是诗中更为深刻的诗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图中所画:一片竹林边上,几只桃花含苞待放,几只鸭子在水面嬉戏,水边一片蒌蒿,嫩嫩的芦芽也破土而出。这是一幅小景画,画面简洁,苏轼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表现了什么?
可惜这幅画作失传已久,不过苏轼从画中看到的,你我们都能看到,但苏轼想到的必然和我们不同了。这幅寒汀图中的主景当然是鸭子了,苏轼由此自然会想到“春江水暖鸭先知”来。禽鸟对物候的变化要比人敏感得多,宋人有在诗中说理的习惯,此处不排除苏轼在讲这个道理。但野狐以为苏轼应该有更多的感慨和寄托在此:鸭子尚且识得水的冷暖,知道物候的变化,可叹自己对政治的气候如此麻木,以至于遭受牢狱之灾。狐言狐言,但绝不是胡言乱语,《论语 乡党》中有“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看见山梁上的野鸡见人颜色不善则飞去,就用此来自嘲自己不懂得趋利避害,不知审时度势。读《论语》至此,野狐总为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生出无限的敬仰,也为他不遇于时而唏嘘不已。苏轼孔子必然非常熟悉,他也是借“春江水暖鸭先知”来自嘲自己,和孔子叹雌雉是一回事。
苏轼的可爱和可贵就在于,无论处境多么艰难,无论日子多么苦,他都从中能找到希望和快乐,并把这种希望和快乐分享给世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由眼前画中的蒌蒿、芦芽想到河豚这也是很自然的事。仲春以后正是河豚上市的时节,芦蒿、芦芽配河豚炖算是绝配,常州土人多用此法来吃河豚。
由苏轼说到吃,我们必会想到东坡肉,如果你听说了苏轼吃河豚的事,就会更为这个美食家而绝倒。苏轼谪居常州的期间,有士人家有烹制河豚秘方,就请苏学士去品评,苏轼到席痛吃不语,众人感到很是失望。酒足饭饱,苏轼打着饱嗝,直起身子,突然又拿起筷子,伸向盘中河豚,边夹边大赞:“也值已死!”在座无不绝倒。对菜肴的评点,恐怕没有比这更高、更好、更有味的评语了吧。此事,同朝人孙奕在《示儿录》中有记载,应该不是假的。河豚味美,但有毒,食之不慎会至人死命,所以苏轼有这样一说。
(《宋王诜烟江叠嶂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是其镇馆之宝。)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苏轼的这首诗妙就妙在,既写出了”画中态”,又传出了”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并把自己对待现实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很好的渗透在诗作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春江晚景》是“宋朝”一位著名的画家,“惠崇”画的一幅画。在某一天,著名的“宋朝诗人,“苏轼”,看到了这幅画,那么诗人善于触景生情,随口就作了下面的这首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遍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中“蒌蒿”是一种能吃的野菜。
芦芽,就是刚出地不久的“芦笋”。
河豚,是一种肉味鲜美的鱼,但是这种鱼,它的肝脏及血液里有毒,不能食用。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竹林外边,有几枝桃花盛开了。最先感觉到,春江水的温暖,自然就鸭子了。遍地长滿了蒌蒿,和刚出芽的芦笋。这时河豚也想上春江水来了。
以上;就是苏轼触景生情的诗意了。希望题主有所收收获。如果满意,就点一赞或点一关注。谢邀。
其他网友回答
《春江晚景》的诗意是 :苏轼为惠崇画”春江晚景图”题诗两首,第一首诗是结合惠崇的“鸭戏图”的画面展开,体现了江南仲春的田园风光。融入诗人触景赋诗的雅兴,诗人合理的想象中写出了美妙绝伦的诗句,与惠崇画相得益彰,画美诗美留给了后人千古吟颂。下面是第一首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非常喜欢这首诗,他把春天的江南自然美景写绝了,下面是我对这诗的书写习作,请教正。
其他网友回答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七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词语典故注解赏析(点击显示或隐藏)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迎来,寒冰消融,水温一升高,群鸭好像就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写作背景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赏析一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赏析二
这两首是题画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
下面是对第一首的赏析: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赏析三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其他网友回答
春江晚景
唐 ·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这是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描写旅途中春天的繁花佳景。
首联写景,指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
三四句用虚笔,惊喜之情顿生。五六句描述不可言传之妙趣。征行逢此佳景,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
落笔补写春江景色,以景收束,余韵不尽。意思是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
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春江晚景》的诗意是什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