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优质回答: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冬,时苏轼被贬黄州。
词的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这就是这首词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的特点。托鸿以见人,是作者用意所在。弧鸿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实际是反映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词写得比较清冷,静中有动,寓意深长。作者运用比兴手法,描绘了一个萧索、冷落的环境,细腻的刻画了孤鸿的神情动态。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的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我是这样理解的:残月挂疏桐(残月挂在稀疏桐树上),漏断人初静(漏声逐渐断了,人们开始慢慢静下来)。难见幽人独往来(谁人能看见幽居的人在独自徘徊),缥缈孤鸿影(只有那高飞缥缈的孤雁的影子)。惊起却回头(突然想起了从前,现在),有恨无人省(没有人能懂自己)。拣尽寒枝不肯栖(拣尽枝头也停不下来),寂寞沙洲冷(却甘愿躲起来一个人独享孤独)。
其他网友回答
卜算子?宋?苏轼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谁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④。惊起卻回头,有恨无人省⑤。揀尽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①黄州定慧院——黄州。时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谪居黄州。定慧院在黄岗县东南,即定慧院。苏轼有《遊定惠院记》。②漏断——漏壶里水滴光了,指深夜。漏壶,古时用水计时的器具。③幽人——指下句的“孤鸿”。④缥缈——高远貌。⑤省——瞭解,明白。
【词意】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题作:“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踰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吾当时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末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这是牵强附会之说,歪曲了原词的题意。作者是以孤鸿为喻,表示弧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实际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首先,我根据自己理解翻译一下:
稀疏的梧桐枝丫上,一轮残月冷冷清清的挂在上面,些许凄凉。不知何时,漏壶水尽,在不知不觉中没了声息。此时已是夜深,人们也都安静下来,步入梦乡。可是,那独自幽居的人,却在月下庭院中不住徘徊。就像飘渺高飞的孤鸿一样,只有瘦长孤影相伴。
长叹一声,自己不就像那孤鸿一样吗?惊起回首时,青春不在,早已鬓角染霜,心中的愁怨离恨又能向谁诉说呢?可这又能怪谁呢?那孤鸿就像自己的化身一样,月下诸多寒枝不肯驻足栖息,却独自把灵魂安放在,那寂寞凄冷的沙洲里。
【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上片以鸿喻人,下片以人比鸿。整首词是借着凄清月下的孤鸿为引,进行了抒怀。词中流露的是诗人那种孤高、不愿染尘埃的一种心境。借物比兴,以景抒怀,借物喻人,情景交融,寓意深刻,韵味流长,内涵深厚,风格独特,可以说是词中的绝佳名篇。
苏轼在被贬黄州后,独自身处异乡,无亲无故,无依无靠,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但是诗人仍旧以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态,通过自己努力,让生活更加美好,度过各种难关。即便如此,但他心灵深处的那种寂寞、那种孤独,还是别人无法想象、不能理解的。
上阕写的正是诗人深夜独自在院中徘徊时所见的景象。“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枯寂的氛围,为接下来出场的“孤鸿”作出铺垫。接下来的又是神来之笔:“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是多么的含蓄,但又包含着道不尽的凄凉!诗人以超凡脱俗的笔触,描绘出孤独的情景。
下阕中,诗人把孤鸿与人同写,凄凉中透着唯美。“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多么真实的写照,多么灵动的借喻!寥寥几字,道出了无尽的孤苦,让人情何以堪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更是写出了人生沉浮不幸后的感受,自己高洁不随波逐流,却不被欣赏,落得被贬的下场。言简意赅,艺术高超,境界高雅,生动传神! 此词可以说是卜算子词牌的最佳之作!
其他网友回答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赏析诗歌首先应该了解诗人所在的文化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同时也应该了解诗人的创作动力和情绪,诗人往往可以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所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自觉地去感触当时诗人的心绪,也就是所谓的以意逆志。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丰二年苏轼因写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被投监狱,即著名的”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这首《卜算子》就作于元丰五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
其实初贬黄州时,苏轼理想无法实现,愤懑无从排遣,再加上”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以为死”,思想是极度苦闷的,”诟辱通宵”的狱中生活更使他心灵受到严重的损害,可以说贬谪黄州是苏轼有生以来政治生涯中所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但是佛老思想又在苏轼身上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他从中发现了个体的价值,并将自己的处世的哲学赋予在文学创作之中,因此对于苏轼而言,生活的穷困,不仅没辱折其身,反而点化他领悟生命,自此逍遥洒脱,淡然于世。
二、借物喻人,物我合一
接下来从诗歌形式上进行赏析,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评”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黄了翁在《蓼园词选》评价为”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很明显,全诗的中心在于运用象征手法自比孤鸿,上片以空寂意境引出幽人,又以幽人引出孤鸿,同时下片以孤鸿暗合幽人。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的孤鸿形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照应了苏轼的遭际和志向,”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惊起却回头”也是一语双关,既可说是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说是”幽人”猛回头,”有恨无人省”一层指表面意思的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深层意思即指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误解和失意无法排解。风格高峻隽永,主客体浑然一体,寄意遥深。
三、孤高自许,超脱不俗
最后就是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意蕴,黄庭坚《山谷题跋》评价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很大程度上在于这首词的词旨,前面也有提到,苏轼借孤鸿形象来进行内心独白,倾诉自己的处境和无人理解自己的苦衷,试想,在漏断人静的月夜,凄冷萧索中唯有幽人与孤雁独行,幽人是诗人自己,孤雁亦是诗人自己,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彷徨,但即便这样,也依旧”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肯随人俯仰,宁愿忍受”寂寞沙洲冷”的孤独,把这种高洁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确无世俗凡尘之气,实为写景寄怀,托物寓意的上乘之作。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