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江雪》和《渔翁》创作于何地 柳宗元《江雪》、《渔翁》诗有什么意境与艺术风格?

网友提问:

柳宗元《江雪》、《渔翁》诗有什么意境与艺术风格?

优质回答:

柳宗元:取境的高手

——《江雪》、《渔翁》比较

湖畔悠悠心

谢谢邀请。在此就这两首诗的意境和艺术风格谈一点看法。

先将两首诗附录于下: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簔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一.知人论世,方可把握诗的意境

首先应该明确:柳宗元写这两首诗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以及当时的心境是不完全相同的。

虽然柳宗元这两首描写永州渔翁的脍炙人口的千古杰作,都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公元805年)失败后,被贬永州时期的作品。

然而,《江雪》约写于他刚到永州居住在龙兴寺时期(元和元年806——元和四年809)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他屡遭不幸,倒霉的事一桩接一桩:

刚刚被贬,心理落差本身就很大,偏偏老母卢氏又病逝,而居所连遭大火,此时的他可以说忧郁、孤独、激愤至极。

《渔翁》则约写于元和四年(809)以后,他移居潇水西岸的冉溪(后自改为愚溪)后,生活较为安定,情绪也较稳定下来,因此,这时的思想情绪较为旷达乐观。

两首渔翁诗,写于不同时期,诗人的心境,情感状态均不尽相同。

对于古代诗文鉴赏的途径。孟子最早提出“知人论世”说。他在《孟子.万章下》中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是尚友也。”

孟子告诉他的学生万章,跟天下的善人交朋友还不够,又向上议论古人,寻找精神上更多的朋友。而吟诵古人的诗,阅读古人的书,不进入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思想经历行吗?所以还要知道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真正做到像对自己的朋友那样清楚和熟悉才行。

所以要想理解《江雪》和《渔翁》

诗中的意境,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

柳宗元从青年时代起,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少年阵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冉溪》)

“宗元囊者,齿少心锐,径行高步”(《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

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是为了“以兴尧舜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京兆许孟容书》)。

可以说“利安元元”是他政治理想的终极目标。

可惜革新不到五个月就遭失败,

“二王”被杀(王伾虽死于贬所,但有人怀疑是谋杀),“八司马”遭贬荒远。这沉重的一击,怎不使他忧郁激愤,孤愤难平!

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孤傲而执拗的人,知其不可为而执意为之,“独钓”即表现出他的独立特行。

可以想像柳宗元刚刚被贬之后,来到这永州。他孤愤难平,提笔构思《江雪》一诗时,自己处于被管制的困境。言语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但是执拗的他对心中的郁结不吐不快。想到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这场政治的高压风暴就像是下了一场寒冷的大雪。这样酷寒的的暴风雪以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然而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中却有一位孤傲的“簔笠翁”在“独钓”“寒江雪”。这就是柳宗元创作《江雪》时的心理路程。

所以我们说“江雪”的意境:

《江雪》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绝域苍茫的景象。

起句突兀,渲染了当时的苍凉浩大的景色。末尾一句结尾结情,孤寂苦闷悲痛回荡在字里行间。

诗中的景物描写暗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当时的艰难处境。折射着诗人孤寂但志向不泯的孤傲执着的心境。

《渔翁》这首诗已经是诗人被贬后期的了,此时的诗人对于政治风云已然看淡很多,语言比较平易自然,整体诗风冲淡平和,表现出的是悠然闲适的隐逸生活,体现的是他对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向往。

西岩渔翁已经不是那个寒江独钓的“簑笠翁”。晓汲清湘之波,燃楚竹以早炊,一派劳作者的形象。三四句却别开天地:烟销雾散,红日高照,何其壮美清新。一个“绿”字,极富动态感:绿光荧荧,扑面而来,不但染绿了山山水水,也染绿了读者的心灵。诗人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审美体验,使之亢奋,情景历历如在目前。五六句画面转换:渔翁泛舟中流,回首天际,西岩白云,无忧无虑,竞相追逐。这时的“渔翁”,情思悠远,怡情山水,乐在其中。柳子的旷达情怀,超然心志,全寄寓于渔翁的欣悦频顾之中。

“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句化用了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句。刘子厚要学习陶渊明

他以西岩无忧无虑的白云含蓄地表达了他旷达超然的情怀和隐逸山水的审美情趣。

两首诗意境深邃,寥廓旷远。但两诗的基调色彩不同。《江雪》中的“千山”“万径”展现的是一片苍茫、空旷、凄寒、沉寂的景象。在“独钓寒江雪”的意象中,我们触摸到了诗人那颗执着的心灵。

而《渔翁》中的“烟销日出”,“欸乃一声”描摹的是清丽、柔美、恬淡。“回看天际”,二句更显空灵与生机。

寄情于景。诗人热切向往自由安适的生活,渴望摆脱内心的苦闷和抑郁,于是在自然山水中找到了寄托,平静淡雅的自然山水在诗人眼里骤然变得充满奇异色彩和神妙趣味,进而创造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品读两首诗的艺术手法

(一)选取有“包孕”的片刻

皎然在《诗式》谈到“取境”时说:“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

柳宗元是“取境”的高手。他根据不同的表情达意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取境”方法。

《江雪》是首诗,也是一幅画。它更像一个镜头,诗人选取了一个最富含“包孕”的片刻,把它展现

给我们:在“千山”“万径”的辽阔的大背景中,用“鸟飞尽”“人踪灭”

就给这一背景染上了苍凉凄冷肃杀之气。诗题是《江雪》但是诗的

前三句一直没有出现“雪”字。但是我们从“鸟飞尽”“人踪灭”中领悟到“千山万径”铺天盖地都是雪。这就是一幅令人玩味无穷的有“包孕”的画面。

所谓含有“包孕”的画面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之中提出来的美学概念。在那里他做了详尽的阐述。我国古代画论中虽然没有“包孕”这一词,但也有类似的见解。

前人论画,认为画家应该挑选整个动作中“有包孕”的片刻。所谓“有包孕”的片刻就是最富有内涵,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比如画一个事件,就不可画顶点:比如海上风暴摧毁了帆船。画家不要直接画风暴如何卷起巨浪摧毁帆船的高峰时刻。而要画风平浪静之后海面上漂浮的帆船的残骸等惨状的那一片刻。看到这一惨状,则更能激发观者丰富的想象。更能深刻体味那场风暴巨浪的惨烈。

擅于“取境”的高手柳宗元他没有直接写那场风雪如何驱散了飞鸟,阻隔了行人的往来的那一“高潮”时刻。一个“绝”一个“灭”字就把那场风雪的“威势”道尽。

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美学与意境》中,恽南田和宗白华都谈到了“意境”问题。

他们说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灵想之所独辟”(恽南田)的创造。它“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的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从而实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美境。

不得不佩服柳宗元这位擅长“取境”的高手。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他深感顽固的保守派的重压就像凌冽的风雪席卷天下。他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实景”以他“独辟”的心灵虚化为“虚境”——“江雪”,把自己不甘屈服的真实的“孤傲与激愤”情感虚化成“孤舟”“独钓江寒雪”的“幻境”(有谁会在大雪覆盖天地的冰天雪地去钓鱼呀?)于是一个敢于和厄运抗争的孤傲执着的诗人柳子厚便跃然纸上了。

“诗贵含蓄”聪明的诗人仅仅用了二十个字选取了“最富包孕”的片段,千百年来调动了多少人的想象力去品味其中的“象外象”“景外景”和“味外味”呀!

擅于“取境”选取了“最富包孕的片段”这就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我们说柳宗元是“取境”的高手。还在于他根据不同的表情达意的需要变换“取境”的方式。

如果说《江雪》是一个瞬间的“短镜头”那么《渔翁》就是个“长视频”了。

该视频直中见曲,平静中见波澜。以时间为序,完整呈现渔翁从夜宿到白天行舟江上的过程,行文流畅而又曲折跌宕,引人入

胜。

长视频容易眼睛疲劳。柳宗元运用了“反常合道为趣”的方法使渔翁从夜宿到白天行舟江上的过程曲折跌宕。读后产生“奇趣”。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

所谓“反常合道”就是超乎常规,合乎常理。就是“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布莱克)的创造。

《渔翁》一诗,“反常合 道”有以下几处:1.造句反常合道

第二句不言汲水燃柴,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蕴意清雅,给人以超凡 绝俗之感,亦见出渔翁孤高的品格。这中造语“反常”,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情趣, 也就是“合道”。

2.诗中意象关系的“反常合道”。

按理“烟消日出”之后应让人物出场,可是第三句说“不见人”,此乃 “反常”。此时听到“欸乃”之声,虽不见人,而 人必隐于山水之中,亦甚“合道”。

3.这种反常”还表现在“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本不存在因果关系;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本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就万象皆绿。成为因果关系。这种反常岂不怪哉!然而正是这种超常的破格,却尽在情理意趣之中,造成以下“奇趣”:

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

⑵“欸乃一声”使得“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

⑶声响的骤起,不仅使“绿”字有动态,而且给人顷刻变绿的疾速感,令人更觉神奇;

⑷于“山水绿”中闻“欸乃一声”,感觉特别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绿得更可爱了;

⑸声音和色彩结合而成的境界,清寥而又有几分神秘;

⑹以声衬静,于悠闲恬静的诗境中传达出作者孤寂落寞的心境;

⑺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本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就万象皆绿了。

把慢写快,传达出作者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分析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苏东坡对柳宗元的《渔翁》这首诗的赞誉为“反常合道为趣”是何等的中肯,更被柳宗元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他的这种“无理而妙”揭橥了“反常合道”的美学特征。那么“频见则不美”则是对“诗以奇趣为宗”的心理内涵的高度概括。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频见就会无趣,无趣何美之有?那种频繁出现的“中规中矩”的作品。读者已经厌烦。人们渴望苏东坡所说的“奇趣”作品。

“美感产生于新奇”。柳宗元深谙其道,从这一角度看《江雪》的构思:于漫天大雪中“独钓”也是“反常合道”:于理反常,于情合道。所以这首诗深受读者喜爱。

写到此处我想到意大利詹巴蒂斯特.马里诺的一句话:“激起人们的惊讶,这是人间诗人的任务;无力使人惊讶的诗人,还是让他做马夫吧!”

综上所述:本文就柳宗元的《江雪》和《渔翁》的意境和艺术风格谈了三点看法:

1.鉴赏古诗的途经:知人论世。

2.取境的高手:

《江雪》——选取“最富包孕的”片刻。

《渔翁》——反常合道为趣。

谢谢!这道问答题就谈到这里吧。

敬请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两首诗均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生活。

柳宗元当时应该心情郁闷,永州这小地方事情也不多,钓鱼也许是柳元的爱好或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两首诗写的都与渔者有关,只不是季节不同而已。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动与静相互衬托,夸张和写实的手法,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江雪》描述的冬天的鱼翁生活。画面是看不到一只鸟,路上看不到一个脚印,然而江面上还是有一孤舟、上在坐着一老渔翁穿着蓑衣、戴着斗笠,非常安静的在钓鱼,最后的“寒江雪”把一冬天钓鱼孤独的画面进行幻化和美化,来表达诗人此刻的心情。

《渔翁》则是描述夏秋之际的渔翁生活,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有点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整个诗里看起来描写渔人早出晚归的生活,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则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回首骋目,只见山顶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让人体味出柳宗元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而已。

两首诗的艺术风则比较明显,皆为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两个字总结:“悲慨”。

其他网友回答

《江雪》由柳宗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这首小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 古诗文网>>这首诗是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色彩和动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柳宗元《江雪》、《渔翁》诗有什么意境与艺术风格?.jpg”/>

与柳宗元《江雪》、《渔翁》诗有什么意境与艺术风格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