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空山不见人”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优质回答:
空山不见人,山深林静的幽静,没有人群的喧闹,只有静静的山林,悦耳动听的鸟鸣…
其他网友回答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句诗是王维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鹿柴》中的诗句,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我们要把它放到整首诗中来理解。
王维和他的“辋川别业”
王维从小受家庭影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后来人生经历了一些坎坷和挫折之后,到了晚年,更加笃信佛教,过得是一种一边做官一边隐居的生活。他在辋川买别墅的目的,就是给自己找一个修行佛家教义的地方。
佛教传到我国后,有许多流派和分支,其中禅宗是信奉的人最多的一个流派。王维信奉的就是禅宗。
禅宗崇尚的是一个“悟”字,也就是自己悟明白佛家的道义。
王维字摩诘,而维摩诘居士是佛教大乘教法中的一个在家菩萨,也就是不出家在家修行的菩萨。维摩诘菩萨写了一本《维摩诘经》,这本书的核心是讲学佛的道理,它认为学佛目的在求解脱,如何解脱呢?真正的佛法就在我们这个世间求解脱。
维摩诘对王维的影响一定很深。
“鹿柴”是王维辋川别业里的一个景点。
辋川别业是王维精心建造的一处园林山水,一共有二十景,王维给每一处景点都写了一首诗,结成了一个小集子,叫《辋川集》。
王维建辋川别业的目的不是休闲或者游山玩水,而是自己一个佛家修炼悟道的场所。而《辋川集》里的每一首诗,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山水诗,其实它们都是王维修佛悟道的诗。
《鹿柴》赏析
《鹿柴》也是王维的一次悟道活动。
首句,空山不见人。表面上看,是说山林很静,人烟稀少。而实际上应该是王维悟道的开始。
“空”是禅宗的基本思想,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四大皆空”,即: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在这样一个“道空”的状态下,再看山中一切,不见一个人,这里有天空、地空和人空,在“空”的状态下,人变得安静和沉寂。
第二句,但闻人语响,听到人语声,并没有破坏“空”的状态,反而让人感觉到更加的寂静。
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突然有一道光照在阴暗的林子里,林子里的阴暗青苔都有了亮色。
这实际是王维坐禅的一次悟道。而领悟明白一道禅意之后,豁然开朗的真实描绘。
所以,《鹿柴》其实是王维坐禅悟道的一个过程。在放空了自己的物欲之后,一次轻松的悟道过程。
那么,空山不见人,给人一个什么感觉?
空山不见人,给人的是抛弃了物欲之后的一种轻松和寂静。
其他网友回答
一、“空山不见人”源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一诗:
——《鹿柴》
作者:王维 (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一首山水诗,作者起笔描写山的空荡,旨在为第二句“但闻人语响”做铺垫。王维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兼音乐家,诗作显著的特点正如宋代文学家苏轼所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画结合的作品,体现了王维利用画家善于观察、构图、布局的长处来写景作诗。敏感地将色彩、声音、禅意融汇在作品里,这里的“空山”更多表现一种空旷、幽静、超然的意蕴。
二、“空山”一词王维曾多次运用,写进好几首诗歌,阐释的却是不同境界。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处的“空山”描写的是被秋雨洗涤后的清新和干净,似乎尘埃是一种人生负累,被雨水冲刷以后,别有一种空灵澄净、轻松惬意的“空灵”轻松氛围。全诗动静结合,抒写空山的闲适之境,表达诗人顺应天性的隐居生活。
三、《鸟鸣涧》这首诗里,王维也写了山的空,但却是另一番意味。
作者:王维 (唐)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里的“山空”旨在体现夜晚和白天的对比,突出夜晚的静谧幽静。通过花落,月出,鸟鸣等意象和动态,以动衬静的手法,烘托意境,营造出春涧夜晚的静幽,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意境。
四、王维多次用“空”山作为意象,本身还体现自己的人生理念和哲学禅思,善于观察生活细节和田园山水,与大自然融于一体,身心合一,运用艺术手段,精心描绘,创作出意蕴悠远,隽永耐品的山水诗,字里行间也隐藏着他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其他网友回答
寂静中的那一些吵吵嚷嚷声,打破了这个让人心生恐惧之意却又让人十分向往的一抹宁静,这一份静美与动美的相互照应,实在是美栽,美栽!
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鹿柴·空山不见人》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王维
这里的柴读(zhài)通“寨”,原来指的是养鹿的寨子,是辋川的一个地名 ,在这里指的是诗人王维的隐居之地。
全文如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一抹余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深林中的青苔上景色宜人。
王维:《鹿柴》是他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期的作品。是一首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一起来欣赏诗人的那种心境
空山不见人:在这偌大的一座山林里,看不见一个人。这里诗人主要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山林中杳无人迹,使得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更加的空旷虚无,宛若太古之境一般。后面三个字“不见人”的加入,使得诗人把“空山”的那种寂静意蕴一下子具体化了,完美的将人的感受与情境相结合,使得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让人读之韵味十足,直接被其引进入他的诗境里去了。
但闻人语响:第一句话的代入感其实很强,当然也有人觉得它很平常。但是当你读到第二句的时候,细细品味,其实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诗人用了一种对比手法的描述,写出了寂静中的一抹灵动。而通常情况下呢,寂静的深山林中一般都是没有人出现的,大多都是一些蛇鸟蚊虫一类的动物在山林里出没,再则就是闻耳边吹来的瑟瑟的风声,再加上一些轻轻的潺潺的水响声,安静的甚至可以听到蚂蚁在树叶上路过的声音,非常的空寂。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杳无声息,但是却突然听到一些人说话的声音,打破了这深山林里让人有些畏惧的空寂,但却使得这空寂感更加明显了。(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这也就是说已经到了傍晚的时候了。
在这种深山密林的山林之中,树叶都是枝繁叶茂的,阳光很难照耀到每个角落里,大多地方都比较阴暗潮湿。但是在这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之前,阳光的余晖竟然透过茂密的树叶照进这深林之中,继而又一次照在青苔之上。可是与早晨的光景却截然不同了,在这幽深而安静的山林中,一抹夕阳斜照,残阳之下,又让这片幽暗的深林显得更加寂寥了。一个“复”字(表明“又”)用得更是意味深长。诗人也用对比的手法,将现在傍晚夕阳西下之景与清晨阳光温暖的景象做了对比,直接凸显了傍晚景色的更加落寞,孤寂之感。
小结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幽静,因声传神,将寂静的山林活化了;后两句写的是幽深,以光敷色,如希望一般来得恰到好处,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总结
1、这首诗,诗人王维以一种特有的自我感觉和前后照应,前后对比的写法,深动形象的描绘了寂静幽陌的空山深林中傍晚的景色。那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通过细致观察,用心体会和感受得来的一个结果。这首诗,他是把诗、画、音乐三种景象相结合,描述出来的一种维和、幽深境界的美好!
2、全诗其实也流露出了诗人的一丝无奈和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期望美好之情。因为前期诗人王维热衷政治、有远大抱负,因为安史之乱的出现,诗人迫不得已隐居山林。但是生活热情并没有完全消失,他对大自然有浓厚兴趣。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潜心感人之作。这首诗后两句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寄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对自己的远大理想的一种寄托。就像这抹夕阳照耀在青苔上的那一束温暖阳光一样,象征着希望。可以看出诗人并没有完全意志低迷,而是希望国家能够像夕阳一样仍能重新发光,自己还可以为国家出一份自己的力,完成自己更加远大的抱负!
3、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似有又无,意境深远。细细揣摩,再来感受一下,在那神秘莫测的山林中,草绿色的青苔与金黄色的温暖的阳光相互交织在一起,画面感是那般的温馨和谐,回味在诗人的意境中,想来诗人那时候也一定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吧。
这是一幅夕阳西下的落寞唯美的画面,它是诗,亦是画。我个人就特别喜欢这种人与自然意境下的惬意美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乃佳作!
我是芷兰,欢迎关注,留言评论辅正!
其他网友回答
给人一种人烟稀少的感叹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空山不见人”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