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给权贵写诗 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吗?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网友提问:

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吗?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优质回答:

李白并非如世人所推崇的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是仍然想步入仕途,获取功名富贵。但是,为什么李白不通过科举取仕走上仕途呢?这是因为李白出身不好。李白的父亲是个大商人,而且是外国人。不是我瞎说,李白出生在碎叶城,今天的吉尔吉斯坛。至于,为何举家跑到四川,没有考证。但李白有首诗,侠客行,其中就有十步杀一人,完事拂衣去。李白剑术也很高明。在古代商人是低贱的,重农抑商嘛。由此,李白就没法走科举取仕的路子。他离开家乡后仗剑来到京城寻找门路。最后,只有走婚姻的路,把自己嫁了出去。也就是入赘到达官贵人家当女婿。这还不是一次,先后两次。都是因为,老婆死了,和丈人犯事而散。但是,两次李白都没有某得一官半职。一晃过去了十多年。以后,李白就开始了游荡生涯,靠写诗结交文人墨客,地方官员为生。由于他的诗确实好,名气越来越大。终于惊动了唐玄宗。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李白大喜过望,挥笔写了首《南陵辞儿西入京》诗中说,游说万乘苦不早。可见他盼了多少年,终于盼到了这一天。诗中捷着说,会稽愚妇轻买臣,仰天大笑西入秦,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见他是多么得意忘形。李白其实就是个好高骛远,没有政治眼光和实际处事能力的人。也就是没有官场斗争经验的人。不久就被唐玄宗辞退了。李白回来后仍然不死心,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结果他等来了机会,安禄山反了。各地勤王。李亨称帝是为唐肃宗。李磷永王自立江南。李白投靠了永王。并谄媚永王一口气写了11首《永王东巡歌》。结果,永王兵败,李白以谋反罪,关进大牢。多亏人们求情,被流放夜郎。时年,五十有七。两年后遇大赦天下,被取消流放。综上所述李白真的不是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其他网友回答

一代诗仙,自有他的骄傲!以身事权贵,羁绊自己的身体与思想,又岂是浪漫、激越的诋仙人所愿!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很显然,李白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哪怕李白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为什么这么说?1.李白的理想

唐代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为各种思想的发展和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也导致了”十岁观百家”的李白思想十分复杂,以儒释道为首的诸家思想都对李白有着很大的影响,李白的信仰是多元化的。

但不论李白是想身居高位还是功成身退,他想参与政治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这也符合盛唐国力强盛,天子不拘一格招贤纳士,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背景。

如我们所知,李白经常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也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希望能像姜尚一样奠定周王朝八百年基业,像诸葛亮一样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等多首诗都反映了他的这个理想。李白的《明堂赋》就是他心中的理想描述。

而李白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实现他的理想。

2.李白有多想实现自己经世治国的理想?

经世治国肯定得先当官才行,那我们来看看想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李白当时的处境,唐王朝虽然开放,但是走仕途就有两条路:

①你是官宦贵族子弟

②科举

科举还有身份限制,祖上犯罪的或者家里做生意的不允许考科举。

李白同志很惨,既不是官宦贵族子弟,祖上还因罪流徙西域,成了当地富商,两条路都不行。还好,苍天为李白准备了第三条路: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

也就是说,李白终于有了唯一一条能够入仕、实现自己理想的路,那就是自荐。而李白也是十分珍惜这条路,挖空心思毛遂自荐(自荐也得有官宦贵族提携才行),甚至“曲线救国”,不达目的不罢休。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李白就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了。准备得相当早,都在政策之前,因为当时也没办法,这样子下来他好歹能当个幕僚。之后的几年里李白开始周游全国,放今天就是巡回演讲积攒名声。

等到开元十五年民间自荐的政策一开放,李白做了啥事?和原来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据传是个其貌不扬的大龄剩女)。你看看人家这一步走得多好。接下来继续周游全国,积攒名声。

到了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时候,李白已经三十岁,已经有点耐不住性子着急了,那是到处找出路。先是跑到长安谒见宰相张说,结果宰相同志没怎么搭理他,只好退而求次跟宰相儿子张垍做朋友。过了一阵子发现没意思,就跑到终南山去了,寓居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有的人可能得问了,李白都到终南山了,难道图官吗?在唐明皇的时候,道家地位显赫,朝廷也经常举用那些隐居的名士,乃至很多人为了做官,纷纷投身道门,一度有“终南捷径”说法。你当李白真隐居啊?结果也是没结果,只好又求见各位王公大臣,还是没结果。

再过一年三十一岁的李白穷愁潦倒,估计也等不起了,觉得人生也就这样,就有点自暴自弃的意思,确实有了隐居的想法。

隐居了一阵子李白也发现自己就是想出来经世治国,根本当不成隐士,于是李白放了大招,也就是历史上的都有名的献赋谋仕: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才过去了三年李白就耐不住兴致了),李白为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不但当了一把唐明皇忠实的舔狗,还表述了他政治理想,希望得到赏识,结果呢?没下文。

但是李白明白自己就是想出来经世治国以后,一次失败自然不能算什么。于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又乘机给玄宗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这次马屁都拍裂了!不但夸耀本朝远胜汉朝,而且还挖空心思迎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思。依然没下文。我估计玄宗都不一定看到这两篇赋。

李白那是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在同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怎么写的?“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你听听人家的马屁拍的。往后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遇见贺知章,那是立马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随身备着,见牛逼人物好给)。贺知章倒是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对李白潇洒出尘的风采惊异万分,给了个谪仙人的评价。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些人就是把他当文人墨客,而不是政客,李白这么一整伤了心:合着我费劲功夫结交这么多人,没啥用?加上李白在山东的徂徕山,跟孔子后人孔巢父(在唐代也是地位显赫)眉来眼去,还一起成立了竹溪六逸的小帮派抱团取暖,结果他发现这帮人居然真的是来隐居的,根本帮不到他。

于是李白又受到了严重的搓伤,呆了几年觉得没意思就离开了长安。那离开的是相当难受,“行路难行路难”。

不过李白同志的努力还是有收获。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多开心?“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里我插句话,天宝年间的玄宗已经从励精图治变成了享受成果的皇帝,他对人才的需要也不再是经事治国而是文娱取乐。

不过李白终于达成了目的。他为入仕所作的努力也就暂告一段落,仅看这些算是称得上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

3.李白最后想通了没有?

首先接上前面的故事,别看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别看李白“龙巾拭吐、贵妃捧墨、力士脱靴”,这都是他老人家发现自己就是个御用文人,人家玄宗根本就不搭理他从政的心思以后,世界都崩了啊!那还能咋办,彻底没希望了,只能喝酒。

何况李白到死都没放弃自己的理想啊,至德二载(757年)的时候李白已经五十七岁了,还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自己建功报国的情怀。结果站队错误,永王叛乱兵败,李白也搭了进去。李白入仕的故事也只能到此为止了,他已经失去了所有当官的机会。

※结论※

那这就很显然了啊,李白一生都在追求当官后经世治国这颗葡萄,可惜从来没得到,他自己写再多飘逸豁达的诗篇,实际行动却说明了他在撒谎啊,这只能说是吃不到葡萄酸一下罢了。作为李白的忠实读者,都能体会到他好多诗里那种从政无门、治国无望的落寞、孤寂还隐隐哀痛,真的是酸痛的。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好,作为谪仙人的粉丝,我来谈一谈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以为,要想弄清楚李白愿不愿意以身事权贵,我们应该先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以身事权贵、李白愿不愿意摧眉折腰和李白有没有过吃葡萄的机会,只有了解以上三点,我们才能理解李白在面对机会时做出的种种选择,才能深入到千古诗仙的精神世界,读懂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痛苦和豁达,为他敬一杯酒,为他一唱三叹。

1.要想人前显贵,总得人后落泪。面对锦衣荣华,是做歌功颂德的宋之问,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这是个问题。

古往今来,要入仕实现政治理想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儒家学说影响,无数士子前赴后继的投入宦海浮沉,为的就是搏一个封妻荫子,这也逐渐导致了中国官本位社会的形成。

在唐朝,上升渠道既不像之前那么窄,也不像之后那么宽,门阀世家主导的形势并没有改变。如果你没有一个好家世,想出头不说难于登天,但总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上文中提到的以身事权贵就是一条捷径。但这条捷径并不是谁都可以走的,首先,你需要的是有能力被权贵看中。凑巧的是,在唐朝,愿意走这条路的人很多。

我们上面提到的宋之问,就是类似士人的代表。他入仕之后,先后攀附武后、二张、武三思、安乐公主等人,政治上趋炎附势、毫无成就,人品低劣下流,虽然才华出众,在诗坛上有一定地位,但终究是落下了千古骂名。抛开这些不谈,他凭借自身才名以事权贵才能在大唐官场上站稳脚跟,相比于宋之问,李白毫无疑问更有实力。

但除了这条路真的就没有其他的上升空间了么?其实不然。机会是有的,但每个人的秉性各不相同,选择也因人而异。因为要实现政治抱负是很难的,李白虽然自负才名,但他是能够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的,那么这时候问题来了,是离开长安云游四海,还是从宫廷诗人转变为朝中权贵,李白曾经有过这种选择。

2.从贵妃调羹力士脱靴到放归江湖,李白冷笑着拒绝了长安贵人们伸出来的橄榄枝,他牵起青崖下的白鹿,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间。

野史记载,那一年,李白进宫写下名垂千古的清平调时,他醉的一塌糊涂。

早已身居高位多年的高力士,看着这个已经醉成一团泥的中年人,望了望已经给了他明确示意的李隆基,只好跪下身子,为这个诗人脱去脚上的破靴子。这一刻,高力士仿佛又回到了十七八岁时,在热闹的人群边缘,他只是一个小喽啰。

这种久违的耻辱让他浑身产生了轻微的颤抖,看着眼前的谪仙人写下令皇帝贵妃叫好的清平调,他攥紧了拳头。

高力士是个聪明人,知道和谁说什么话,当他对杨玉环表露了赵飞燕的暗示后,看着贵妃娘娘渐渐沉下去的俏脸,他知道,宫廷诗人李白完蛋了。

于是就有了我们众所周知的,赐金放还。

这件事应该是发生在天宝三年,李白已经是个中年人了。回归乡野后,李白选择了做道士。随后在安史之乱中,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兵败被流放,最后病死当涂,一代谪仙人就此离开了人世间。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和当时社会主流混迹一起的时间并不长,一是客居长安时期,二是永王幕府时期。

作为一名有抱负的诗人,先不去讨论李白的政治才能,仅从诗句上来看,客居长安短短两年,为什么就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变成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了呢?

这是李白的性格使然。朝廷上不需要这样的诗人李白,只有放弃自我,才能融为一团。只有将个性独立的自我体制化,才能在大唐的朝廷上侃侃而谈。显然,李白清楚这一点,唐玄宗也清楚这一点,一个宫廷诗人的身份满足不了李白,因为他想要的是:

站着,把钱挣了。

至于加入永王幕府,不过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诗人想要最后一搏罢了,虽然他大概能够猜到最后的结局。

3.看着李隆基、杨玉环、贺知章、汝阳王、永王等等人生中的过客,李白微微一笑,那时我的手里都是葡萄。

只有吃不到葡萄的人才有可能说葡萄酸,但李白显然不是。

尤其是在客居长安期间,他见过太多权贵,认识太多朋友。他的酒友中随随便便拎出一个人来,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当朝重臣。他不缺人举荐,因为他自己就是宫中常客,平民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皇帝贵妃,也曾和他坐在一起。

他的诗名太大了,生前就已经名动天下,成为了当世第一偶像诗人,想见他,想和他结交的人从长安排到了洛阳,从朝廷到乡野,人人都爱李太白。

有人说,李白年轻时也曾四处拜谒达官贵人,只是没人理他罢了。一个年轻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也只是途径罢了,我们何曾听说他屈身于人过?

年轻的李白或许追求功名,但已经拥有过的李白只想回到属于自己的江湖中去,那里的空气新鲜,就连水,也比长安的甜。

在李白的一生中,如果他肯放下身段,放下谪仙人的偶像包袱,就像宋之问一样四处攀附歌功颂德,在政治上的地位如何不能更高?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如果真是那样,我们今天就不会以这种口吻说起李白,也不会有这种问题来探讨李白,他大概也和宋之问一样,除了诗名,仅剩讥笑了吧。

还是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的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我是爱读书的莫道疏狂,欢迎点赞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成反比的,因为吃不到甜葡萄、就说葡萄酸得很!原因是想当一个好官为民为国好官,觉不得重用也。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吗?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jpg”/>

与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吗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