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朝那些事儿》哪些地方不符合史实?
优质回答: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通俗书籍。洋洋洒洒百万字把明朝的历史跃然纸上,让历史变得不再晦涩难懂。
那么当年明月在书中是否有一些小瑕疵呢?相信读过这部书的人肯定记得被当年明月誉为明朝一哥的王阳明。
当年明月是这么说的:人的生存基本需要这类东西都是天理,吃喝拉撒也好,衣食住行也罢,都是天理。天理过犹不及的时候就是人欲。
所以断言:什么是天理?人欲就是天理。
相信这句话肯定对很多朋友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但其实这句话不是王阳明说的,是当年明月假借王阳明之口说的,因为王阳明其实并没有说过这句话,反而说过相反的话,在《传习录》中记载,王阳明说: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不仅如此,王阳明还赞同朱熹说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所以,天理即人欲这句话,不是王阳明说的,而是当年明月说的,这点并不符合心学真传。王阳明提倡的是“去人欲,存天理”。
其他网友回答
有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把捕鱼儿海当成贝加尔湖。
↓原文
捕鱼儿海是贝尔湖,在内蒙古境内,不是贝加尔湖,中间少一个“加”字,完全是天壤地别,而贝尔湖与呼伦湖合称“呼伦贝尔”。
……
贝尔湖在这里↓
……
贝加尔湖在这里↓……
历史上只有汉唐两朝打到过贝加尔湖,军人的最高荣誉——封狼居胥、饮马北海,只有汉唐两朝拥有过,而这个错误直接把明朝捧上天了。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题主的提问。总的来说,《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部畅销书,写的还是不错的。当然,尽管当年明月力求尊重历史,但《明朝那些事儿》毕竟属于历史小说,有很多内容与史实不符也并不意外。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正史读起来还是很吃力的。
说起《明朝那些事儿》与史实不符之处,自己首先想到了作者有关王阳明的描写。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本人在其他问答中有相关阐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在此不做赘述。除此之外,再试着列举几处与史实不符之处。
一是书中称万贵妃宠信“奸佞”汪直。果真如此吗?事实上,汪直带领王越,沉痛打击女真和蒙古,为当时的明朝安邦定国做出了突出贡献。明孝宗刚继位时就弃用“奸佞”汪直,重用一批所谓的“贤臣”,但却导致天下大乱、边境不宁,只得让“奸佞”汪直重新出山控制局面。
二是对张璁、桂萼的评价有失偏颇。书中片面的评价他们都是“投机的小人”。事实上,此二人清理皇庄、抑制土地兼并、首创一条鞭法……但这些历史贡献,作者却只字未提。
三是书中竟然认为嘉靖帝“最聪明”。仅凭被鞑靼骑兵围城北京、吓得魂飞魄散这一点就充分说明嘉靖帝与所谓的“最聪明”没有半点儿关系。
自己始终认为,试图通过小说来了解全部和相对真实历史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这就像《三国演义》是通俗小说,而《三国志》属于史书一样。
上述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有些内容找不到出处或者被发现来自小说。我明史知识粗浅,也说不上哪些情节是我没查到的,也说不上没查到的就一定是事实无载的。
几件事:
1.如果朱棣找到了朱允炆并且释然了,何苦为难朱文圭?
2.英宗算不得好人,光废除人殉、释放建庶人是不够的,于谦、王文多么正直无害的人,就那样杀了,还有护国有功的范广,巡抚贵州推进汉化的蒋琳。英宗被俘时帮瓦剌叫门,有个叫杨洪的死心眼不给开门,英宗复位了杨洪已卒,就把杨洪的长子杨俊杀了。不但杀了这几位,还祸及家人,包括女眷的那种。反过来,英宗还纪念王振。对了废除人殉他废除的是自己的,他弟弟代宗,啊呸,郕戾王的妻妾都去死吧。
3.黑了节操堪为楷模也大有作为的张璁、海瑞。
其他网友回答
这书粗略读过一遍,因为对明史了解不多,很多漏洞比如唐伯虎出生年代真没看出来,不过后来,看了些日本史,发现援朝抗日战争没那么轻松,对阵的日本军虽然处于封建状态,几乎每个兵都有自己的诸侯(所以后来丰臣秀吉儿子在大阪保卫战好不容易凑了十万人,能凑十万还是托了关原的“福利”),但那些诸侯(混的好的是大名,混不好的也是城主)中不乏当时名将。日本兵又是百战之兵,武器装备,唯有火炮比明军差(当时大明火器大部分还是走的宋元以来的老路子,受西方影响并没有清代那么大,清代初期的火炮虽然出生就落后,但起码已经不是火铳了)另一方面,日本兵力可没那么少,当时日本全国可用兵力超过30万(丰臣围殴北条时出兵二十万),相比之下当时明军实际可用兵力根本没有百万,财政上援朝后大明出现了赤字。书里面却把日本兵说得很不堪,很有点抗日神剧的感觉。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明朝那些事儿》哪些地方不符合史实?.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