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老子写的道德经,真的很深奥吗?
优质回答:
老子写的《道德经》不深奥。我们感觉《道德经》深奥,最大的原因是我们懒得思考了。
古人的娱乐项目相对少,所以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就有大块大块的时间去思考,而相对于我们时间是想当匮乏了。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要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认定老子是圣人,请求老子写点什么,否则不让出关,老子顺势而为,洋洋洒洒很快写出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你看老子写的东西是给关令看的,怎么可能深奥呢?
那为什么我们觉得深奥呢?
1、年代久远,语言系统几经更迭。
中国古代的文人阶层虽然都在使用文言文,但是中国的朝代更迭频繁,对于相同的字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或者相近的意思。而大家都知道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尽管大家都似乎明白,但真正的含义已经被永久的封藏。
2、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在没有纸发明的年代,书写的材料十分匮乏,所以讲究“言简而意丰”。这对于他人理解就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意丰就意味着你的理解可能已经偏离了最初的含义。而且处在不同生活地位,不同职位,不同行业的人他们各有各的一套思想主流,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意思,而且都有道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后人疯狂的注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后人居然都在做“可道”、“可名”,而且绞尽脑汁一定要与别的派系不一样,且能名声大噪才可善罢甘休。所以如果真要说《道德经》深奥,那也是后人故意把它解释的深奥的。
看不懂《道德经》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吗?
非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这能说看不懂吗?很容易理解。你把这句话背给街边拾荒的大爷大妈,他们也能够给你解释。只不过随着自己的学识的增长,有了更广博的见解、更深刻的思想。
有时候想的太多也是一种负担。
大时代主流的影响对个人的精神思想是一种冲击。
如今的我们都太喜欢安逸了。
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赚钱赚钱,好不容易逮到了闲暇的时间,也很少去做很深刻的思考。而且如今的请文化、范文化、娱乐化等等让我们觉得什么都需要快起来,不然就是后退。
其实,跟风随大流,看似什么都快人一步,而实际已经真正含义上后退了许多。思想、精神是最不能讲究快的,揠苗助长的思想不经历实践的检验,不要说狂风暴雨,就是个小风雨都经历不住——近年来的自杀案件屡见不鲜。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所以,并不是《道德经》深奥,最大的原因是我们懒得想了。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谢谢邀请。
深奥很不好说:老朽认为一切事情都是相对而言,因人,因地,因时各有各的点,有比较才能鉴别,否则就不好说了。如中学课本比小学深奥,春天比冬天温暖,应该说热一点,那初夏?仲夏?三伏?同一时期,同一地方,同一事情,要有可比性。又如一九六0年,安徽农村贫与富的比较可以说仅一碗米糊而已,最多也就是一碗希饭不得了了,用经济价值也就几分钱而已,反之,用生命价值来说,那就是死与活,吃了就可以挺过来,没吃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生死两不知。我前面例举亦是“道可道,非常道”。又如:谁最英雄,有本领,谁是名相,这也同样是时期,地方,谁和谁相比。霍去病和辛弃疾能比吗?廉颇和年羹尧又怎么比?姜尚和孔明能比吗?曹操和刘伯温又能什么?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侯商周,三皇出世年代久,五帝出世记不清。“名可名,非常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可以说是深入浅出,奥乎?知己知彼,自知之明,人的最敌人就是自己。掌握了别人,你就增加了智慧,认识自己就能量力而行。要想战胜别人,就要比别人有力,(能力,武力,计谋,雄韬武略),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常,凡事皆适可而止。这也就是说,知足而足终身不辱,知止而止终身不耻。
古人也是人,李冉他也是人,他写书立著是为了开导和启迪后人,而不是来刁难后人。凡事都要用心去悟,去揣摩,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但是可以肯定道德经比现在的小学,初中课本要奥一点。反之李冉他就根本不知道现在的键,鼠,触。真可谓是:江山待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学浅才疏,谢指正。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对宇宙自然的观察和体悟,非常深邃! 加之《道德经》成文过于精炼,又没有标出句读,所以产生了非常多的曲解。这更增加了现代人理解《道德经》的难度。自古以来,给《道德经》写疏注的,数不胜数,可没有一家是完全解读对了的。退一步讲,即使文字的意思完全给你翻译正确了,你要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还需要反复琢磨思考,在实践中作深入领悟。
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老子主张“无为”,可是“无为”不是凭空提出来的,主张“无为”的原因是什么?几乎没几个人能回答出来!
《道德经》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一段,就像是证明数学公式一样,通过层层递进,把“无为”推导出来的。
老子在这里说明,矛盾的的双方是互相成就与转化的 ,是统一的存在,是不能割裂的。所以,不要企图取其一端,不要企图逆事物发展方向而为,这就是“无为”。
不知其根源,只是口说“无为”,那么“无为”的思想,于你的心里就没有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应用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老子写的道德经,真的很深奥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