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写作背景 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道德经》是怎么写出的?

网友提问:

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道德经》是怎么写出的?

优质回答:

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关于他的姓氏、身世有很多争议,主要是因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没有弄明白,所以在《老子韩非子列传》中就说的模棱两可,不甚了了。我认同老子姓老,名聃,别名李耳的说法。至于唐朝皇家认祖归宗,认为老子是他们的先人,姓李的说法,也不能完全否定,因为“李”可能是老子的氏,毕竟一个堂堂皇家是不大可能胡乱认祖宗的。

因此,老子的父亲极可能是唐朝皇帝考证的李乾,为周朝御史大夫。正因为这层关系,老子在年轻时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才可能在成年后轻而易举地就担任了当时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也才可能有机会遍览国家藏书,成就了一代鸿儒。

老子是一个熟知周礼的大文化家,所以,孔子才有数次向他请教周礼的记载。但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却是周朝没落,礼坏乐崩的时期,所以,他才看破红尘,感觉到周室是扶不起来的“刘阿斗”,也才有了后来的弃官而别,骑牛西行的说法了。

《道德经》是怎么写出的?

现在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函谷关的守吏尹喜会看风水,有一天他看天象有紫气东来,便认定有圣人要从关中经过,便一直守在关门,最终等到了骑牛而来的老子。于是他便半拜师半要挟的留下老子,直到老子给他写出《道德经》后,才放老子西行。

这当然带有一些传奇色彩,但事实上应该不是这么简单的过程。老子水平再高,那《道德经》洋洋洒洒5000多字,而且里边的哲学理论又是那么深奥、那么全面,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写出来的。

所以,比较客观的说法应该是,老子在任职国家图书馆期间,他有机会阅读了大师的国家收藏的典籍、史料,《道德经》实际是一部古典文献的集大成典籍,里边很多内容是同其他一些史料相同或相仿的,这部经典是老子早就编撰好的,不大可能是被尹喜挽留期间草就的。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以及《道德经》是怎么写出的,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并综合其他史料来说,老子曾受周都太学博士教授天文地理三年,博览《易经》、《诗经》、《尚书》,各种史书、典籍与先哲遗著;并经周都太学博士推荐,在周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担任东周藏书室(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典籍史官多年(包括最后担任馆长),阅尽周朝藏书室所有藏书,掌握了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等知识。这就是老子的经历(包括学历、阅历),为他“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撰写《道德经》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问世的内因。

其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其中提到三个问题:

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这句话如果联系《道德经》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即我“道”的言论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践行。但是天下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践行),那就说明老子在撰写《道德经》之前,“道”的学说已经研习形成,并“以自隐无名为务”。这也是老子的经历和《道德经》问世的内因。修,这里当指学习,研习(《辞海》)。

⑵“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其中“居周久之”(即在周室从职很久),使老子对周朝的兴衰成败历史(包括统治阶级腐败、战争频繁、田园荒芜、社会治安混乱、人民生活饥饿等等),有个全面的了解。而“见周之衰,乃遂去”(即见周室衰乱,辞职而去),则使老子西遊或从离开周都洛阳回到家乡等等的过程中,目睹民间田园荒芜、战马奔驰不息、百姓生活困苦,对如何治理社会,如何对待战争与和平等问题,更有深刻的体会。这其中也包括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

⑶老子到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的请求,逗留了下来。盖尹喜者,自幼好学,知书达理,修身深厚,能说会道。又“善内学星宿”(《史记·集解》)、懂得如何请求、说服老子这位不争名利的圣人能留下杰作,传给后世。于是老子这位身穿粗布衣,胸怀伟大抱负的“大道”创立者,受尹喜的言行所感动,撰写了这部《道德经》,仅五千多言,却涵盖了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治国、用兵和修身处世之道等等内容,这是《道德经》撰写、问世的外因。(注:关,《史记·索隐》:一说函谷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二里;一说散关,在岐州陈仓县东南五十二里)

以上就是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以及《道德经》怎么写出的(包括内外因辩证关系)。谢谢邀请!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其他网友回答

这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的历史的一宗迷案,巨大的迷案。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和他的身世,今已无法确考。老子一生的简历大约是这样子的:

老子,亦称老聃,与孔子同时代。据司马迁说,孔子还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出生在楚国,由于特别好学与天资聪颖,母亲为他请的老师根本教不了他,于是便指引他去了周天子的国都(今河南洛阳)继续求学。老子不仅求学成功,还求职成功,做过周王朝的史官,当上首都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后来,老子因其母过世,回到楚国,守孝完毕后再回国都不久便离职,去了秦国,在函谷关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老子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这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司马迁的《史记》上有记载。

在政治上,老子对日渐衰败的奴隶主阶级的典章制度,也失去信心,主张干脆废弃。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制度和新兴事物,他更是深恶痛绝,加以攻击,谴责封建统治者奢侈挥霍,指责他们对人民繁重的租税和发动残酷的战争造成田地荒芜,百姓饿死,骂他们是强盗。那末,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呢?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他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因此就要“绝圣弃智”,一切循其自然,回到“结绳”的蒙味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小国寡民”,但鸡啼狗叫,人们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老子提出了“道”为世界万物的根本。但是老子提出的“道”,不是物质性的实体,而是一种虚无恍惚的东西,它超越时间和空间,也超越人们的认识,人们对它是听不见,看不到,摸不着,是无形无声无物、静止不动的绝对精神。这个精神性的“道”,在《老子》中,也称之为“无”、“大”、“一”等等。

那末,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又是如何从无到有?老子说,这个变化过程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道”本身是没有目的,没有意志,由它产生的世界万物,它也不去“主宰”它,这叫自然无为。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开创的道家学派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再伟大的思想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特定时代和环境的产物,老子的思想也不例外。

因此,若能结合老子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则可以跳出读者自己主观臆断的局限性,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

据《史记·老子传》记载,老子出生于春秋时期,也就是周王朝开始走下坡路的时代,确切的生卒年不详,《史记》中说老子活了160岁左右,近代思想家胡适认为他只活了90多岁,这样的年龄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可谓高寿。

在老子漫长的人生中,最令世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做官和归隐两件大事。

老子做过什么官呢?对此《史记·老子传》曾做出回答:“周守藏室之史也。”这是说老子的职位是周朝的藏室史官,工作职责就是典掌周王朝的藏书,相当于现今在国家图书馆上班。

虽然这份工作表面上看起来一片岁月静好的样子,但老子在其中亦经历了宦海浮沉。

先是在周景王十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免去藏室史官,之后去了鲁国;几年之后(即周景王十五年)老子又被返聘回周王朝仍然担任藏室史官的岗位;又过了十几年,在周敬王四年时老子又被罢黜,也有人说是老子主动请辞,这丢官是因为周王室之争所受到的牵连。

话说周景王驾崩后众皇子开始争夺王位,王子朝就是参与争斗的皇子之一,在他夺位失败后便带着周王室的典籍逃奔楚国。

被王子朝带走的周室典籍中有非常宝贵的前朝图册,亦有本王朝历代皇帝诰命文件,以及地方诸侯的档案等。这些典籍的流失对周王朝来说是种巨大损失,还可能威胁到新天子的王位,而当时掌管周朝藏书的史官正是老子。

老子因此丢了藏室史官一职,这件事在老子的人生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正是在这件事之后,老子过上了归隐的生活,成了后人口中仙人般存在的传说。

《道德经》是怎么写出来的

《道德经》问世那也是老子告别宦海之后的事情了,《道德经》的作者是谁历来充满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虽然《道德经》不一定是老子亲笔撰写,但其中的哲学思想却来自老子,而且跟一个叫尹喜的人密切关联。

《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眼见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萌生“此地不宜久留”的念头,并出走到“关”,这里的关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人说此关指位于河南灵宝东北方向的函谷关,亦有人说此关指陕西宝鸡西南方向的大散关。

不管是那个关,老子在此处遇到了一个叫尹喜的人。这个尹喜是掌管边关、稽查行人通行的官员,尹喜拦住了老子的去路,并提出一个要求,即“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作为放行老子出关的交换条件。

尹喜要求老子为他著书方可放老子通关,《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是这样回应尹喜的要求的,即“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这是说老子用5000个字解释了道和德的哲学内涵后便离开了,没人知道他后来去了哪里。

老子虽然不知去向,但他的名字却被世人传颂,其无为而治、柔弱不争的哲学理念正是老子人生经历的缩影,其智慧精髓仍是今人津津乐道的。

作者:高远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的生平,史资极少。本人因注释《道德经》之故,不能不考察之。我东从涡阳,鹿邑,经函谷关,楼观台,宝鸡,天水,古陇西,西经酒泉,止于敦煌三危山。南登武当山,北上崆峒山。查莫高窟藏经洞,看英法刧去资料近人所拍微缩胶卷,询问了陇西李氏家谱,对照司马迁之《史记》。知其概曰,老聃与李耳非一人也。李耳约于公元前400年左右,生于鹿邑县。老聃于前628年,生于涡阳。约前500年前后,会孔子,答礼,道,仁之问。此后不久,出函谷关,答关令尹喜问道,遂有5000言传世。在古陇西,曾住几年,因畄下子孙于斯地。继沿流沙河谷,出祁连山,经居延到敦煌,终于三危山仙逝。聃任东周守藏史,初会孔子时,尚在任,次会孔子时,已辞官在鹿邑收徒传道。老子言大道无形,独立不改,生天生地生万物而不自生,运动不息,載万物远逝,极而返回,使万物复归于根于静。再无他物比大道更早了。故,大道乃宇宙之本原,万物之终极也。老聃,中国哲学之父,世界哲学之重要源头,公认的十大名人之首,为最具大智慧之圣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道德经》是怎么写出的?.jpg” />

与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道德经》是怎么写出的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