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老子的道德经总共有多少章?道德经上篇其中第三章是励志文吗?
优质回答:
《道德经》共81章,其中上经37章讲“道”,下经44章讲“德”。
上经第三章讲的是关于社会治理的思维方式和效果预期。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无为和不争。他认为人们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太深。如果一个社会想通过发展经济、提高收入。实现钱越多越好来提升幸福感,那就会背道而驰。
现在人们收入增加了,房子车子都有了,可为啥吃也不敢吃,喝也不敢喝,喘气都成了问题。所以习总书记一直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有的学校教师评职评定,因为编制有限,而争者无限,纷纷扰扰之乱像多乎哉!但也不能一味地反对尚贤,像疫情攻坚战的最美逆行者,见义勇为者,社会各阶层德高望重者,为民请命者等,把这些对人民有益有贡献的人给树立起来。一句话,让好人有好报,才是正道。
回过头看第三章的内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连续三个“不”字的行为,就是无为,就是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
欲望的世界都是陷阱。《道德经》第40章说,“反着,道之动”,如果不反观自己内心,老是和同学比,和战友攀,和同事争,和同行夺,就会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赔了夫人又折兵。佛陀说。“歇即菩提”。你要想和别人一样,就别想有好日子过。
老子的思想来自《易经》的启发。第三章是对《易经》第四卦蒙卦、第五卦需卦、第六卦讼卦的理解与解读。蒙卦讲的是启蒙教育,需卦讲的是生活之需,讼卦讲的是因需求而争引起的诉讼。老子在这里给出来答案,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不是啥事都不干,而是无为无不为。《道德经》每一章都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起来看。再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仅限于字面上的理解,应该首先建立一个“道”的思维系统。建立这个系统的前提,你必须要做一个修行的人,否则就会天天和老子吵架,不得安宁,那样的话,还不如不去读它。
《易经》叮嘱我们,“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存存,就是存了又存,不是金钱存款多多益善,不是房子越多越好,而是把人之天性不停地储蓄起来,把真善美吸纳了再吸纳。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81章,1-37章为道经,38-81章为德经。
很吊诡的问题。《道德经》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本哲学作品,不是什么职场“励志”书。王东岳先生直接认为老子是中国唯一的先哲(他的哲学家圣殿里只是住着产生《旧约》的犹太教先知、老子、柏拉图和康德等几位)。德国大哲学家——诗意的栖居的海德格尔,曾着迷东方哲学的神秘,惊叹《道德经》的博深,和人合作翻译《道德经》,因无法理解《道德经》思维的精深而翻译工作举步维艰。
比如: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八章)(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第七十六章)(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
现代世界上最具有哲学思想的海德格尔对老子思想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自嘲道:“感谢上帝,他不会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
一番努力后,海德格尔还是放弃了翻译《道德经》的努力。他请人用中文将“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写下来,配上“天道”两字的横批,挂在书房。闲暇时细细观摩,聊以自慰。事实上,老子可能是被西方哲学家、汉学家误解最深的中国思想家:老子被视为人类历史里最伟大的利己主义者;仿佛圣人只期望成就他的自我;仿佛老子在通过这些格言来称赞圣人的阴险和狡猾。
即使是中国学人,理解《道德经》也很不容易。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译文:不崇尚贤能,使百姓不起嫉妒争夺之心。不把贵重物品看做是珍宝不过度喜爱,使得百姓不起偷盗之心。要让人们看不见可以炫耀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才能使民心不乱。这是圣人的治世之道。削弱百姓嫉妒,偷盗,欲望争夺名利都心,能让天下人吃饱饭,身体强健。让那些动歪心思耍小聪明的人不敢为非作歹。圣人如果按照无为的规律来治理天下,那么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
如果想理解这一章,需要先学习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译文: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老子主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所以在哲学层面主张“无为无不为”,在五十六章中又讲述了达到“玄同”之至上的修炼方法。
第三章中的内容,是老子在第五十六章中哲学思想的具体社会化展现。“圣人”治理天下的措施和方式。令民无争之心,使民无争之财,欲民无争之愿,方得天下大治。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文字简约,韵味如诗,意境深远。古今中外,很多人对老子描述的世界充满向往,著名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47章不行而知改编为歌曲《The Inner Light》
《道德经》距今有约2400年了,他倡导的无为而治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启发意义。现在社会人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很大发挥,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电影电视等,过的是古代所有的人也不能拥有的好生活。可是干净的水,洁净的空气让人无比渴望。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我们的目标。适当的降低欲望,幸福感就会大大增强。
老子简介
老子(公元前600~公元前470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后悄然隐退,不知所终。老子成书年代存在争议,比较流行的观点初稿于春秋末年,定稿于战国末年。老子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经讲天道,是宇宙的本体,德经讲人道,人顺天道,自然得道。老子道德经总共81章,1~37是道经,38~81是德经。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看完发现讲的不是励志文,而是圣人之治。
意指不崇尚贤能的人,人们就不会争名夺利。不以稀有的东西为贵,就不会产生偷盗的行为。见不到可以激发欲望的东西,心就不会被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会净化人们的心志,满足温饱,削弱欲望,强壮筋骨,使人们没有奸诈的想法,没有非分的要求,聪明的人不敢胡做非为。按无为来做事,天下就没有什么不可治理的了。
著名摇滚乐队披头士将47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ngt》
歌词:
Without going out of my door 不出户
I can know all things of earth 知天下
Without looking out of my window 不窥牖
I could know the ways of heaven 见天道
The father one travels 其出弥远
The less one knows 其知弥少
The less one really knows其知弥少
Without going out of my door 不出户
I can know all things of earth 知天下
Without looking of my window 不窥牖
I could know the ways of heaven 见天道
The farther one travels 其出弥远
The less one knows 其知弥少
The less one really knows其知弥少
Arrive without travelling 不行而知
See all without looking 不见而明
Do all without doing 不为而成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共81章,1——37章叫道经。38——81章叫德经。所以合称《道德经》。道德两字和我们目前所讲的仁义道德毫无关系。道德经主要论述万物从何而来,又又要到哪里去,根据这个主线,人应该怎么样安排自己的生活,是哲学著作,不是励志文。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的《道德经》共81章,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整书5000余字,本来没有名字,也可以被称为《老子》。
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了帛书《老子》,帛书《老子》有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德篇》在前的版本也被反过来称为《德道经》,虽然与通常的称呼相反,但内容一致,只是内容的排列顺序不同。
经书中《道篇》第三章内容如下: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所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已。为无为,则无不治。
其中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治国观念——无为之治,并认为让人民处于一种最淳朴天真的自然状态是最容易治理的。“无为”是一种道家贯穿始终的思想,不仅存在于治国,也存在与个人的修养与自处中。
道德经全书都是以一种平淡的态度直接阐述观点,也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态度,那就是任其自然。
因此第三章的内容并不是励志,只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既不激进也不保守。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老子的道德经总共有多少章?道德经上篇其中第三章是励志文吗?.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