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网友提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优质回答:

毛主席曾经发表过三个世界理论的文章,说的是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第三世界)团结起来一定能够战胜美苏霸权主义(第一世界)和西方资本主义(第二世界),这里面就用到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词!

其他网友回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孟子说的。

孟子作为儒家学说代表人物,讲的,便是儒家的道,儒家的道是什么,概括为“仁义礼智信”。

得道多助,便是说,奉行这五种原则,以之为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便能为天下人所信服,敬仰,天下人便会以你为榜样。

失道寡助,是说违背这五种基础原则而立身处事的人,天下人都不会信服他,自然他所做的也得不到大众的支持。

若水

其他网友回答

有道德的人,帮助的人就会有很多;失去道德的人,也就不会有人去帮你了!

其他网友回答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2、原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其他网友回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公孙丑下》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作者在第四段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怎么理解这句话?.jpg” />

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