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关系咋样 李白与杜甫关系怎样?

网友提问:

李白与杜甫关系怎样?

优质回答:

盛唐而下,至安史之乱前夕,唐王朝都是立于世界之巅的国家,唐天子甚至被少数民族统治者尊为“天可汗”,可见威严。唐朝经安史之乱后,遭受重创,安禄山、史思明之流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朝虽然由盛而衰,却迎来唐诗的一个顶峰,李白、杜甫等人都是活跃在“安史”附近的人,他们亲眼目睹那场人寰之乱,亲自感受到黎民的苦痛,这对他们来讲,无论是诗文还是情怀,都是一个升华。现在,我们就李、杜二人的友谊进行一些探讨。

李白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奉召入京,仕于翰林,但很快为朝中权贵所忌,这打击不久便表现在了他的仕途上,天宝三年,李白得了个“赐金放还”的名义,在不甘、愤懑中离开了长安。此时的杜甫,离开洛阳,前往陈留,唐朝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诗人,在梁园相遇,相携游于梁、宋一代,不久,又与高适相遇,三人倾吐抱负、交流诗文,在感时怀中,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李、杜重逢,遂结伴相游齐鲁大地,求仙问道,这一次在鲁郡分别后,两人再未相见。

李白、杜甫相会时,李白43岁,杜甫33岁。李白作为那个时代文坛的骄阳,于杜甫而言,是近于偶像般的人物,再加上他年长许多,以杜甫的立场来看,是要多一些小心的。相会之初,杜甫便作诗一首《赠李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从诗的形意上来看,显得有些文过饰非,还有些客套的意思,但正可表达他初识李白时的欢欣。杜甫的七绝《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则是对李白怀才不遇的感同身受,诗文虽豪气奔放,却隐含着哀伤,以及不得伯乐的无可奈何之情。

杜甫在其《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写明了两人的交情,甚至到了可以共被而眠的地步,当然,是夸张还是写实,就只有李白知道了。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写道,“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则表达了离愁之伤情,以及对各自前程渺茫的叹息,以李白的豪迈,终于还是将前途愁情、离时伤绪都付予“手中杯”了。

当面之言,难免有时候抹不开面子,所以人才有背后诽谤揭短的习惯,且让我们看看李杜分别后的诗文。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对李白的着重刻画,“天子呼来不上船”更是将李白豪放、疏狂的个性写到极致。在杜甫心目中,以李白诗文之力无人可及,如在《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中赞誉薛华的七言诗功及甚至及得上李白——人在赞叹一样事物几乎可与另一事物比肩时,言下自然还是比不上。

由此可见,李白在杜甫心中无人能及的地位。

其他网友回答

李白与杜甫,绝对是那时候大唐如潮澎湃的诗河,一对一无人可比,也无人敢应战的顶级大师。宋朝有位叫严羽的诗人在他所著《沧浪诗话》书中,对他们两人有公允的评价。”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之美之沉郁。两人诗风大不相同,但能各臻绝诣,是分不出轩轾,也不应该比出高下的。他们是永远并峙相欢的高山。李白(701一762年),杜甫(712一770年)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其实他两个人总共平生只见二次面。第一次,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离开长安后,在洛阳初次见到了杜甫,这一次这两人又在汴州和高适相识,一起在附近游览了一段时间,期间,他们一起畅游梁宋风光,过着饮酒论文,指点江山的旷逸生活。翌年(745年),李白与杜甫在山东衮州再遇。同游泗水,东蒙等地。分别后,再也不曾相见。杜甫对李白这位狂放不羁的浪漫天才诗人是倾心敬佩的。他传世诗集中前人统计共有十五首寄赠李白或提起李白的诗。如:”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笔落惊风兩,诗成泣鬼神”。《唐诗三百诗》选的《梦李白二首》更是感情真挚,摧人泪下。反观,李白诗集直接写赠杜甫的诗,已知仅有两首诗:一,《沙丘城下寄杜甫》,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如”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得比较泛泛空灵。这和他大开大阖,狂飚突起的精神世界,大有关系。答题前录选的这首题名《孟棨本事诗》有学者认为诗是否李白所为尚无确实依据,但肯定诗写杜甫很真实。这诗的很有杜甫的形象在里面。没有丝毫讽刺,与嘲弄而是充满诙谐幽默的白描写生的成份在里头。很能说明他两人情谊的深厚。是没有一丝半毫相轻相忌的。只不过是两人性格迥异,诗风不同的真情直抒。谢邀答之。

其他网友回答

李白嘲弄杜甫这事完全是无稽之谈。从李白自长安被放还乡,到洛阳与杜甫初次相遇,尽管李白比杜甫大上十一岁,当时杜甫也没有李白有名,初始之时李白或许有前辈提点晚辈的意思。

李白与杜甫二人都是好酒之人,洛阳一顿酒后,两人趣味也相投。尽管我们后世人看来李白的诗多是豪迈激扬,杜甫的诗多是悲苦于民,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诗作风格。洛阳相识后,李白与杜甫二人一路同游齐鲁之地,从此也结下了深厚友谊。从两人来往的诗作之中,不难看出两人相互欣赏的情结,同样的诗歌艺术情结及高超造诣,同样的胸怀远大抱负与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两人成了忘年之交。彼此了解,相互尊重。

从诗句的描述,李白写给杜甫的这首诗诗名为《戏赠杜甫》。人似乎有些不好的断章取义的习惯,心怀腹黑心理的人自然的认为这“戏”字就是嘲弄喽。

来说说这首诗,就知道根本不存在于简单字义的“嘲弄”之说。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从饭颗山头逢杜甫,可以看出这是李白无意间再一次与杜甫重逢,地点是在饭颗山。

从顶戴笠子日卓午,是李白偶然见到杜甫之时,杜甫此刻的模样,而时间正好是中午。

而末尾“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两句则是李白对于杜甫为何如今显得如此消瘦的关怀与慨叹。

借问别来太瘦生。用李白的语境来说就是:“杜子美啊!为什么才一段时间不见,再次相逢,你小子怎么现在怎么变得这么瘦了?”

这一句话,完全就是朋友多日不见,喜悦打趣之时又带有物是人非的感慨。

而杜甫为什么变得如此消瘦的原因,正是“总为从前作诗苦。”

杜甫作诗,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李白所说此句是杜甫因作诗变得如此消瘦的原因所在。而李白本人对诗歌创作也是一丝不苟的,故而两人志趣相投。这是李白对杜甫的关心,是玩笑之间带有关切的肺腑之言。

戏赠之语,明明就是朋友之间打趣的幽默玩笑,一种戏谑式的关心。能将戏赠作嘲弄来理解的,用心理学来说,是有心理疾病。朋友之间的幽默玩笑,居然傻傻分不清。

如同苏东坡与他的朋友陈季常之间,苏轼的一句河东狮吼把陈季常给坑到了今天,那是不是说他们两人就是有仇呢?如此说来,苏东坡与佛印经常之间相互大开玩笑,相互中伤,是不是两人就是仇敌呢?戏赠与嘲弄,什么样的心决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决定心是什么的理解。只能说,中国语言汉字太高深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其中有名的句子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都热情洋溢地赞颂了李白举世无双的诗才。

然而,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却很少见,所以,世俗的观点认为,李白自视甚高,以为自己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他瞧不起杜甫作诗的拘束,艰难,就写了一首《戏赠杜甫》来取笑他。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我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于是,后人据此判断李白瞧不上杜甫。

其实,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不是李白写的。况且,也没有贬低杜甫的意思,杜甫本来就瘦削,这和他读书破万卷,埋头吟诗忙,也有很大关系。李白和杜甫到底关系怎么样呢?近来,通过读书发现,李白写给杜甫的虽然少,只有两首,但份量却很重,写出了他和杜甫之间的深厚情义。其一为《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原诗如下: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首联写两人暂别又重逢,一起遍游齐鲁大地的胜迹,一起慷慨怀古的情景。这两句与杜甫写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一样,都写出了两人一起漫游的快乐经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转眼又要分别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何时才能在此重逢,在秋风中举杯开怀痛饮?

颈联写景,点名分别的季节和环境。在秋波粼粼的泗水边,在晨曦的照耀下,徂徕山显得更加宁静,幽艳,美好。在秋高气爽的日子分别,心中更增添了难以割舍的怅惘。

尾联写分别。你我如飘飞的蓬草,飘忽不定,让我们以酒作别,以酒浇愁,倾杯而饮吧。没有哀伤,没有凄凉,诗人豪迈的感情,开朗的胸襟溢于言表。

在另一首诗,《沙丘城下寄杜甫》中,也表现了两人纯洁的友谊。诗歌的后两联为,“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多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古代的鲁地,生产美酒,齐国的美女,擅长歌舞。然而,美酒也好,美女也罢,都不能消释对好朋友的相思之苦,我对你的思念如同汶水一样,浩浩荡荡向南流去。

可见,李白与杜甫,这两位诗歌王国的双星,是感情深笃,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他们都热爱生活,生命充满张力,虽然生活态度,性格有所差别,但这也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

其他网友回答

真正的诗友,从未谋面而神交最深。赏诗的同时,时刻牵挂着对方。是文友之楷模。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白与杜甫关系怎样?.jpg” />

与李白与杜甫关系怎样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