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掌握清朝的统治权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大家怎么看?

网友提问: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大家怎么看?

优质回答:

慈禧太后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政治女强人之一,作为影响晚清政坛数十年的女人,她走上权力巅峰的主要套路和吕后、武则天等政治女强人差不多,只不过她所处的历史时代因为列强的入侵更为复杂。

得宠、固宠:后宫政治的基本套路

和历史上大多数政治女强人相似,慈禧的权力之路首先也是从得宠和固宠两个套路出发。相较于参与建国的吕后,慈禧和一代女皇武则天更为接近,她们要想在后宫众多女儿中脱颖而出必然需要首先从得宠开始。

得宠:1852年,十七岁的慈禧被选入后宫,被赐号兰贵人,两年后晋封懿嫔。1856年,为咸丰生下唯一的儿子载淳故而晋封懿妃,第二年又受封懿贵妃。由此可知从17岁入宫,到位居皇后之下的贵妃,慈禧只用了五年的时间,期间还为咸丰皇帝生下唯一的儿子,可见其颇为受宠。

固宠:慈禧的受宠除了母凭子贵为咸丰生下皇子之外,她还因为善于决断和工于书法因而经常代笔体弱多病的咸丰批阅奏章。咸丰和慈禧的这一幕是否和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非常相似。但慈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她的执政能力,同时也让自己成为咸丰离不开的助手,所以也越发受宠。

因为美貌、生育皇子受宠,再到代笔批阅奏折成为咸丰的助手。这一系列经历还只能算后宫政治的范畴,顶多让慈禧成为一名后宫红人,但要走向满清政坛的顶峰,她还需要与朝廷上的政治势力开展斗争。

辛酉政变:慈禧的权力制衡术初显威力

历代政治强人都深谙权力制衡之术,慈禧在咸丰帝时就半公开的参与最高决策,因此她也得到了较好的政治历练。因此在咸丰帝死后,她就开始运用权力制衡之法发动了辛酉政变,拉拢当时清政府高层中的“失意派”推翻了“顾命八大臣”的辅政。

咸丰皇帝死前的权力制衡:咸丰帝驾崩前的政治安排也体现了他的权力制衡之术。一方面他任用自己的信任的肃顺等人作为“顾命八大臣”来维持政局稳定和辅佐幼子执政。另一方面他也安排了后手,因为担心儿子年幼,顾命八大臣中可能出现权臣控制权力,因此将下发圣旨的两枚印章分别交给自己的皇后(也即慈安太后)和儿子载淳(由慈禧代管)。这样一来朝堂的政务虽然由顾命八大臣主持,但是要想下发正式的圣旨又必须有慈安和慈禧手中的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妥协与寻求支持:咸丰帝临终前的政治安排的确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无论是顾命八大臣还是后宫的慈禧都无法完全控制局面,而且因为慈禧等人是后宫妃嫔,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还要弱于肃顺等人。毕竟顾命八大臣是咸丰帝亲自任命,可以名正言顺的辅政。眼看无法在朝堂上名正言顺的压制肃顺等人,尤其是在热河行宫都是顾命八大臣的势力,慈禧只好选择暂时妥协,同时寻求可以结盟的政治盟友。

失意派:很快慈禧就选择了与咸丰皇帝父子血缘关系最近的恭亲王奕?。这位咸丰帝的亲弟弟因为能力出众,险些威胁咸丰的储君之位,所以一直不受咸丰帝重用,但是奕?的确有能力,加上身份特殊,一直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之后,奕?一直在北京和英法列强谈判,更是增加了他的政治声望。

同时还有留在北京的军机大臣文祥和兵部侍郎胜保等人也是当时的“失意派”,这些被顾命八大臣排挤的人迅速向慈禧靠拢,更重要的后宫之主慈安太后也对顾命八大臣不满,这就让后宫掌握的两枚印章有了共同出手的契机。慈禧等人借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的机会提前赶回北京,随后与留在北京失意派筹划政变,利用手中的两枚印章下发圣旨抓捕顾命八大臣,一举奠定了慈禧和慈安两人垂帘听政的政治格局。

甲申易枢、抑湘用淮:慈禧的制衡术再次发威

自辛酉政变之后,整个同治皇帝在位时期基本维持慈禧(慈安)和恭亲王奕?等人共同理政的政治格局。清朝政府也因这一相对平衡的政治局面加上慈禧和奕?两人的确颇有政治能力,因此清政府迎来了所谓“同治中兴”。

扶持嫡系:慈禧之子同治皇帝驾崩之后,满清政府面临没有储君的政治格局,为此慈禧推出了自己的外甥载湉为光绪皇帝,同时扶持光绪的生父也是自己的妹夫醇亲王奕譞,使奕譞成为可以和恭亲王抗衡的政治势力。1884年,慈禧借中法战争的不利局面,突然降旨撤销了恭亲王奕?的所有职务,然后扶持奕譞在背后实际控制军机处。

抑湘用淮:慈禧的制衡不仅仅在中央,对于越来越强势的地方实力派她也开始使用权力制衡之法,面对镇压太平天国威望高的无以复加的曾国藩,慈禧不惜背上骂名也不愿兑现咸丰皇帝封王的承诺。而且在此之前就开始分化瓦解曾国藩的政治势力,不仅利用马新贻等人开始给湘系势力使绊子,同时开始大力重用更加合作的淮系李鸿章,但是对一直与李鸿章不太对付的左宗棠也一直保有地位和权力。这一系列制衡作法就是让这些地方实力派不能形成合力坐大,最终由自己控制大局。

由于慈安太后在1881年病逝,恭亲王奕?1884年被赶下台,接掌军机处的醇亲王既是光绪帝的父亲也是慈禧的妹夫,而且能力并不如奕?和慈禧,所以慈禧可以很好的控制中央政局。而在地方上通过分化制衡,既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维持清廷统治出力甚多,同时又让他们相互制衡,由此慈禧也做到了控制地方实力派。至此慈禧彻底独掌清廷实权走上权力巅峰。

其他网友回答

慈禧太后统治晚清长达半个世纪,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她通过选秀入宫,因诞下咸丰唯一的皇子载淳,母凭子贵受封为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尽数罢免,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从而登上权力巅峰。1881年,慈安太后暴毙,慈禧太后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诞下皇嗣 母凭子贵

慈禧太后,原名叶赫那拉·杏贞,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满洲镶蓝旗人。17岁通过选秀入宫,被封为兰贵人,受到咸丰帝的宠爱。1856年,诞下咸丰帝唯一存活的皇子载淳,晋封懿妃、懿贵妃。1861年8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带着妃嫔、大臣逃往热河,在内忧外患中郁郁而终,临终前立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肃顺、端华、载垣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八大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载淳继位后,尊嫡母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即慈安太后;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即慈禧太后。载淳是慈禧走上权力巅峰的重要筹码,皇帝生母的身份让她得以名正言顺的掌握朝政大权,从而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

联合奕訢 发动政变

咸丰帝临终前任命顾命八大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又给了慈安太后和载淳(慈禧代为保管)两方印章,要求所有奏章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方可颁行。权力欲极强的慈禧不愿受制于顾命大臣,于是说服慈安太后联合留守京城的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罢免顾命八大臣,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1861年正值农历辛酉年,因此这场政变被称为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慈安是皇后出身,在尊卑序列上,慈禧自然要比她矮半头,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距离最高统治者仅有咫尺之遥。这一时期,两宫太后对于政务处理尚缺乏经验,主要依靠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大臣出谋划策,为了彰显奕訢在辛酉政变中立下的功劳,授予议政王头衔。随着阅历的提升,羽翼渐丰的慈禧太后借编修蔡寿棋上奏弹劾之机,罢免奕訢议政王及一切职务。在文祥,宝鋆等人的极力斡旋下,慈禧才勉强同意他在内廷行走,并继续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慈安暴毙 大权独揽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毙于钟粹宫,享年45岁。自此,慈禧太后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直至1908年病逝。野史传闻,慈安因为当天吃了慈禧差人送去的桂花糕,随后出现腹部绞痛的症状,延到夜间驾崩。慈禧太后统治晚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一方面,在她主政期间,先后剿灭了太平天国和捻军,派左宗棠收复新疆,支持洋务运动,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创造了同光中兴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她统治时期,清政府陆续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慈禧生活奢侈,贪婪无度,在被八国联军赶往西安待了大半年后,竟然恬不知耻的喊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向洋人献媚的话。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也是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咸丰皇帝的后宫嫔妃,同治皇帝的生母。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驾崩后,传位于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叶赫那拉氏随即升级为圣母皇太后,和慈安太后并尊两宫皇太后。

慈禧太后在咸丰皇帝驾崩后,联合留守京城的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得晚清最高统治权,由此了开启了对晚清长达几乎半个世纪的统治。

慈禧太后走向权力巅峰的道路应该分为两个过程:

1、咸丰皇帝在位期间;

2、咸丰皇帝驾崩以后;

01 咸丰皇帝在位期间,身为后宫嫔妃的叶赫那拉氏向后宫高位的努力

咸丰二年,17岁的叶赫那拉氏通过嫔妃入宫的常见方式——选秀,进入咸丰皇帝后宫,被咸丰皇帝赐号兰贵人。从叶赫那拉氏的位分晋封,就能看出叶赫那拉氏的出身并不好,其所在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也因为后金政权建立之初的家族恩怨而备受冷落,所以叶赫那拉氏在刚一进宫的初期阶段并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

但好在叶赫那拉氏生的还算俏丽,很快获得了咸丰皇帝的恩宠,咸丰四年便被晋升为懿嫔,成为高位嫔妃;咸丰六年,叶赫那拉氏为咸丰皇帝生下庶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这个咸丰皇帝唯一活下来的皇子成就了叶赫那拉氏的辉煌人生。

“母以子贵”的叶赫那拉氏次年便被晋升为懿贵妃,成为仅次于慈安太后的高位嫔妃。更重要的是,身体不好的咸丰皇帝看重了叶赫那拉氏的机灵聪慧、政治智慧,违背“祖制”,时常让叶赫那拉氏时常就政务问题提出意见或者直接代劳,这位慈禧太后以后处理政务、执掌朝政奠定了基础。

慈禧太后在咸丰皇帝在位期间向高处权力的爬升,和其手段权谋并没有多大关系,幸运和天命占据较大比例。再加上咸丰皇帝身体先天不足,沉迷于酒色,以至于皇嗣稀少,仅生两子还有一子早夭,这些都为慈禧太后向权力巅峰的进发奠定了绝对基础。

02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慈禧太后开始展现自己的政治手握、权谋手段,在除掉“赞襄政务八大臣”、将恭亲王奕訢排挤出权利中心、慈安太后突然病故以后,最终登上晚清政权的权力巅峰。

咸丰皇帝驾崩之前,对于晚清政权的权力调配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安排还算比较完美的,但他错误估计了“赞襄政务八大臣”对于权力的追求和把握,更错误估计了慈禧太后的不敢受人欺凌的权力欲望。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他亲自任命的八位辅政大臣,立马将晚清大权全部接管,对于咸丰皇帝生前给予两宫太后的权力制约全然不顾,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同治皇帝这位年幼君主的皇帝权威甚至皇帝位置,为了保住自己和儿子的地位,慈禧太后必须有所行动。

势单力薄的慈禧太后认真分析了形式利弊、政局态势以后,联合留守京城的恭亲王,咸丰皇帝的六弟爱新觉罗·奕訢,成功发动“辛酉政变”,成功掌握了晚清最高权力。

但此时的慈禧太后上面还有慈安太后,朝政大权还有恭亲王奕訢把控,所以慈禧太后虽然名义上施行“垂帘听政”,代同治皇帝行使皇帝职权,但其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晚清最高统治者。

同治四年,慈禧太后巧用手段,将权势日隆的恭亲王奕訢罢黜议政王之位,但奕訢并没有离开权利中心;

光绪七年,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慈禧太后成为晚清政权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

光绪十年,慈禧太后借故中法战争失利,而将奕訢所有职位废黜,慈禧太后得以成功掌握朝政,正式走向了权力巅峰。

我是@正说清代十二朝,专注清朝历史解析,欢迎关注。个人见解,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

其他网友回答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大清帝国史上最长的皇后谥号,足见其强劲的实力,慈禧太后能够走上权利的巅峰,客观因素、主观因素都有。

1、肚子争气

咸丰皇帝刚刚继位时,还有点奋发图强的样子,不过随着国内国外局势的失控,变开始醉生梦死了。此人十分好色,关于他的野史野史层出不穷。不过可能其福薄,忙活了十一年,就只有慈禧的儿子活下来(有一个夭折了),可见大清国运的衰微。

2、咸丰助攻

咸丰一直不算是个明君,在临死的时候自作聪明,给儿子设计了一套政治体系,既顾命八大臣,又怕权臣出现,有弄了“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给了皇后慈安和儿子同治。可同治太小啊,只能由亲娘代为掌管,其实这就给与了慈禧巨大的权利。而猪队友肃顺压根没有瞧得起文盲慈安和半文盲慈禧,导致其最后身败名裂。两宫垂帘听政从此开始了。

3、主少国疑

同治6虚岁继位,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直到其17岁时,才亲政,不过19岁早亡。慈禧又做主立了载湉为帝,即为光绪帝,他更小只有4岁,慈禧毫无疑问的开始第二次垂帘。期间慈安去世,慈禧更是一家独大。二十多年的垂帘,让她身经百战,积累了大量的的政治经验,并在广大群臣中有了崇高的威望,皇帝成了摆设。

4、确有手腕

说慈禧是政治家,有点高估她了,但起码是个权谋家。联络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足见其政治能力。站稳脚跟后,又一脚踢开了恭亲王。执政期间重用汉臣,发展洋务,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变法(当然想分她的权是不行的)掌握满清最高权力近半个世纪,你说她一无是处,那肯定是不公平的。

整体说来,有时候人的天赋确实不可忽略,慈安同样垂帘很多年,也没有成为慈禧那样的权谋家,可见人的成功,天赋和机遇缺一不可。

其他网友回答

1861年,也就是辛酉年,咸丰帝病死。当时朝政大权掌握在顾命等八位大臣手中。慈禧想掌握大权,就联合恭亲王亦忻设计铲除了八位大臣,立载淳为皇帝,也就是同治帝,成为辛酉政变,辛酉政变以后慈禧开始垂帘听政,独揽朝政大权,,走上了大清最高统治者。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大家怎么看?.jpg” />

与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大家怎么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